一种可移动水泥杆塔防撞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573063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0 20: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移动水泥杆塔防撞桶,外筒的内部安装有内筒,内筒的中间位置安装有置砂筒,置砂筒的内部固定有限位筒,橡胶充气柱固定在外筒与内筒之间的位置,橡胶充气柱为圆柱形杆状结构,砂粒位于内筒与置砂筒之间的位置,水位于置砂筒与限位筒之间的位置,万向轮安装在外筒的下端面,通过添加反光条来提醒驾驶人员注意外筒的位置,该设计解决了传统防撞桶无法引起驾驶人员注意的问题,另外指示灯则便于在没有灯光的情况下提醒驾驶人员注意安全,而卡扣与铰链的设计则实现对外筒的固定,该设计便于限位筒包裹在水泥杆的外侧,另外限位筒上防滑纹的设计则便于增加与水泥杆塔的摩擦力,而砂粒与水的设计则进一步的起到了缓冲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移动水泥杆塔防撞桶
本技术是一种可移动水泥杆塔防撞桶,属于电力设备领域。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水泥杆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被车辆撞击导致杆塔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杆塔一旦出现损坏,将威胁电网的安全运行,且杆塔损坏严重后一旦折断,容易造成安全隐患。通常在水泥杆底部周围利用砖块搭建或利用混凝土浇筑构建防护墩,但防护墩在日常作业中安装、维修较为不便,当水泥杆塔拆除或移动时不能方便的拆除或二次搭建该防护装置,给日常配电设备维修带来不便。因此现有技术并不能很好、高效、便捷的保护水泥杆塔,所以需要一种可移动水泥杆塔防撞桶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移动水泥杆塔防撞桶,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使用方便,便于操作,稳定性好,可靠性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可移动水泥杆塔防撞桶,包括防撞桶主体部分以及指示限位部分,所述防撞桶主体部分由万向轮、外筒、橡胶充气柱、内筒、砂粒、水、置砂筒以及限位筒组成,所述外筒的内部安装有内筒,所述内筒的中间位置安装有置砂筒,所述置砂筒的内部固定有限位筒,所述橡胶充气柱固定在外筒与内筒之间的位置,所述橡胶充气柱为圆柱形杆状结构,所述砂粒位于内筒与置砂筒之间的位置,所述水位于置砂筒与限位筒之间的位置,所述万向轮安装在外筒的下端面,所述外筒、内筒、置砂筒以及限位筒为半圆柱形结构,所述外筒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外筒规格相同,所述内筒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内筒规格相同,所述置砂筒设置有两个且两个置砂筒规格相同,所述限位筒设置有两个且两个限位筒规格相同,所述指示限位部分由指示灯、反光条、卡扣以及铰链组成,所述指示灯安装在外筒的上端面,所述反光条贴合在外筒的环形表面上,所述卡扣固定在两个外筒之间,所述铰链安装在两个外筒之间且与卡扣呈180°夹角。进一步地,所述外筒、内筒、置砂筒以及限位筒为半圆柱形结构。进一步地,所述限位筒上分布有防滑纹。进一步地,所述指示灯设置有四个且四个指示灯之间呈90°夹角进行布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种可移动水泥杆塔防撞桶,通过添加反光条来提醒驾驶人员注意外筒的位置,该设计解决了传统防撞桶无法引起驾驶人员注意的问题,另外指示灯则便于在没有灯光的情况下提醒驾驶人员注意安全,而橡胶充气柱的设计则便于在驾驶人员撞到外筒后起到缓冲作用,该设计有效的减少了驾驶人员碰撞后受到的伤害,而卡扣与铰链的设计则实现对外筒的固定,该设计便于限位筒包裹在水泥杆的外侧,另外限位筒上防滑纹的设计则便于增加与水泥杆的摩擦力,而砂粒与水的设计则进一步的起到了缓冲的作用,本技术使用方便,便于操作,稳定性好,可靠性高。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一种可移动水泥杆塔防撞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可移动水泥杆塔防撞桶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可移动水泥杆塔防撞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指示灯、2-万向轮、3-外筒、4-反光条、5-橡胶充气柱、6-内筒、7-卡扣、8-砂粒、9-水、10-铰链、11-置砂筒、12-限位筒。