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透水混凝土道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524690 阅读:3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04 13: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强度透水混凝土道路,包括从上到下设置的面层、面基层、底基层和路基;所述路基下连接自然土层;所述面层横向和纵向坡度均为2%;路基下方设置有漏斗形的渗透性集水井,渗透性集水井下方连接到截面为灯笼形的雨水回收管道的上部;面层两侧设置有雨水口;自然土层中埋设有泄洪管道,雨水口通过雨水口集水井道连接泄洪管道;雨水回收管道的上部连接泄洪管道,还连接到市政管道;本发明专利技术透水性好、强度高根据降雨强度从小到大分别起到雨水渗漏、雨水回收和雨水排泄的作用。

High strength pervious concrete road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high strength porous concrete road, including setting the surface layer and the surface of base and subbase and subgrade from top to bottom; the connection of natural soil under subgrade; the surface layer of transverse and longitudinal slope were 2%; permeable catchment wells funnel arranged under subgrade, upper permeability set well below the rainwater recycling pipeline section is connected to the lantern shape; the surface layer are arranged at both sides of rain; a flood discharge pipeline buried in natural soil, rain through rainwater collection wells connected discharge pipe; the upper rainwater recycling pipeline connection flood discharge pipe is also connected to the municipal pipeline; the water permeability well, according to the high intensity of rainfall intensity to water leakage, respectively from the recycling of rainwater and rainwater drainage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强度透水混凝土道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透水道路,具体涉及一种高强度透水混凝土道路。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气候和下垫面均发生了改变。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加了降雨的强度和频率,下垫面的改变,比如硬化道路、建造房屋、平整土地、砍伐植树等从而大大增加了城市不透水面,减少了雨水自然渗透;这些因素的变化使得相同降雨强度形成的洪水洪峰增大,峰形变陡,地表径流增大,进一步加大了城市遭受洪灾的风险,雨水在有效的时间内得不到快速的排出进而使得城市被淹,开启了“看海”的模式。目前,由于城市快速发展忽略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大量的房屋建筑及灰色路面等改变了水流的渗流路径,雨水不能或者很少一部分深入到地下,再加上城市建设中需要降水抽水使得地下水越来越少,很多城市出现了下陷的现象;传统城市处理城市降雨的方法是利用道路横、纵坡将水引流到雨水口再通过雨水排水管将水排到附近的江河湖泊中,这样做非但没有利用到雨水而且还造成的大量的水资源浪费。针对传统城市道路不透水的现状,有些学者开始研制出一种透水的混凝土并应用到城市道路中,如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和上海世博园都应用了透水混凝土;但是现在配制出的透水混凝土强度都不高,28d强度大致在25Mpa。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强度能够达到C40以上的透水混凝土道路。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强度透水混凝土道路,包括从上到下设置的面层、面基层、底基层和路基;所述路基下连接自然土层;所述面层横向和纵向坡度均为2%;路基下方设置有漏斗形的渗透性集水井,渗透性集水井下方连接到截面为灯笼形的雨水回收管道的上部;面层两侧设置有雨水口;自然土层中埋设有泄洪管道,雨水口通过雨水口集水井道连接泄洪管道;雨水回收管道的上部连接泄洪管道,还连接到市政管道。进一步的,所述面层厚度为50mm;面基层厚度为250mm,孔隙率为20%;底基层厚度为150mm,孔隙率为25%。进一步的,所述面基层和底基层各组分含量按重量百分比如下:碎石1500份、水泥500份、超细硅粉50份、减水剂0.5份。进一步的,所述面基层中碎石的颗粒级配比为:4.75~9.5mm的碎石1200份、2.36~4.75mm的碎石300份。进一步的,所述底基层中碎石的颗粒级配比为:9.5~16mm的碎石1000份、4.75~9.5mm的碎石300份、2.36~4.75mm的碎石200份。进一步的,所述面层与面基层之间,面基层和底基层之间均设置有水平传力杆。进一步的,所述路基为砂砾土。