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529292 阅读:2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04 16: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前侧透镜组(GX)、具有正的光焦度的中间透镜组(GM)及后侧透镜组(GR),前侧透镜组(GX)由一个以上的透镜组构成且具有负透镜组,中间透镜组(GM)的至少一部分为对焦透镜组(GF),后侧透镜组(GR)由一个以上的透镜组构成,在进行变倍时,第1透镜组(G1)相对于像面移动,第1透镜组(G1)与前侧透镜组(GX)之间的间隔变化,前侧透镜组(GX)与中间透镜组(GM)之间的间隔变化,中间透镜组(GM)与后侧透镜组(GR)之间的间隔变化。

Zoom optical system, optical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zoom optical system

The present invention has a positive refractive power in the first lens group arranged in order from the object side (G1), the front lens group (GX), having a positive optical power lens group (GM) and the rear lens group (GR), the front lens group (GX) by more than one lens group which has a negative lens group, intermediate lens group (GM) for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focusing lens group (GF), rear lens group (GR) consists of more than one lens group, in the time of zooming, the first lens group (G1) with respect to the image movement, the first lens group (G1) the front lens group (GX) and interval changes between the front lens group (GX) and intermediate lens group (GM) interval changes between the intermediate lens group (GM) and the rear lens group (GR) interval betwee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以往,提出有适合于照片用相机、电子静态相机、摄像机等的变倍光学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但是,在以往的变倍光学系统中,由于构成对焦组的透镜个数多,因此容易导致大型化,并且,存在进行对焦时像倍率的变化大的课题。以往,提出有抑制对焦时的像倍率变化并且具备手抖校正机构的变倍光学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但是,在以往的变倍光学系统中,由于作为对焦组使用像面附近的透镜,因此虽然能够减少对焦时的像倍率变化,但是移动量增大而容易导致大型化,并且,由于通过直径较大且由多个透镜构成的3组整体来进行像抖动校正,因此存在防抖透镜组变大变重的课题。以前,提出有通过透镜的构成个数较多的第2透镜组进行对焦的变倍光学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以往的技术中,通过第2透镜组进行对焦,从而存在在进行对焦时近距离性能降低的问题。以往,提出有适合于照片用相机、电子静态相机、摄像机等的变倍光学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但是,在以往的变倍光学系统中,由于作为对焦组使用像面附近的透镜,因此虽然能够减少像倍率变化,但是容易导致大型化,并且,由于通过由多个透镜且直径较大的透镜构成的3组整体来进行像抖动校正,因此存在防抖透镜组变重的课题。以往,提出有适合于照片用相机、电子静态相机、摄像机等的变倍光学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但是,在以往的变倍光学系统中,由于作为对焦组使用像面附近的透镜,因此虽然能够减少像倍率变化,但是存在容易导致大型化的课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5227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27665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第1本专利技术的变倍光学系统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前侧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中间透镜组及后侧透镜组,所述前侧透镜组由一个以上的透镜组构成且具有负透镜组,所述中间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为对焦透镜组,所述后侧透镜组由1个以上的透镜组构成,在进行变倍时,使所述第1透镜组相对于像面移动,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前侧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前侧透镜组与所述中间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中间透镜组与所述后侧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第1本专利技术的光学设备搭载上述第1专利技术的变倍光学系统。第1本专利技术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该变倍光学系统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前侧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中间透镜组及后侧透镜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以如下方式在镜头镜筒内配置各透镜:所述前侧透镜组由一个以上的透镜组构成且具有负透镜组,所述中间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为对焦透镜组,所述后侧透镜组由1个以上的透镜组构成,在进行变倍时,使所述第1透镜组移动,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前侧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前侧透镜组与所述中间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中间透镜组与所述后侧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第2本专利技术的变倍光学系统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前侧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中间透镜组及后侧透镜组,所述前侧透镜组由一个以上的透镜组构成且具有负透镜组,所述中间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为对焦透镜组,所述后侧透镜组由1个以上的透镜组构成,在进行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前侧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前侧透镜组与所述中间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中间透镜组与所述后侧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第2本专利技术的光学设备搭载上述第2专利技术的变倍光学系统。第2本专利技术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该变倍光学系统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前侧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中间透镜组及后侧透镜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以如下方式在镜头镜筒内配置各透镜:所述前侧透镜组由一个以上的透镜组构成且具有负透镜组,所述中间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为对焦透镜组,所述后侧透镜组由1个以上的透镜组构成,在进行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前侧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前侧透镜组与所述中间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中间透镜组与所述后侧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附图说明图1的(W)、(M)以及(T)分别是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剖视图。