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后防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490731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03 08: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后防护,其安装在纵梁的尾部,包括:后保险杠;扭杆簧,其横向设置在两纵梁间,扭杆簧的中部固定在两纵梁间,扭杆簧的两端为伸出纵梁的伸出端,伸出端可在纵梁上转动;扭杆簧包括上扭杆簧和下扭杆簧,上扭杆簧和下扭杆簧上下正对设置;上摆臂,上摆臂的一端与上扭杆簧的伸出端固定连接,上摆臂的另一端与后保险杠转动相连;下摆臂,下摆臂的一端与下扭杆簧的伸出端固定连接,下摆臂的另一端与后保险杠转动相连;上摆臂、下摆臂以及后保险杠围成一平行四边形;后保险杠所在的一侧为平行四边形的活动端;活动端通过摆臂绕扭杆簧上下转动,实现保险杠上下调整,确保了其通过性以及对追尾时通过扭簧对撞击力进行缓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后防护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尾部防护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后防护。
技术介绍
随着车辆的普及,车辆数量的上升,车祸发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在车祸中,有相当一部分车祸来源自追尾小型轿车往往为了被动安全,车辆前部会有溃缩区域,既是通过车辆前部在在追尾过程中,通过车辆前部进行溃缩,降低车辆撞击过程中的能量,但是有一种追尾是轿车追尾货车,由于轿车低矮,货车后防护考虑到离去角的问题,部分车辆后防护较高,轿车溃缩区往往撞不到后防护,与货车后防护错开甚至会直接撞到驾驶室,严重威胁轿车安全。如图1所示,货车2a的后防护21a如果可以刚刚碰到小轿车1a前部,货车2a的车辆离去角A较小,不能保证货车2a的通过性。如图2所示,此种情况货车的车辆离去角A较大,满足通过性而在追尾过程中,往往会后部小轿车1a的前部会与后防护21a错开,车辆的溃缩区不能与后防护撞击,导致小轿车容易受到较大的伤害。如果后防护撞击在小轿车上部,后防护会给小轿车一个向下的力,小轿车会翘起,并钻入到货车下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后防护,以期在保证货车通过性的同时,保证后车在追尾过程中的安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后防护,其安装在纵梁的尾部,包括:后保险杠;扭杆簧,其横向设置在两纵梁间,所述扭杆簧的中部通过基座固定在两纵梁间,所述扭杆簧的两端为伸出纵梁的伸出端,所述伸出端可在纵梁上转动;所述扭杆簧包括上扭杆簧和下扭杆簧,所述上扭杆簧和所述下扭杆簧上下正对设置;上摆臂,所述上摆臂的一端与上扭杆簧的伸出端固定连接,所述上摆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后保险杠转动相连;下摆臂,所述下摆臂的一端与下扭杆簧的伸出端固定连接,所述下摆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后保险杠转动相连;所述上摆臂、下摆臂以及所述后保险杠围成一平行四边形;所述后保险杠所在的一侧为所述平行四边形的活动端;所述活动端通过摆臂绕扭杆簧上下转动。优选地,所述基座包括安装板和设在所述安装板中部的固定套;所述安装板横向固定在两纵梁间,所述固定套与所述扭杆弹簧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基座包括上扭杆基座和下扭杆基座;所述下扭杆基座包括下固定套和下固定板,所述下固定套与所述下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下固定板固定在两纵梁间,所述下固定套与下扭转簧的中部固定相连;所述上扭杆基座包括上固定板、上固定套和定位套管,所述上固定板固定在两纵梁间,所述上固定套固定在上固定板底部,所述定位套管的内壁与所述上扭杆簧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套管的外壁与所述上固定套转动相连;在所述上定位套管背向所述后保险杠的一侧向外延伸一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与所述上固定板接触限位。