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强度高、结合传统城市道路市政排水方式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2)本专利技术透水性好,路面不会积水,水渗透到自然土层可以补充地下水;(3)本专利技术采用灯笼形的雨水回收管道根据降雨强度从小到大分别起到雨水渗漏、雨水回收和雨水排泄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中:1-面层,2-面基层,3-底基层,4-路基,5-雨水口集水井道,6-渗透性集水井,7-泄洪管道,8-雨水回收管道,9-自然土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高强度透水混凝土道路,包括从上到下设置的面层1、面基层2、底基层3和路基4;所述路基4下连接自然土层9;所述面层1横向和纵向坡度均为2%;路基4下方设置有漏斗形的渗透性集水井6,渗透性集水井6下方连接到截面为灯笼形的雨水回收管道8上部;面层1两侧设置有雨水口;自然土层9中埋设有泄洪管道7,雨水口通过雨水口集水井道5连接泄洪管道7;雨水回收管道8的上部连接泄洪管道7,还连接到市政管道。进一步的,所述面层1厚度为50mm;面基层2厚度为250mm,孔隙率为20%;底基层3厚度为150mm,孔隙率为25%。进一步的,所述面基层2和底基层3各组分含量按重量百分比如下:碎石1500份、水泥500份、超细硅粉50份、减水剂0.5份。进一步的,所述面基层2中碎石的颗粒级配比为:4.75~9.5mm的碎石1200份、2.36~4.75mm的碎石300份。进一步的,所述底基层3中碎石的颗粒级配比为:9.5~16mm的碎石1000份、4.75~9.5mm的碎石300份、2.36~4.75mm的碎石200份。进一步的,所述面层1与面基层2之间,面基层2和底基层3之间均设置有水平传力杆进一步的,所述路基4为砂砾土。面层1厚度50mm,为具有耐磨、吸声、透水功能的混凝土路面;面层1的透水性根据自然土层9的渗透率来定,比土壤渗透率略大一些;面层1的纵向和横向坡度均为2%;面基层2孔隙率20%,厚度为250mm;面基层2骨料颗粒级配为主要以颗粒粒径范围为4.75~9.5mm为主,辅以2.36~4.75mm的颗粒来增加骨料密实度,进而提高强度;抗压强度和弯拉强度等均达到城市道路的要求;为了提高道路的强度在面层1与面基层2之间,面基层2和底基层3之间均设置有水平传力杆;底基层3为孔隙率25%的透水混凝土层,厚150mm;骨料颗粒级配比为9.5~16mm的碎石1000份、4.75~9.5mm的碎石300份、2.36~4.75mm的碎石200份;底基层3强度可以比面基层稍低一点;路基4位具有渗透功能的砂砾土层,厚度根据城市道路要求而定;经测试强度等级能够达到C40以上。本专利技术根据海绵城市里所倡导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思想所设计;当降雨量小时,道路面层1、面基层2、底基层3和路基透水性比较高,路面不会积水,水通过渗透进入下面的自然土层9,同时补充了地下水;当降雨量增大时,渗透达到平衡,此时自然土层9的土壤会达到饱和状态;随着降雨量的继续增大,水位会上升;此时雨水通过面层1、面基层2和底基层3进入渗透性集水井6,然后进入雨水回收管道8,通过泄洪管道7排出;雨水回收管道8上每隔50m设有一个渗透性集水井6,渗透性集水井6四壁及顶面有较高的透水性;雨水通过渗透性集水井6进入雨水回收管道8,由于雨水回收管道8为灯笼形结构,上部较粗的管道部位连接渗透性集水井6下部;雨水从渗透性集水井6汇流到雨水回收管道8下部较细的部分;由于雨水回收管8底部较细,即使汇流的雨水量很小也能保持一定的流水速度;然后雨水通过雨水回收管道8结合市政管道将多余的雨水回收到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当降雨量继续增大,此时降雨量将大于道路透水率,水位会继续升高甚至达到路面面层1;如果为几十年一遇或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时,单纯的靠自然渗透和雨水回收管道8已经不能解决道路排水问题,这时传统排水方式的市政排水管开始发挥作用;在道路两侧每隔50m设置雨水口,雨水口连接泄洪管道7;路面上的积水可以通过雨水口将水排至泄洪管道7;由于雨量较大,连接在雨水回收管8上部的泄洪管道7发挥作用,泄洪管道7和传统的市政排水管结合,将大量的雨水排至城市近郊的江河湖泊等;雨水回收管道8上部为集水井,中间为排水管道,排水管道的管径根据城市20年一遇暴雨强度计算而得,下部为集水管道,管径根据土壤渗透系数和降雨强度计算得到;灯笼形的雨水回收管道8根据降雨强度从小到大分别起到雨水渗漏、雨水回收和雨水排泄的作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高强度透水混凝土道路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强度透水混凝土道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到下设置的面层(1)、面基层(2)、底基层(3)和路基(4);所述路基(4)下连接自然土层(9);所述面层(1)横向和纵向坡度均为2%;路基(4)下方设置有漏斗形的渗透性集水井(6),渗透性集水井(6)下方连接到截面为灯笼形的雨水回收管道(8)的上部;面层(1)两侧设置有雨水口;自然土层(9)中埋设有泄洪管道(7),雨水口通过雨水口集水井道(5)连接泄洪管道(7);雨水回收管道(8)上部连接泄洪管道(7),雨水回收管道(8)还连接到市政管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强度透水混凝土道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到下设置的面层(1)、面基层(2)、底基层(3)和路基(4);所述路基(4)下连接自然土层(9);所述面层(1)横向和纵向坡度均为2%;路基(4)下方设置有漏斗形的渗透性集水井(6),渗透性集水井(6)下方连接到截面为灯笼形的雨水回收管道(8)的上部;面层(1)两侧设置有雨水口;自然土层(9)中埋设有泄洪管道(7),雨水口通过雨水口集水井道(5)连接泄洪管道(7);雨水回收管道(8)上部连接泄洪管道(7),雨水回收管道(8)还连接到市政管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强度透水混凝土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层(1)厚度为50mm;面基层(2)厚度为250mm,孔隙率为20%;底基层(3)厚度为150mm,孔隙率为2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强度透水混凝土道路,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福海李星烨张桂斌贾谊周双李固华崔圣爱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