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发生器和挂烫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562844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09 21: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蒸汽发生器和挂烫机,蒸汽发生器壳体(13)内形成有蒸发腔,蒸发腔内设置有使水加热蒸发的一次加热体(11)和对蒸汽再加热的二次加热体(12),蒸汽发生器还包括用于阻隔二次加热体的热量辐射或传导至蒸汽发生器壳体的隔热层(14),该隔热层间隔设置在蒸汽发生器壳体与二次加热体之间。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蒸汽发生器中,隔热层能够有效隔离二次加热体的热量辐射和传导,保护靠近蒸汽发生器外壳安装的电控板、导汽管等。隔热层可接触水以获得自身降温。隔热层安装时与蒸汽发生器壳体之间可间隔安装,从而形成空气间隔层,并且二者还可通过若干筋条状的连接壳体部(142)相连以减少热传导面积,达到最优的阻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蒸汽发生器和挂烫机
本技术属于家用电器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挂烫机。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的挂烫机中通常采用多次加热的蒸汽发生器,如图2所示,即通过二次加热体12对低温蒸汽进行二次加热,从而有效提升挂烫机的出口蒸汽温度,满足不同的熨烫需求。但是,蒸汽发生器中的二次加热体12一般不会设置在水中,而是在空腔中处于干烧状态,仅用于对蒸汽进行再加热,因而二次加热体12的温度特别高,这样就会导致二次加热体12在加热蒸汽的同时,会有大量的热量辐射到蒸汽发生器壳体13上,造成蒸汽发生器壳体13的温度异常高,使产品内部温升高,容易造成靠近蒸汽发生器壳体13安装的电控板50的损坏、导汽管30熔化等严重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或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蒸汽发生器及具有该蒸汽发生器的挂烫机,能够有效避免二次加热体对蒸汽发生器外壳和电控板等的热辐射、热传导损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蒸汽发生器,其包括蒸汽发生器壳体,该蒸汽发生器壳体内形成有蒸发腔,所述蒸发腔内设置有使该蒸发腔内的水加热蒸发的一次加热体和对蒸汽再加热的二次加热体,所述蒸汽发生器还包括用于阻隔所述二次加热体的热量辐射或传导至所述蒸汽发生器壳体的隔热层,该隔热层间隔设置在所述蒸汽发生器壳体与所述二次加热体之间;优选地,所述隔热层为硅胶层;优选地,所述隔热层的内表面形成有热辐射反射层;优选地,所述蒸发腔包括位于液位下方的水腔室和位于液位上方的蒸汽腔室,所述一次加热体设置在所述水腔室中,所述二次加热体设置在所述蒸汽腔室中,所述隔热层覆盖于所述蒸汽腔室中的所述蒸汽发生器壳体的内壁上;优选地,所述隔热层包括底端的触水部,该触水部向下伸入所述水腔室的液位下方;优选地,所述蒸汽发生器壳体包括顶盖壳,所述顶盖壳形成有出汽口;其中,所述隔热层包括顶端的卡接部,所述隔热层从所述顶盖壳的顶盖内壁向上延伸至覆盖所述出汽口的内周壁并通过所述卡接部卡接于所述出汽口的顶端周缘;优选地,所述蒸汽发生器壳体还包括周向壳体,所述水腔室周围的所述周向壳体设有进水口,所述隔热层全覆盖所述蒸汽腔室内的所述周向壳体的内周壁并向下越过所述进水口;优选地,所述蒸发腔内设有最低水位和最高水位,所述一次加热体设置在所述最低水位之下,所述二次加热体设置在所述最高水位之上;优选地,所述二次加热体包括在所述蒸汽腔室内沿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多个独立加热单元;优选地,所述隔热层的外壁面与所述蒸汽发生器壳体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空气间隔层,所述隔热层包括多个连接壳体部,该多个连接壳体部间隔布置在所述隔热层的外壁面上并从该隔热层的外壁面向外凸起,所述连接壳体部穿过所述空气间隔层连接于所述蒸汽发生器壳体的内壁上。在上述基础上,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挂烫机,其包括主体部、导汽管、喷头、电控板以及上述的蒸汽发生器,所述主体部内设有水箱,所述电控板安装于所述主体部内并抵近所述蒸汽发生器壳体设置,所述喷头通过所述导汽管连通所述蒸汽发生器的蒸汽腔室,所述水箱管路连接所述蒸汽发生器的水腔室。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本技术的蒸汽发生器中,由于在蒸发腔中的蒸汽发生器壳体与二次加热体之间设有隔热层,能够有效隔离二次加热体的热量辐射和传导,有效保护靠近蒸汽发生器外壳安装的电控板、导汽管等。隔热层可进一步地至局部接触水腔室的水,从而获得自身降温。隔热层安装时与蒸汽发生器壳体之间间隔安装,从而形成空气间隔层,且二者通过若干筋条连接,大大减少热接触传导面积,可达到最优化的阻热效果。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常规挂烫机的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的挂烫机的主体部内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挂烫机的主体部内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具体图示了蒸汽发生器的内部结构。