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530104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04 17: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突起部(10)通过比来自弹性部件(31)的加载力大的来自按压体(41)的加载力,相对于第1引导部(61)以及第3引导部(63)滑动,突起部(10)通过比来自弹性部件(31)的加载力,相对于第2引导部(62)以及第4引导部(64)滑动,第1停止位置(10a)中的突起部(10),按照第1引导部开始位置(61a)、第1引导部结束位置(61b)、第2引导部开始位置(62a)以及第2引导部结束位置(62b)的顺序移动至第2停止位置(10b),第2停止位置(10b)中的突起部(10),按照第3引导部开始位置(63a)、第3引导部结束位置(63b)、第4引导部开始位置(64a)以及第4引导部结束位置(64b)中顺序的移动至第1停止位置(10a),能够将轴向的加载力的一部分始终用于圆周方向的动作,不会给部件施加不合理的负载,并能够进行顺畅的切换动作。

Switching device

\u672c\u53d1\u660e\u63d0\u4f9b\u4e00\u79cd\u5207\u6362\u88c5\u7f6e\uff0c\u5176\u7279\u5f81\u5728\u4e8e\uff0c\u7a81\u8d77\u90e8(10)\u901a\u8fc7\u6bd4\u6765\u81ea\u5f39\u6027\u90e8\u4ef6(31)\u7684\u52a0\u8f7d\u529b\u5927\u7684\u6765\u81ea\u6309\u538b\u4f53(41)\u7684\u52a0\u8f7d\u529b\uff0c\u76f8\u5bf9\u4e8e\u7b2c1\u5f15\u5bfc\u90e8(61)\u4ee5\u53ca\u7b2c3\u5f15\u5bfc\u90e8(63)\u6ed1\u52a8\uff0c\u7a81\u8d77\u90e8(10)\u901a\u8fc7\u6bd4\u6765\u81ea\u5f39\u6027\u90e8\u4ef6(31)\u7684\u52a0\u8f7d\u529b\uff0c\u76f8\u5bf9\u4e8e\u7b2c2\u5f15\u5bfc\u90e8(62)\u4ee5\u53ca\u7b2c4\u5f15\u5bfc\u90e8(64)\u6ed1\u52a8\uff0c\u7b2c1\u505c\u6b62\u4f4d\u7f6e(10a)\u4e2d\u7684\u7a81\u8d77\u90e8(10)\uff0c\u6309\u7167\u7b2c1\u5f15\u5bfc\u90e8\u5f00\u59cb\u4f4d\u7f6e(61a)\u3001\u7b2c1\u5f15\u5bfc\u90e8\u7ed3\u675f\u4f4d\u7f6e(61b)\u3001\u7b2c2\u5f15\u5bfc\u90e8\u5f00\u59cb\u4f4d\u7f6e(62a)\u4ee5\u53ca\u7b2c2\u5f15\u5bfc\u90e8\u7ed3\u675f\u4f4d\u7f6e(62b)\u7684\u987a\u5e8f\u79fb\u52a8\u81f3\u7b2c2\u505c\u6b62\u4f4d\u7f6e(10b)\uff0c\u7b2c2\u505c\u6b62\u4f4d\u7f6e(10b)\u4e2d\u7684\u7a81\u8d77\u90e8(10)\uff0c\u6309\u7167\u7b2c3\u5f15\u5bfc\u90e8\u5f00\u59cb\u4f4d\u7f6e(63a)\u3001\u7b2c3\u5f15\u5bfc\u90e8\u7ed3\u675f\u4f4d\u7f6e(63b)\u3001\u7b2c4\u5f15\u5bfc\u90e8\u5f00\u59cb\u4f4d\u7f6e(64a)\u4ee5\u53ca\u7b2c4\u5f15\u5bfc\u90e8\u7ed3\u675f\u4f4d\u7f6e(64b)\u4e2d\u987a\u5e8f\u7684\u79fb\u52a8 To the first stop position (10a), a part of the axial load force can always be applied to the action in th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without imposing an unreasonable load on the component and performing a smooth switching a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切换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能够作为例如电源的开关、圆珠笔等的书写用具、或者锁定机构而使用的切换装置。