图2的(a)、(b)以及(c)分别是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3的(a)、(b)以及(c)分别是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4的(a)、(b)以及(c)分别是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在无限远对焦时进行了像抖动校正时的横向像差图。图5的(W)、(M)以及(T)分别是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剖视图。图6的(a)、(b)以及(c)分别是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7的(a)、(b)以及(c)分别是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8的(a)、(b)以及(c)分别是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在无限远对焦时进行了像抖动校正时的横向像差图。图9的(W)、(M)以及(T)分别是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剖视图。图10的(a)、(b)以及(c)分别是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1的(a)、(b)以及(c)分别是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2的(a)、(b)以及(c)分别是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在无限远对焦时进行了像抖动校正时的横向像差图。图13的(W)、(M)以及(T)分别是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剖视图。图14的(a)、(b)以及(c)分别是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5的(a)、(b)以及(c)分别是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6的(a)、(b)以及(c)分别是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在无限远对焦时进行了像抖动校正时的横向像差图。图17的(W)、(M)以及(T)分别是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剖视图。图18的(a)、(b)以及(c)分别是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9的(a)、(b)以及(c)分别是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20的(a)、(b)以及(c)分别是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前侧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中间透镜组及后侧透镜组,所述前侧透镜组由一个以上的透镜组构成且具有负透镜组,所述中间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为对焦透镜组,所述后侧透镜组由1个以上的透镜组构成,在进行变倍时,使所述第1透镜组相对于像面移动,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前侧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前侧透镜组与所述中间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中间透镜组与所述后侧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8.29 JP 2014-175724;2014.08.29 JP 2014-175721.一种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前侧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中间透镜组及后侧透镜组,所述前侧透镜组由一个以上的透镜组构成且具有负透镜组,所述中间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为对焦透镜组,所述后侧透镜组由1个以上的透镜组构成,在进行变倍时,使所述第1透镜组相对于像面移动,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前侧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前侧透镜组与所述中间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中间透镜组与所述后侧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进行变倍时,使所述中间透镜组相对于像面移动,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430<|fF/fRF|<10.0000.420<(-fXn)/fXR<2.0000.010<fF/fW<8.00032.000≤Wω其中,fF: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焦距,fRF:所述后侧透镜组中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的焦距,fXn:所述前侧透镜组所具有的负透镜组中的光焦度的绝对值最大的透镜组的焦距,fXR: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焦距,fW:广角端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Wω:广角端状态下的半视场角。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进行变倍时,所述前侧透镜组、所述中间透镜组及所述后侧透镜组移动,所述中间透镜组与所述后侧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扩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进行变倍时,所述中间透镜组移动,所述后侧透镜组由两个以上的透镜组构成,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所述中间透镜组向物体侧移动,所述中间透镜组与所述后侧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扩大,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170<|fF/fRF|<10.0000.010<(DMRT-DMRW)/fF<1.00032.000≤WωTω≤20.000其中,fF: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焦距,fRF:所述后侧透镜组中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的焦距,DMR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中间透镜组与所述后侧透镜组中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之间的空气间隔,DMRT:远焦端状态下的所述中间透镜组与所述后侧透镜组中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之间的空气间隔,Wω:广角端状态下的半视场角,Tω:远焦端状态下的半视场角。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对焦透镜组的像侧具有防抖透镜组,该防抖透镜组构成为能够以具有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移分量的方式移动,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500<fV/fRF<0.645其中,fV:所述防抖透镜组的焦距,fRF:所述后侧透镜组中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的焦距。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对焦透镜组的像侧具有防抖透镜组,该防抖透镜组构成为能够以具有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移分量的方式移动,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150<DVW/fV<1.00032.000≤Wω其中,DV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防抖透镜组与其紧后方的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隔,fV:所述防抖透镜组的焦距,Wω:广角端状态下的半视场角。