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设备及其触摸感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567677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0 01: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触控设备及其触摸感应装置,所述触摸感应装置包括基板、位于基板上的感应层和位于感应层上的保护层,所述感应层包括:成阵列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邻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间形成互电容;多条引出线,以将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连接至触摸感应装置外,其中,每列第一电极中的每个第一电极与相邻列第二电极中的两个第二电极相邻形成连两个互电容,每列第二电极中的每个第二电极与相邻列第一电极中的两个第一电极相邻形成两个互电容,每列第一电极分成两组,每组第一电极通过一条引出线引出,每列第二电极中的每个第二电极通过一条引出线引出,从而减少触摸感应装置引出线的数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控设备及其触摸感应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
,具体地,涉及触控设备及其触摸感应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触摸屏的不断发展,电容式触摸屏在终端设备领域中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在现有的电容式触控设备中,通常通过在玻璃表面形成具有一定图案的单层氧化铟锡(ITO)以构成互电容阵列,从而实现触控设备的多点触摸。具体原理是:互电容阵列中的每个互电容分别由驱动电极和感测电极形成,当手指触摸到电容屏时,触摸点附近的两个电极发生耦合,从而使这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容值发生改变;在检测阶段,驱动电极接收触控设备发出的激励信号,触控设备中的控制电路能够通过对感测电极进行检测得到互电容阵列中各位置处的电容值的变化量,从而获知每个触摸点的坐标。在传统的触控设备中,每个驱动电极和每个感测电极均需要通过引出线引出到触控感应装置外,用于与触控设备中的控制电路相连。因此,当触摸感应装置上设置的电极数量很多时,引出线的数量也会很多,在实际生产中引出线的数量通常都在150条以上。传统触控设备中互电容设置图案所需的大量引出线导致了触控设备中的触摸感应装置结构繁琐,并且影响触控设备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减少了引出线数量的触控设备及其触摸感应装置。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触摸感应装置,包括基板、位于基板上的感应层和位于感应层上的保护层,其中所述感应层包括:布置成阵列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邻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形成互电容;多条引出线,用于将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至所述触摸感应装置外,其中,每一列第一电极与一列第二电极和一列第一电极相邻,每一列第二电极与一列第二电极和一列第一电极相邻,每列第一电极中的每个第一电极与相邻列第二电极中的两个第二电极相邻以形成连两个互电容,每列第二电极中的每个第二电极与相邻列第一电极中的两个第一电极相邻以形成两个互电容,每一列第一电极分成两组,每一组第一电极通过一条引出线引出,每列第二电极中的每一个第二电极通过一条引出线引出。优选地,每列第一电极按照奇数和偶数位置分成两组。优选地,同一组的第一电极彼此相连。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为感测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驱动电极。优选地,远离引出线引出方向的最后一行第二电极中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通过一条引出线引出。优选地,所述感应层还包括分布于相邻两列第二电极之间的第三电极。优选地,所述感应层还包括:相邻的两列第一电极之间的第一隔离区,所述第一隔离区接地。优选地,所述感应层还包括:相邻的两列第二电极之间的第二隔离区,所述第二隔离区接地。优选地,所述感应层的材料包括透明导电材料。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触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触摸控制电路以及触摸感应装置,所述触摸感应装置包括感应层,所述感应层包括:布置成阵列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邻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形成互电容;多条引出线,用于将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至所述触摸感应装置外,其中,每一列第一电极与一列第二电极和一列第一电极相邻,每列第一电极中的每个第一电极与相邻列第二电极中的两个第二电极相邻以形成连两个互电容,每列第二电极中的每个第二电极与相邻列第一电极中的两个第一电极相邻以形成两个互电容,每一组第一电极通过一条引出线引出,每列第二电极中的每一个第二电极通过一条引出线引出,所述触控感应装置的所述多条引出线连接至所述触摸控制电路。优选地,在所述触控设备中,每一行所述第二电极所对应的引出线彼此相连。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摸感应装置及触控设备中,由于每个驱动电极与2个不同组的感测电极能够形成2个互电容,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仅需要一半个数的驱动电极即可形成相同个数的互电容,从而减少了由驱动电极产生的引出线的数量,并且由于每个驱动电极对应两个互电容的结构有助于缩减互电容之间的距离,从而有利于提高触摸感应装置以及触控设备的分辨率。附图说明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图1示出现有的触摸感应装置中各电极的位置关系与连接关系示意图。