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提出有能够容易地将瞬时动作开关功能变更为交替动作开关的机构的方案。专利文献1,在弹簧体上设置有交替机构部,该交替机构部构成切换装置,所述弹簧体以包围进行瞬时动作的开关的方式配置。专利文献1中的切换装置,由以下部分构成:外围体,在贯通孔部的内周面形成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在呈锯齿状的齿的齿尖部分与齿根部分具有2个切口;可动体,为插入在该外围体的贯通孔部的圆筒状,并且在其外周表面的规定位置具备卡合于引导部的凸部。可动体通过弹簧体向一侧施力,并且通过按钮向另一侧按压。呈锯齿状的齿作为引导部起作用,设置在齿的齿尖部分与齿根部分的2个切口形成第1停止位置与第2停止位置。而且,在专利文献1中,凸部沿着齿滑动,使得可动体一边相对于外围体旋转,一边停止在第1停止位置与第2停止位置。专利文献2提出有揿动式书写用具的方案,在书写时的状态按压揿头时,旋转件的凸轮突起向右旋转,在移开手指时,凸轮突起在芯簧的弹力作用下,在斜面上滑动、旋转之后,通过进行第一的垂直移动、第二的垂直移动变为收纳状态。专利文献2中的旋转件,通过芯簧向一侧施力,并且通过揿头向另一侧按压。另外,旋转件的一端上设置有揿动凸轮,在揿头的一端设置有揿头凸轮,因为揿动凸轮与揿头凸轮是山形间距错开地配置,所以通过向轴向的揿动动作,使得旋转件向恒定方向被给予旋转力。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32402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4582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专利文献1中,虽然在引导凸部的齿的一部分具有相对于轴向倾斜的引导部,但是在轴向上具有引导部。在凸部沿着轴向的引导部移动的情况下,因为没有被施加旋转力,所以未必可靠地移动至停止位置。此外,若在按钮上施加旋转方向的力,则存在从停止位置脱离的情况。在专利文献2中,在揿动动作时始终对旋转件施加在恒定方向的旋转力。但是,对设置在旋转件中的凸轮突起进行引导的内筒凸轮,不仅具有相对于轴向倾斜的引导部,在轴向上也具有引导部。因此,在旋转件沿着轴向的引导部移动的情况下,因为在施加了旋转力的状态下在轴向上受到限制,所以导致负载作用于部件。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切换装置,能够将轴向的加载力的一部分始终用于圆周方向的动作,不会给部件施加不合理的负载,并能够进行顺畅的切换动作。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技术方案1所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切换装置,具备:筒部件;圆柱部件,配置在所述筒部件内;突起部,形成于所述筒部件或者所述圆柱部件;引导部,供所述突起部滑动;弹性部件,对所述圆柱部件向一侧施力;按压体,将所述圆柱部件向另一侧按压,具有相对于所述筒部件的轴向、所述筒部件的停止位置不同的第1停止位置与第2停止位置,所述引导部包括至少第1引导部、第2引导部、第3引导部以及第4引导部,所述第1引导部的连结第1引导部开始位置与第1引导部结束位置的第1引导部假想线相对于所述筒部件的轴线具有大于0度的第1引导部假想倾斜角,所述第2引导部的连结第2引导部开始位置与第2引导部结束位置的第2引导部假想线相对于所述轴线具有大于0度的第2引导部假想倾斜角,所述第3引导部的连结第3引导部开始位置与第3引导部结束位置的第3引导部假想线相对于所述轴线具有大于0度的第3引导部假想倾斜角,所述第4引导部的连结第4引导部开始位置与第4引导部结束位置的第4引导部假想线相对于所述轴线具有大于0度的第4引导部假想倾斜角,通过比来自所述弹性部件的加载力大的、来自所述按压体的加载力,使所述突起部相对于所述第1引导部以及所述第3引导部滑动,通过来自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加载力,使所述突起部相对于所述第2引导部以及所述第4引导部滑动,处于所述第1停止位置的所述突起部,按照所述第1引导部开始位置、所述第1引导部结束位置、所述第2引导部开始位置以及所述第2引导部结束位置的顺序移动至所述第2停止位置,处于所述第2停止位置的所述突起部,按照所述第3引导部开始位置、所述第3引导部结束位置、所述第4引导部开始位置以及所述第4引导部结束位置的顺序移动至所述第1停止位置。