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对焦透镜组的像侧具有防抖透镜组,该防抖透镜组构成为能够以具有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移分量的方式移动,所述后侧透镜组由两个以上的透镜组构成。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001<DXRFT/fF<1.500Tω≤20.0000.100<DGXR/fXR<1.500其中,DXRFT:远焦端状态下的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与所述对焦透镜组之间的空气间隔,fF: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焦距,Tω:远焦端状态下的半视场角,DGXR: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在光轴上的厚度,fXR: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焦距。9.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001<(DMRT-DMRW)/fF<1.00032.000≤WωTω≤20.000其中,DMR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中间透镜组与所述后侧透镜组中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之间的空气间隔,DMRT:远焦端状态下的所述中间透镜组与所述后侧透镜组中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之间的空气间隔,fF: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焦距,Wω:广角端状态下的半视场角,Tω:远焦端状态下的半视场角。10.根据权利要求1、3、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000<fF/fRF<10.0000.010<fF/fXR<10.0000.100<DGXR/fXR<1.500其中,fF: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焦距,fRF:所述后侧透镜组中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的焦距,fXR: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焦距,DGXR: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在光轴上的厚度。11.根据权利要求1、3、9、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具有孔径光阑及该孔径光阑的像侧紧后方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透镜。12.根据权利要求1、3、9~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与所述中间透镜组之间的空气间隔随着从广角端状态趋向中间焦距状态而扩大且随着从中间焦距状态趋向远焦端状态而缩小。13.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000<fRF/fRF2<10.0000.100<DGXR/fXR<1.500其中,fRF:所述后侧透镜组中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的焦距,fRF2:所述后侧透镜组中的从物体侧起第二个透镜组的焦距,DGXR: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在光轴上的厚度,fXR: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焦距。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00<DVW/fV<1.00032.000≤Wω0.010<fF/fXR<10.000其中,DV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防抖透镜组与其紧后方的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隔,Wω:广角端状态下的半视场角,fF: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焦距,fXR: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焦距。15.根据权利要求1、5、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010<(-fXn)/fXR<1.0000.100<DGXR/fXR<1.500其中,fXn:所述前侧透镜组所具有的负透镜组中的光焦度的绝对值最大的透镜组的焦距,fXR: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焦距,DGXR: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在光轴上的厚度。16.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010<fF/fW<8.000其中,fF: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焦距,fW:广角端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17.根据权利要求6或16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500<fV/fRF<0.6450.010<fF/fXR<10.0000.100<DGXR/fXR<1.500其中,fV:所述防抖透镜组的焦距,fRF:所述后侧透镜组中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的焦距,fF: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焦距,fXR: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焦距,DGXR: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在光轴上的厚度。18.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390<DXnW/ZD1<5.000其中,DXn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前侧透镜组所具有的负透镜组中的光焦度的绝对值最大的透镜组与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之间的组间隔,ZD1:从广角端状态变倍到远焦端状态时的所述第1透镜组的移动量。1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0.000<fF/fV<20.000其中,fF: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焦距,fV:所述防抖透镜组的焦距。20.根据权利要求7或19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5.000<fV/fRF<10.000其中,fV:所述防抖透镜组的焦距,fRF:所述后侧透镜组中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的焦距。21.根据权利要求7、19、2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00<DVW/fV<1.00032.000≤Wω0.010<fF/fXR<10.0000.100<DGXR/fXR<1.500其中,DV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防抖透镜组与其紧后方的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隔,fV:所述防抖透镜组的焦距,Wω:广角端状态下的半视场角,fF: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焦距,fXR: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焦距,DGXR: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在光轴上的厚度。22.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250<TLW/ZD1<10.000其中,TLW:广角端状态下的光学系统的全长,ZD1:从广角端状态变倍到远焦端状态时的所述第1透镜组的移动量。23.根据权利要求1、5~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透镜组中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为所述防抖透镜组。