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体化结构层制冷制热系统,包括:位于室外的能量机,所述能量机上冷媒介质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分别通过管路分配器与若干毛细管连接,形成换热介质的流动回路;所述建筑结构从内到外依次包括:基层、保温层、节能层、所述功能层和装饰层,所述功能层中铺设所述毛细管和风管,所述风管与室内空气连接,所述风管上安装有风机,功能层的其余空间由蓄能材料填充。该系统直接将换热用的毛细管布设在建筑结构中,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使室内温度的变化更加均匀,提高人体的舒适感。
Energy conduction integrated refrigeration heating system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integrated structure layer cooling and heating systems, including: energy machine in the outside, the energy machine imported cold medium end and outlet end respectively through a pipe distributor and several capillary connection formation flow loop heat transfer medium; the building structure from the inside to the outside comprises a base, the insulation layer, such layer, the functional layer and the decorative layer, the functional layer in the laying of the capillary and the wind pipe, the wind pipe is connected with the indoor air, the wind pipe is provided with a fan function layer and the rest space by filling material storage. The system directly uses the capillary tubes for heat exchange in the building structure, improves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the energy, makes the indoor temperature changes more evenly, and improves the comfort of the human bod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能量传导一体化制冷制热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能量传导一体化制冷制热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建筑工艺和传统做法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环境要求,人们对自己所居住和工作的建筑不仅仅是遮风挡雨,而是要在美观节能的前提下使自己居住和工作的环境更佳舒适,恒温恒湿的室内环境才能让人们感到舒适,因此,技术人员研发出了很多室内加热制冷设施和设备,但是,现有的设施和设备普遍存在使用寿命短、维护费用高、安装投入成本大、受环境影响因素大,这些缺点和问题,成为技术员急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量传导一体化制冷制热系统,该系统直接将换热用的毛细管布设在建筑结构中,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使室内温度的变化更加均匀,提高人体的舒适感,并且在布设毛细管时还布设了风管,增加了与室内空气的换热效率。具体技术方案为:一体化结构层制冷制热系统,该系统包括:位于室外的能量机,所述能量机上冷媒介质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分别通过管路分配器与若干毛细管连接,形成换热介质的流动回路;所述建筑结构从内到外依次包括:基层、保温层、节能层、所述功能层和装饰层,所述功能层中铺设所述毛细管和风管,所述风管与室内空气连接,所述风管上安装有风机,功能层的其余空间由蓄能材料填充。进一步,所述功能层中设置有金属网,所述毛细管和所述风管固定在所述金属网上。进一步,所述能量机为空气源换热设备、二氧化碳空调换热设备、水体换热设备或地热换热设备;所述保温层为挤塑板、苯板、岩棉板、聚氨酯板或发泡水泥;所述节能层为反射纸、反射膜或铝箔。进一步,所述毛细管为金属管、塑料管或者塑包金属管,毛细管的内径为1~2.5mm、壁厚为4~6mm;所述蓄能材料为水泥砂浆、混凝土、胶泥和石墨的混合物。进一步,所述节能层与所述功能层之间设置有辅助加热层,所述辅助加热层为铺设在节能层上的电热膜、发热电缆或者发热板;所述功能层与所述装饰层之间设置有与室内空气连通的循环空腔;所述基层与所述保温层之间设置有防潮层。进一步,在所述功能层的外侧设置有冷凝水的导流槽。进一步,所述系统中连接有智能控制设备,所述智能控制设备上设置有与互联网连接的通信器件。进一步,所述冷媒介质为CO2。进一步,与所述能量机连接有能够独立控制的室内机,利用所述室内机与室内空气能量互换。进一步,所述建筑结构为房屋的墙壁、地面和/或天花板。本专利技术将与室内空气换热的毛细管布设在建筑物的建筑结构中,利用建筑结构层对室内空间进行换热,加大了换热面积,使室内温度变化更加均匀,提高能效比;基层为建筑的混凝土基础;保温层具有一定的保温隔热效果,减少室内室外的能量通过建筑墙体互换;节能层将功能层释放的能量向室内反射;功能层用于将毛细管中的能量传导至室内,使室内维持在适合人体的温度和湿度;风管用来加速室内空气的流动,使功能层与室内空气的换热效率得以提高;金属网在用于固定毛细管和风管的同时,毛细管中的能量借助金属网传导直接与风管中的供气进行换热,无需通过蓄能材料的间接传导,便于能量的扩散;辅助加热层能够使室内迅速升温;循环空腔增加了室内空气与功能层的接触,提高了换热效率;装饰层来美化建筑结构的表面;装饰层来美化建筑结构的表面;在对室内降空气除湿的过程中,冷凝水汇聚到导流槽并排出;能量机冷量及热量来源于室外的空气、水源、太阳能或地热能等洁净的环保能源;智能控制设备对整个系统进行统一的控制,用户可以在智能控制设备上进行设置,可以通过通信终端远程对智能控制设备进行设置。