附图标记说明:10主体部20水箱30导汽管40喷头50电控板1蒸汽发生器11蒸汽发生器12二次加热体13蒸汽发生器壳体14隔热层141触水部142连接壳体部143卡接部144基体部A出汽口B进水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关系描述用词。方位词如“内、外”通常指的是相对于蒸发腔等而言的腔室内外。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参见图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蒸汽发生器,包括蒸汽发生器壳体13,该蒸汽发生器壳体13内形成有蒸发腔,蒸发腔内设置有使该蒸发腔内的水加热蒸发的一次加热体11和对蒸汽再加热的二次加热体12。其中,蒸汽发生器1还包括用于阻隔二次加热体12的热量辐射或传导至蒸汽发生器壳体13的隔热层14,该隔热层14间隔设置在蒸汽发生器壳体13与二次加热体12之间。作为总的主旨,本技术在于阻止二次加热体12的热量外逸,因而相较于图2的常规蒸汽发生器,图3所示的本技术的新型蒸汽发生器中特别增设了隔热层14,从而可有效隔绝二次加热体12的热量辐射至蒸汽发生器壳体13,降低蒸汽发生器壳体13的温度,进而防止邻近的电控板50损坏、导汽管30受热融化等现象发生。显然,为实现隔热功能,隔热层14优选为隔热材料,即采用耐高温、低热导率材质,例如常规的可选取硅胶材料形成的硅胶层。当然,其它符合耐热低导热特性的材料或复合材料均可,例如PPT材料等。隔热层14也不限于单一材料层,还可以在隔热层14的内表面涂覆其它隔热材料,隔热层14还可以是内部填充有阻热材料的中空结构。进一步地,隔热层14的内表面形成有热辐射反射层,将二次加热体12的热量大部分地反射回蒸发腔内,减少隔热层14的热吸收,降低自身温度。热辐射反射层可以通过热反射性能高的材质、颜色或表面光洁度等改变设计而形成,也可以通过表面形状改变以增强热反射率,例如尽可能地将隔热层14的表面形状改进成围绕热源的圆弧形或拱形,以增强热反射。总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隔热层14的材料、形状、结构等均不限于图3所示,在此并不做特别限定也不做过多描述,只要能够实现隔热效果皆可。但是,隔热层14的覆盖范围至少涵盖二次加热体12的周遭邻近区域,即可被强力热辐射或热传导区域,从而能够最大程度地阻隔二次加热体12的热量外逸。如图3所示,蒸汽发生器的蒸发腔包括位于液位下方的水腔室和位于液位上方的蒸汽腔室,一次加热体11设置在水腔室中,以对水加热形成低温水蒸气,二次加热体12设置在蒸汽腔室中对低温水蒸气进行二次加热,形成高温水蒸气。在图示的本实施方式中,隔热层14至少全覆盖蒸汽腔室中的蒸汽发生器壳体13的内壁,即二次加热体12的热量能够影响的全区域。参见图3,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壳体13的内壁包括蒸汽发生器壳体13的内周壁和顶盖内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蒸汽发生器和挂烫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蒸汽发生器,包括蒸汽发生器壳体(13),该蒸汽发生器壳体(13)内形成有蒸发腔,所述蒸发腔内设置有使该蒸发腔内的水加热蒸发的一次加热体(11)和对蒸汽再加热的二次加热体(12),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发生器(1)还包括用于阻隔所述二次加热体(12)的热量辐射或传导至所述蒸汽发生器壳体(13)的隔热层(14),该隔热层(14)间隔设置在所述蒸汽发生器壳体(13)与所述二次加热体(12)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蒸汽发生器,包括蒸汽发生器壳体(13),该蒸汽发生器壳体(13)内形成有蒸发腔,所述蒸发腔内设置有使该蒸发腔内的水加热蒸发的一次加热体(11)和对蒸汽再加热的二次加热体(12),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发生器(1)还包括用于阻隔所述二次加热体(12)的热量辐射或传导至所述蒸汽发生器壳体(13)的隔热层(14),该隔热层(14)间隔设置在所述蒸汽发生器壳体(13)与所述二次加热体(12)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14)为硅胶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14)的内表面形成有热辐射反射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腔包括位于液位下方的水腔室和位于液位上方的蒸汽腔室,所述一次加热体(11)设置在所述水腔室中,所述二次加热体(12)设置在所述蒸汽腔室中,所述隔热层(14)覆盖于所述蒸汽腔室中的所述蒸汽发生器壳体(13)的内壁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14)包括底端的触水部(141),该触水部(141)向下伸入所述水腔室的液位下方。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发生器壳体(13)包括顶盖壳,所述顶盖壳形成有出汽口(A);其中,所述隔热层(14)包括顶端的卡接部(143),所述隔热层(14)从所述顶盖壳的顶盖内壁向上延伸至覆盖所述出汽口(A)的内周壁并通过所述卡接部(143)卡接于所述出汽口(A)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化勇谭碧军黄庆初梁志斌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