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由配置于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物体侧的透镜中的配置于最靠像面侧的透镜的最靠像面侧的透镜面和所述对焦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形成的空气透镜为弯月形状,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400<βFt<0.400其中,βFt:所述对焦透镜组的远焦端状态下的横向倍率。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进行变倍时,所述前侧透镜组、所述中间透镜组及所述后侧透镜组移动,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490<(rB+rA)/(rB-rA)<3.570其中,rA:与所述对焦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隔着空气间隔地相对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rB:所述对焦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对焦透镜组与配置于最靠像面侧的透镜之间具有防抖透镜组,所述防抖透镜组能够以具有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移分量的方式移动,所述对焦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为向物体侧凸出的形状,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000<(rB+rA)/(rB-rA)<1.0000.000<(rC+rB)/(rC-rB)<10.000其中,rA:与所述对焦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隔着空气间隔地相对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rB:所述对焦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rC:所述对焦透镜组的最靠像面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对焦透镜组与配置于最靠像面侧的透镜之间具有防抖透镜组,所述防抖透镜组能够以具有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移分量的方式移动,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50<(rB+rA)/(rB-rA)其中,rA:与所述对焦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隔着空气间隔地相对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rB:所述对焦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28.根据权利要求1或24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250<(rB+rA)/(rB-rA)<10.000其中,rA:与所述对焦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隔着空气间隔地相对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rB:所述对焦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29.根据权利要求1或25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500<(rC+rB)/(rC-rB)<0.500其中,rB:所述对焦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rC:所述对焦透镜组的最靠像面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30.根据权利要求1或25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焦透镜组具有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的负透镜。31.根据权利要求1或26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焦透镜组具有至少一个满足以下的条件式的正透镜:νdp>55.000其中,νdp:所述正透镜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32.根据权利要求1或27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焦透镜组具有至少一个满足以下的条件式的负透镜:νdn<40.000其中,νdn:所述负透镜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33.根据权利要求1、24~2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焦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所述中间透镜组所包含的透镜与所述对焦透镜组所包含的透镜相同。34.根据权利要求1、24~2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焦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所述中间透镜组的一部分为所述对焦透镜组。35.根据权利要求1、24~27、33、3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防抖透镜组,该防抖透镜组配置于所述对焦透镜组与在最靠像面侧配置的透镜之间,能够以具有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移分量的方式移动。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对焦透镜组和配置于最靠像面侧的透镜之间配置的透镜与所述防抖透镜组所包含的透镜相同。37.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对焦透镜组和配置于最靠像面侧的透镜之间配置的透镜的一部分是所述防抖透镜组所包含的透镜。38.根据权利要求1、24~27、33~3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配置于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物体侧的透镜中的配置于最靠像面侧的透镜与所述对焦透镜组之间的间隔以暂时缩小然后扩大的方式变化。39.根据权利要求1~7、24、25、27、33~3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000<βFw<0.800其中,βFw:所述对焦透镜组的广角端状态下的横向倍率。40.根据权利要求1~3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2.000≤Wω其中,Wω:广角端状态下的半视场角。41.根据权利要求1~4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Tω≤20.000其中,Tω:远焦端状态下的半视场角。42.根据权利要求1~4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010<|fF/fXR|<10.000其中,fF: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焦距,fXR: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配置于最靠像面侧的透镜组的焦距。43.根据权利要求1~4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100<DGXR/fXR<1.500其中,DGXR: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在光轴上的厚度,fXR: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焦距。44.根据权利要求1、5~4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进行变倍时,使所述中间透镜组相对于像面移动。45.根据权利要求1~4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进行变倍时,使所述前侧透镜组所具有的负透镜组中的光焦度的绝对值最大的透镜组相对于像面移动。46.根据权利要求1~4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进行变倍时,使所述前侧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相对于像面移动。47.根据权利要求1~4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柴田悟幸岛知之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尼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