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体化结构层制冷制热系统的示意图;图2为毛细管和风管的铺设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建筑结构的示意图;其中,1室外机、11压缩机、12四通电磁阀、13换热器、14风扇、15节流件、2建筑结构、21基层、22保温层、23节能层、24辅助加热层、25功能层、26循环空腔、27装饰层、3毛细管、31管路分配器、4储能材料、5金属网、6导流槽、7室内机、8智能网关,9风机、91风管、92风管分配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利用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说明。本专利技术可以体现为多种不同形式,并不应理解为局限于这里叙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为了易于说明,在这里可以使用诸如“上”、“下”、“左”、“右”等空间相对术语,用于说明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该理解的是,除了图中示出的方位之外,空间术语意在于包括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图中的装置被倒置,被叙述为位于其他元件或特征“下”的元件将定位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术语“下”可以包含上和下方位两者。装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位于其他方位),这里所用的空间相对说明可相应地解释。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的本专利技术一体化结构层制冷制热系统包括:室外机1,室外机1利用了空调制冷和制热的原理,其中,室外机1部分包括:压缩机11、四通电磁阀12、换热器13、风扇14和截流件15,冷媒介质优选为CO2,在换热介质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分别连接有管路分配器31,管路分配器31的一端为单个接口,另一端为多个接口,管路分配器31的多接口端连接若干个毛细管3,形成换热介质的流动回路,毛细管3可以是金属管、塑料管或者塑包金属管,毛细管3的内径为1~2.5mm、壁厚为4~6mm。利用四通电磁阀12切换制冷和制热的功能转换。室外机1部分还可以是利用空气中热量进行换热的空气源换热设备、利用水源中热量进行换热的水体换热设备或利用地热换热设备。还可以,配备一台与室外机1连接的室内机7,室内机7与毛细管3并联连接室外机1,可以独立对室内机7进行控制,便于室内温度的迅速调节。毛细管3预埋在建筑结构2中,具体来说,可以将毛细管3预埋在墙体、地面或者天花板中,预埋毛细管3时的建筑结构2从内到外依次包括:基层21、保温层22、节能层23、功能层25和装饰层27,其中,基层21为建筑结构2中固有的基础,如混凝土结构等,保温层22铺设在基层21上面,具体为挤塑板、苯板、岩棉板、聚氨酯板或发泡水泥,具有一定的保温隔热效果,减少室内室外的能量通过建筑墙体互换,提高能量的使用率;节能层23铺设在保温层22上面,具体为反射纸、反射膜或铝箔,节能层23将功能层25释放的能量向室内反射;功能层25中铺设有金属网5,如铁丝网,毛细管3和风管91绑缚在金属网5上,风管91的出风口和进风口均与室内空气连接,风管91上安装由加速空气流动的风机9,风机9的出风端通过风管分配器92与若干个风管91连接,功能层25的其余空间由蓄能材料4填充,蓄能材料4为水泥砂浆、混凝土、胶泥和石墨的混合物。金属网5在用于固定毛细管3和风管91的同时,毛细管3中的能量借助金属网5传导直接与风管91中的空气能量互换,也便于毛细管3中的能量在蓄热材料4中的扩散,功能层25的外侧设置有导流槽6,导流槽6为金属材质,在降温除湿过程中,室内空气中的水份在功能层25、装饰层27表面冷凝后汇入导流槽25中并随之排出;在蓄能材料4的外侧铺设有用来美化建筑结构表面的装饰层26。还可以,当在地面或墙体上铺设毛细管3时,可以在基层21和保温层22之间增铺防水层。还可以,在节能层23与功能层25之间设置有辅助加热层24,辅助加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体化结构层制冷制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位于室外的能量机,所述能量机上冷媒介质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分别通过管路分配器与若干毛细管连接,形成换热介质的流动回路;所述建筑结构从内到外依次包括:基层、保温层、节能层、所述功能层和装饰层,所述功能层中铺设所述毛细管和风管,所述风管与室内空气连接,所述风管上安装有风机,功能层的其余空间由蓄能材料填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体化结构层制冷制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位于室外的能量机,所述能量机上冷媒介质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分别通过管路分配器与若干毛细管连接,形成换热介质的流动回路;所述建筑结构从内到外依次包括:基层、保温层、节能层、所述功能层和装饰层,所述功能层中铺设所述毛细管和风管,所述风管与室内空气连接,所述风管上安装有风机,功能层的其余空间由蓄能材料填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层中设置有金属网,所述毛细管和所述风管固定在所述金属网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机为空气源换热设备、二氧化碳空调换热设备、水体换热设备或地热换热设备;所述保温层为挤塑板、苯板、岩棉板、聚氨酯板或发泡水泥;所述节能层为反射纸、反射膜或铝箔。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管为金属管、塑料管或者塑包金属管,毛细管的内径为1~2.5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钢,
申请(专利权)人:李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