图2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摸感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摸感应装置中感应层的布局示意图。图4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替代实施例的触摸感应装置中感应层的布局示意图。图5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技术。在各个附图中,相同的元件采用类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为了清楚起见,附图中的各个部分没有按比例绘制。此外,在图中没有画出除了对应驱动电极与感测电极之外的引出线,并且可能未示出某些公知的部分。在下文中描述了本技术的许多特定的细节,例如器件的结构、材料、尺寸、处理工艺和技术,以便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但正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那样,可以不按照这些特定的细节来实现本技术。下面,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图1示出现有的触摸感应装置中各电极的位置关系与连接关系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现有的触摸感应装置100中,感应层上包含多个感应单元111。每个感应单元112中包含4列驱动电极和4个感测电极Y1至Y4,每列驱动电极包括沿列方向排列的多个驱动电极T1至T6,感测电极Y1与感测电极Y2之间布置有两列驱动电极,感测电极Y3与感测电极Y4之间布置另外两列驱动电极。每个感测电极同时与相邻列的驱动电极T1至T6形成6个互电容,从而在每个感应单元112中能够形成由6*4=24个独立的互电容所构成的互电容阵列。由于触摸感应装置需要与触控设备中的触摸控制电路相连,因此在触摸感应装置的每个感应单元112中,每个驱动电极与每个感测电极均需要通过引出线111引出到触摸感应装置外,当触摸感应装置中的驱动电极与感测电极的数量很多时,引出线的数量也会很多。例如在图1所示的包含4列驱动电极和4个感测电极的感应单元112中,4个感测电极Y1至Y4需要4条引出线y1至y4;每列驱动电极T1至T6共需要6条引出线t1至t6,4列驱动电极则需要6*4=24条引出线;又由于相邻列的、位于最后一行的两个驱动电极T6可以共用一条引出线t6,因此感应单元111所需要的引出线111的数量为4+24-2=26条。在实际生产中,触控感应装置包括多个感应单元112,因此驱动电极与感测电极的数量更大,例如在尺寸为5寸的触摸感应装置中,引出线的数量约为260条以上。因此,传统触控感应装置需要大量的引出线,导致了触控设备中的触摸感应装置结构繁琐,并且影响触控设备的性能。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述的“最后一行”指的是远离引出线引出方向的最后一行。图2示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触摸感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触摸感应装置200包括基板230、位于基板上的感应层220以及位于感应层上的保护层210,为了清楚起见,将保护层210与其他部分之间分离示出。如图2所示,感应层220位于基板230与保护层210相对的表面上。感应层220中包含多个感应单元222以及多条引出线221每个感应单元222分别与多条引出线221对应。需要说明的是,多个感应单元222与多条引出线221在感应层220中的布局不限于图2所示的布局。触摸感应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触控设备及其触摸感应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摸感应装置,包括基板、位于所述基板上的感应层和位于所述感应层上的保护层,其中所述感应层包括:布置成阵列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邻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形成互电容;多条引出线,用于将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至所述触摸感应装置外,其中,每一列第一电极与一列第二电极和一列第一电极相邻,每一列第二电极与一列第二电极和一列第一电极相邻,每列第一电极中的每个第一电极与相邻列第二电极中的两个第二电极相邻以形成两个互电容,每列第二电极中的每个第二电极与相邻列第一电极中的两个第一电极相邻以形成两个互电容,每一列第一电极分成两组,每一组第一电极通过一条引出线引出,每列第二电极中的每一个第二电极通过一条引出线引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摸感应装置,包括基板、位于所述基板上的感应层和位于所述感应层上的保护层,其中所述感应层包括:布置成阵列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邻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形成互电容;多条引出线,用于将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至所述触摸感应装置外,其中,每一列第一电极与一列第二电极和一列第一电极相邻,每一列第二电极与一列第二电极和一列第一电极相邻,每列第一电极中的每个第一电极与相邻列第二电极中的两个第二电极相邻以形成两个互电容,每列第二电极中的每个第二电极与相邻列第一电极中的两个第一电极相邻以形成两个互电容,每一列第一电极分成两组,每一组第一电极通过一条引出线引出,每列第二电极中的每一个第二电极通过一条引出线引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感应装置,其中,每列第一电极按照奇数和偶数位置分成两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摸感应装置,其中,同一组的第一电极彼此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感应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极为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龙章军富李建业申丹丹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集创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