技术方案2所述的本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切换装置中,进行第1动作:通过来自所述按压体的所述加载力使所述圆柱部件向所述筒部件的一侧移动,所述突起部抵接于所述第1引导部而滑动,由此所述圆柱部件相对于所述筒部件相对地转动规定角度,进行第2动作:通过解除来自所述按压体的加载力使所述圆柱部件向所述筒部件的另一侧移动,所述突起部抵接于所述第2引导部而滑动,由此所述圆柱部件相对于所述筒部件相对地转动规定角度,处于所述第1停止位置的所述突起部,在所述第1动作以及所述第2动作之后移动至所述第2停止位置。技术方案3所述的本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切换装置中,进行第3动作:通过来自所述按压体的所述加载力使所述圆柱部件向所述筒部件的所述一侧移动,所述突起部抵接于所述第3引导部而滑动,由此所述圆柱部件相对于所述筒部件相对地转动规定角度,进行第4动作:通过解除来自所述按压体的加载力使所述圆柱部件向所述筒部件的所述另一侧移动,所述突起部抵接于所述第4引导部而滑动,由此所述圆柱部件相对于所述筒部件相对地转动规定角度,处于所述第2停止位置的所述突起部,在所述第3动作以及所述第4动作之后移动至所述第1停止位置。技术方案4所述的本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切换装置中,所述第1动作、所述第2动作、所述第3动作以及所述第4动作中的所述圆柱部件的转动动作相对于所述筒部件为同一方向,在从所述第1动作开始至所述第4动作结束为止的期间,所述圆柱部件相对于所述筒部件旋转360度。技术方案5所述的本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切换装置中,在所述筒部件上形成所述突起部,在所述圆柱部件上形成所述引导部。技术方案6所述的本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或4所述的切换装置中,所述第1引导部结束位置为从所述第2引导部开始位置前进规定角度的位置,所述第3引导部结束位置为从所述第4引导部开始位置前进规定角度的位置。技术方案7所述的本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技术方案4以及技术方案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切换装置中,所述第1停止位置为从所述第1引导部开始位置前进规定角度的位置,所述第2停止位置为从所述第3引导部开始位置前进规定角度的位置。技术方案8所述的本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切换装置中,以连续的槽的侧壁形成所述第1引导部、所述第2引导部、所述第3引导部以及所述第4引导部。技术方案9所述的本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切换装置中,所述第1引导部、所述第2引导部、所述第3引导部以及所述第4引导部中的至少任一个直线状地形成。技术方案10所述的本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切换装置中,所述第1引导部、所述第2引导部、所述第3引导部以及所述第4引导部中的至少任一个曲线状地形成。技术方案11所述的本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8所述的切换装置中,所述槽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或者梯形。