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请参阅图1、图2与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可移动水泥杆塔防撞桶,包括防撞桶主体部分以及指示限位部分,防撞桶主体部分由万向轮2、外筒3、橡胶充气柱5、内筒6、砂粒8、水9、置砂筒11以及限位筒12组成,外筒3的内部安装有内筒6,内筒6的中间位置安装有置砂筒11,置砂筒11的内部固定有限位筒12,橡胶充气柱5固定在外筒3与内筒6之间的位置,橡胶充气柱5的设计则便于在驾驶人员撞到外筒3后起到缓冲作用,该设计有效的减少了驾驶人员碰撞后受到的伤害,橡胶充气柱5为圆柱形杆状结构,砂粒8位于内筒6与置砂筒11之间的位置,水9位于置砂筒11与限位筒12之间的位置,万向轮2安装在外筒3的下端面,外筒3、内筒6、置砂筒11以及限位筒12为半圆柱形结构,外筒3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外筒3规格相同,内筒6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内筒6规格相同,置砂筒11设置有两个且两个置砂筒11规格相同,限位筒12设置有两个且两个限位筒12规格相同。指示限位部分由指示灯1、反光条4、卡扣7以及铰链10组成,指示灯1安装在外筒3的上端面,指示灯1则便于在没有灯光的情况下提醒驾驶人员注意安全,反光条4贴合在外筒3的环形表面上,通过添加反光条4来提醒驾驶人员注意外筒3的位置,该设计解决了传统防撞桶无法引起驾驶人员注意的问题,卡扣7固定在两个外筒3之间,卡扣7与铰链10的设计则实现对外筒3的固定,该设计便于限位筒12包裹在水泥杆的外侧,铰链10安装在两个外筒3之间且与卡扣7呈180°夹角。外筒3、内筒6、置砂筒11以及限位筒12为半圆柱形结构,限位筒12上分布有防滑纹,限位筒12上防滑纹的设计则便于增加与水泥杆的摩擦力,而砂粒8与水9的设计则进一步的起到了缓冲的作用,指示灯1设置有四个且四个指示灯1之间呈90°夹角进行布置。具体实施方式:在进行使用时,首先工作人员对本技术进行检查,检查是否存在缺陷,如果存在缺陷的话就无法进行使用了,此时需要通知维修人员进行维修,如果不存在问题的话就可以进行使用,使用时,首先通过卡扣7对外筒3、内筒6置砂筒11以及限位筒12进行固定,固定完后即可进行使用了,使用时,首先将橡胶充气柱5放置到外筒3与内筒6之间的位置,然后将砂粒8放置到置砂筒11与内筒6之间的位置,而水9放置到限位筒12与置砂筒11之间的位置,然后将反光条4固定在外筒3的外表面上,固定完成后即可进行使用了,使用时,将指示灯1固定在外筒3的上端,一旦有车辆接近时,指示灯1发出的光亮可被驾驶者观察到,继而驾驶者即远离水泥杆,一旦车辆撞到外筒3,此时,橡胶充气柱5即可起到缓冲的作用,而砂粒8则可以进一步的进行缓冲,最终达到保护驾驶员的目的。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可移动水泥杆塔防撞桶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移动水泥杆塔防撞桶,包括防撞桶主体部分以及指示限位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桶主体部分由万向轮(2)、外筒(3)、橡胶充气柱(5)、内筒(6)、砂粒(8)、水(9)、置砂筒(11)以及限位筒(12)组成,所述外筒(3)的内部安装有内筒(6),所述内筒(6)的中间位置安装有置砂筒(11),所述置砂筒(11)的内部固定有限位筒(12),所述橡胶充气柱(5)固定在外筒(3)与内筒(6)之间的位置,所述橡胶充气柱(5)为圆柱形杆状结构,所述砂粒(8)位于内筒(6)与置砂筒(11)之间的位置,所述水(9)位于置砂筒(11)与限位筒(12)之间的位置,所述万向轮(2)安装在外筒(3)的下端面,所述外筒(3)、内筒(6)、置砂筒(11)以及限位筒(12)为半圆柱形结构,所述外筒(3)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外筒(3)规格相同,所述内筒(6)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内筒(6)规格相同,所述置砂筒(11)设置有两个且两个置砂筒(11)规格相同,所述限位筒(12)设置有两个且两个限位筒(12)规格相同;所述指示限位部分由指示灯(1)、反光条(4)、卡扣(7)以及铰链(10)组成,所述指示灯(1)安装在外筒(3)的上端面,所述反光条(4)贴合在外筒(3)的环形表面上,所述卡扣(7)固定在两个外筒(3)之间,所述铰链(10)安装在两个外筒(3)之间且与卡扣(7)呈180°夹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移动水泥杆塔防撞桶,包括防撞桶主体部分以及指示限位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桶主体部分由万向轮(2)、外筒(3)、橡胶充气柱(5)、内筒(6)、砂粒(8)、水(9)、置砂筒(11)以及限位筒(12)组成,所述外筒(3)的内部安装有内筒(6),所述内筒(6)的中间位置安装有置砂筒(11),所述置砂筒(11)的内部固定有限位筒(12),所述橡胶充气柱(5)固定在外筒(3)与内筒(6)之间的位置,所述橡胶充气柱(5)为圆柱形杆状结构,所述砂粒(8)位于内筒(6)与置砂筒(11)之间的位置,所述水(9)位于置砂筒(11)与限位筒(12)之间的位置,所述万向轮(2)安装在外筒(3)的下端面,所述外筒(3)、内筒(6)、置砂筒(11)以及限位筒(12)为半圆柱形结构,所述外筒(3)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外筒(3)规格相同,所述内筒(6)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内筒(6)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昌含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巨力杆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