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一种触控有机薄膜以及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所述触控有机薄膜包括:基底层,所述基底层具有相背离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基底层包括: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沟槽,设置于所述基底层的第一表面;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沟槽,设置于所述基底层的第一表面,所述多条第二沟槽与所述多条第一沟槽相交,且在所述相交的区域形成多个填料区;所述第一沟槽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为V形和/或所述第二沟槽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的截面为V形;所述基底层的填料区包括一凹部,所述凹部呈弧形向所述基底层的第二表面凹陷;触控电极,形成在所述第一沟槽、第二沟槽以及填料区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触控有机薄膜以及有机发光显示面板
本技术涉及显示
,特别涉及一种触控有机薄膜以及具有该触控有机薄膜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
技术介绍
与诸多显示面板相比,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具有主动发光、高对比度、无视角限制等其诸多优点。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不仅在体积上更加轻薄,功耗上也低于原有器件,有助于提升设备的续航能力,因此,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显示
,将成为今后显示器消费的主流。而随着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触控技术越来越多地使用在各种显示器上。目前,在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上实现触控功能的方式通常是额外增加一触控层,然而,该方式会使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叠层较多、较厚,当其运用于柔性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时,会降低显示面板的弯折性以及光学透过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触控有机薄膜以及有机发光显示面板,该触控有机薄膜集成触控功能,且其底基层可在提高形成触控电极的金属液体的流动性的基础上,有效避免形成触控电极的金属液体在滴入填料区时产生气泡,保证了触控电极的触控性能。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触控有机薄膜,所述触控有机薄膜包括:基底层,所述基底层具有相背离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基底层包括: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沟槽,设置于所述基底层的第一表面;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沟槽,设置于所述基底层的第一表面,所述多条第二沟槽与所述多条第一沟槽相交,且在所述相交的区域形成多个填料区;所述第一沟槽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为V形和/或所述第二沟槽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的截面为V形;所述基底层的填料区包括一凹部,所述凹部呈弧形向所述基底层的第二表面凹陷;触控电极,形成在所述第一沟槽、第二沟槽以及填料区中。可选地,所述凹部呈弧面。可选地,所述凹部呈球冠状。可选地,所述凹部的曲率半径为5um~50um。可选地,所述凹部呈椭球冠状。可选地,所述填料区的深度与所述第一沟槽和所述第二沟槽的深度相等。可选地,所述第一沟槽和/或所述第二沟槽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宽度为15um~20um。可选地,所述基底层由塑料材料形成。可选地,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反向垂直,所述触控电极呈网格状。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所述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包括:基板;驱动元件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上;有机发光显示元件,设置于所述驱动元件层上;薄膜封装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且覆盖所述有机发光显示元件,所述薄膜封装层包括:至少一无机薄膜;以及一上述的触控有机薄膜,与所述无机薄膜交替层叠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有机薄膜以及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中,由于触控有机薄膜的基底层的填料区包括一凹部,所述凹部呈弧形向所述基底层的第二表面凹陷,进而,该凹部与滴入的用于形成触控电极的金属液体的液滴形状相匹配,进而,可以避免金属液体滴入凹部时、在其底部产生气泡,并且还有利于金属液体向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的流动,避免用于形成触控电极的金属液体在流动过程中出现不连续,有效地保证了触控电极的触控性能。此外,由于本技术中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具有该触控有机薄膜,因此,该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可以在实现触控功能的同时避免增加有机显示面板的厚度(无需如现有技术中增加一触控层),且该触控有机薄膜具有良好的触控性能。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触控有机薄膜的基底层的第一表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触控有机薄膜的基底层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触控有机薄膜的基底层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一种触控有机薄膜的基底层的填料区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一种触控有机薄膜的基底层的填料区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一种触控有机薄膜的基底层的填料区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一种触控有机薄膜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另一种触控有机薄膜的基底层的填料区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的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技术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意识到,没有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材料等,也可以实践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某些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进行进一步地说明。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该触控有机薄膜包括:基底层以及触控电极。请一并参见图1至图3,其分别示出了本技术的一种触控有机薄膜的基底层的第一表面结构示意图以及截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为图1中A—A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B—B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基底层11可以由塑料材料形成。基底层11具有相背离的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可参见图2)。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基底层11包括多条第一沟槽121以及多条第二沟槽122。图1中以具有三条第一沟槽121和三条第二沟槽122的基底层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在本技术的不同实施例中,第一沟槽121和第二沟槽122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变化的,在此不予赘述。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在基底层11表面形成触控电极是使用喷墨打印的方式形成,将金属电极的材料溶解于特定的溶液当中,根据触控电极的图形进行触控电极的喷墨打印,在这个过程中,打印的金属液体在特定位置滴下,进而沿着基底层11表面的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进行流动,而后固化形成触控电极。多条第一沟槽121设置于基底层11的第一表面111(即图1所示的表面),且多条第一沟槽121均沿第一方向(图1中的X轴方向)延伸、并沿第二方向(图1中的Y轴方向)排列。在图1所示的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图1中的X轴方向)和第二反向(图1中的Y轴方向)垂直。进一步地,第一沟槽121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为V形,从而,在后续形成触控电极的金属液体流入第一沟槽21的过程中(可参见后续触控电极的说明),减小金属液体的流动阻力,避免形成的触控电极断线(不连续)的可能性,提高良率。具体来说,图2所示的图1中A—A处的截面即为第一沟槽121的一个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每条第一沟槽121的形状和尺寸均相同,第一沟槽121在基底层11的第一表面111上的宽度W1为15um~20um。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沟槽121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呈V形,因此,其在基底层11的第一表面111上的宽度即为其顶部的最大宽度。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每条第一沟槽121的形状和尺寸均相同,但并不以此为限,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有机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有机薄膜包括:基底层,所述基底层具有相背离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基底层包括: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沟槽,设置于所述基底层的第一表面;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沟槽,设置于所述基底层的第一表面,所述多条第二沟槽与所述多条第一沟槽相交,且在所述相交的区域形成多个填料区;所述第一沟槽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为V形和/或所述第二沟槽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的截面为V形;所述基底层的填料区包括一凹部,所述凹部呈弧形向所述基底层的第二表面凹陷;触控电极,形成在所述第一沟槽、第二沟槽以及填料区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有机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有机薄膜包括:基底层,所述基底层具有相背离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基底层包括: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沟槽,设置于所述基底层的第一表面;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沟槽,设置于所述基底层的第一表面,所述多条第二沟槽与所述多条第一沟槽相交,且在所述相交的区域形成多个填料区;所述第一沟槽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为V形和/或所述第二沟槽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的截面为V形;所述基底层的填料区包括一凹部,所述凹部呈弧形向所述基底层的第二表面凹陷;触控电极,形成在所述第一沟槽、第二沟槽以及填料区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有机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呈弧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有机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呈球冠状。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有机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的曲率半径为5um~50um。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泉鹏,李喜烈,刘聪慧,蔡雨,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