技术方案12所述的本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切换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切换装置,具备:筒部件;圆柱部件,配置在所述筒部件内;突起部,形成于所述筒部件或者所述圆柱部件;引导部,供所述突起部滑动;弹性部件,对所述圆柱部件向一侧施力;按压体,将所述圆柱部件向另一侧按压,具有相对于所述筒部件的轴向、所述圆柱部件的停止位置不同的第1停止位置与第2停止位置,所述引导部至少包括第1引导部、第2引导部、第3引导部以及第4引导部,所述第1引导部的连结第1引导部开始位置与第1引导部结束位置的第1引导部假想线相对于所述筒部件的轴线具有大于0度的第1引导部假想倾斜角,所述第2引导部的连结第2引导部开始位置与第2引导部结束位置的第2引导部假想线相对于所述轴线具有大于0度的第2引导部假想倾斜角,所述第3引导部的连结第3引导部开始位置与第3引导部结束位置的第3引导部假想线相对于所述轴线具有大于0度的第3引导部假想倾斜角,所述第4引导部的连结第4引导部开始位置与第4引导部结束位置的第4引导部假想线相对于所述轴线具有大于0度的第4引导部假想倾斜角,通过比来自所述弹性部件的加载力大的、来自所述按压体的加载力,使所述突起部相对于所述第1引导部以及所述第3引导部滑动,通过来自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加载力,使所述突起部相对于所述第2引导部以及所述第4引导部滑动,处于所述第1停止位置的所述突起部,按照所述第1引导部开始位置、所述第1引导部结束位置、所述第2引导部开始位置以及所述第2引导部结束位置的顺序移动至所述第2停止位置,处于所述第2停止位置的所述突起部,按照所述第3引导部开始位置、所述第3引导部结束位置、所述第4引导部开始位置以及所述第4引导部结束位置的顺序移动至所述第1停止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1.13 JP 2015-0039091.一种切换装置,具备:筒部件;圆柱部件,配置在所述筒部件内;突起部,形成于所述筒部件或者所述圆柱部件;引导部,供所述突起部滑动;弹性部件,对所述圆柱部件向一侧施力;按压体,将所述圆柱部件向另一侧按压,具有相对于所述筒部件的轴向、所述圆柱部件的停止位置不同的第1停止位置与第2停止位置,所述引导部至少包括第1引导部、第2引导部、第3引导部以及第4引导部,所述第1引导部的连结第1引导部开始位置与第1引导部结束位置的第1引导部假想线相对于所述筒部件的轴线具有大于0度的第1引导部假想倾斜角,所述第2引导部的连结第2引导部开始位置与第2引导部结束位置的第2引导部假想线相对于所述轴线具有大于0度的第2引导部假想倾斜角,所述第3引导部的连结第3引导部开始位置与第3引导部结束位置的第3引导部假想线相对于所述轴线具有大于0度的第3引导部假想倾斜角,所述第4引导部的连结第4引导部开始位置与第4引导部结束位置的第4引导部假想线相对于所述轴线具有大于0度的第4引导部假想倾斜角,通过比来自所述弹性部件的加载力大的、来自所述按压体的加载力,使所述突起部相对于所述第1引导部以及所述第3引导部滑动,通过来自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加载力,使所述突起部相对于所述第2引导部以及所述第4引导部滑动,处于所述第1停止位置的所述突起部,按照所述第1引导部开始位置、所述第1引导部结束位置、所述第2引导部开始位置以及所述第2引导部结束位置的顺序移动至所述第2停止位置,处于所述第2停止位置的所述突起部,按照所述第3引导部开始位置、所述第3引导部结束位置、所述第4引导部开始位置以及所述第4引导部结束位置的顺序移动至所述第1停止位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进行第1动作:通过来自所述按压体的所述加载力使所述圆柱部件向所述筒部件的一侧移动,所述突起部抵接于所述第1引导部而滑动,由此所述圆柱部件相对于所述筒部件相对地转动规定角度,进行第2动作,通过解除来自所述按压体的加载力使所述圆柱部件向所述筒部件的另一侧移动,所述突起部抵接于所述第2引导部而滑动,由此所述圆柱部件相对于所述筒部件相对地转动规定角度,处于所述第1停止位置的所述突起部,在所述第1动作以及所述第2动作之后移动至所述第2停止位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进行第3动作:通过来自所述按压体的所述加载力使所述圆柱部件向所述筒部件的所述一侧移动,所述突起部抵接于所述第3引导部而滑动,由此所述圆柱部件相对于所述筒部件相对地转动规定角度,进行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赤虹
申请(专利权)人:森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