优选地,所述后保险杠朝向所述纵梁的一侧底部沿后保险杠长度方向固定有一滚轮,所述滚轮的底端作用面向下伸出后保险杠。优选地,还包括滚轮底座,所述滚轮底座固定安装在后保险杠的背部,所述滚轮底座的顶部与所述上摆臂转动相连,所述滚轮底座的底部与滚轮的滚轴转动相连;所述下摆臂安装在所述滚轮上。优选地,所述上摆臂和下摆臂的内侧对置的分别设有一定位凸起;两所述定位凸起间具有预设距离。优选地,所述扭杆黄为正六边形扭杆簧。本专利技术的效果在于:本方案通过上摆臂、下摆臂以及后保险杠围成一可活动的平行四边形;由于平行四边形本身结构特征,导致后保险杠一直处于垂直状态,由此当摆臂绕扭杆簧中心旋转时,后保险杠可上下运动,并通过扭杆簧弹力回位缓冲;确保了其通过性以及对追尾时通过扭簧对撞击力进行缓冲。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中离去角较小时货车后防护的使用状态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离去角较大时货车后防护的使用状态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车辆后防护的装配示意图。图4为图3的爆炸图。图5为车辆后防护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正常行驶时车辆后防护的状态图。图7为上扭杆基座与下扭杆基座的侧视图。图8为上扭杆基座的限位板转动时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后保险杠绕摆臂上下转动时的状态图。图10为后保险杠绕摆臂上下转动时扭杆弹簧的受力与转动角度关系图。图11为后车碰撞后防护时后防护的结构示意图。现有技术图中:1a-小轿车2a-货车21a-后防护22a-车轮A-车辆离去角本专利技术图中:1-后保险杠2-基座211-上固定板212-上固定套213-定位套管214-限位板221-下固定套222-下固定板3-上扭杆簧4-下扭杆簧5-上摆臂6-下摆臂7-纵梁8-滚轮9-滚轮底座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参见图3到图5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后防护,其安装在纵梁7尾部,包括后保险杠1,其起到保护车辆尾部的作用。以及扭杆簧,其横向设置在两纵梁7间,扭杆簧的中部通过基座2固定在两纵梁7间,扭杆簧的两端为伸出纵梁的伸出端,伸出端可在纵梁7上转动;扭杆簧包括上扭杆簧3和下扭杆簧4,上扭杆簧3和下扭杆簧4上下正对设置;以及上摆臂5,上摆臂5的一端与上扭杆簧3的伸出端固定连接,上摆臂5的另一端与后保险杠1转动相连;以及下摆臂6,下摆臂6的一端与下扭杆簧4的伸出端固定连接,下摆臂6的另一端与后保险杠1转动相连;本方案中,上摆臂5、下摆臂6以及后保险杠1围成一平行四边形;后保险杠1所在的一侧为所述平行四边形的活动端;活动端通过摆臂绕扭杆簧转动。由于平行四边形本身结构特征,导致后保险杠一直处于垂直状态,由此当摆臂绕扭杆簧中心旋转时,其活动端(后保险杠)可上下运动。确保了其通过性以及对追尾时通过扭簧对撞击力进行缓冲。车辆正常行驶后防护状态如图6所示,当通过斜坡或追尾时,其轨迹如图9所示;具体地,当车辆经过斜坡时,后保险杠1可以沿着扭杆簧进行摆动,可以保证车辆在通过较大坡度的时候,可以较为轻松的(也就是受力不大的情况下),保证通过角。而且由于车辆在向前行驶,向后的摆臂受到的阻力比较小。当后面车辆追尾时,保险杠可以沿着水平方向向后移动,同时由于扭杆弹簧的作用,可以起到缓冲。而且由于在追尾过程中,后部车辆会前倾,保险杠可以向下摆动,保证后部车辆一直可以有效接触后保险杠。扭杆弹簧可都与基座采用固定连接,不论后保险杠1向上还是向下转动,上、下扭杆弹簧均作用。本实施例中,扭杆弹簧为正六边形扭杆弹簧,便于加工制造以及方便限位;基座包括安装板和固定在安装板中部的固定套;安装板横向固定在两纵梁间,可采用焊接形式与纵梁相连接,固定套与扭杆弹簧固定连接,可在固定套内开有与六边形限位孔,其配合扭杆弹簧中部对扭杆弹簧固定限位。当然,摆臂的端部也可采用六边形限位孔实现其与扭杆弹簧的连接。如图7到图8所示,基座还可一个采用与扭杆簧固定连接,另一个加设限位部方式与扭杆簧转动连接,以使得其中一个扭杆弹簧上下转动时始终都作用,另一个只在后车追尾(后保险杠向下转动时)时作用。具体地,基座2包括上扭杆基座和下扭杆基座;下扭杆基座包括下固定套221和下固定板222,下固定套221与下固定板222固定连接,下固定板222固定在两纵梁间,可采用焊接固定,下固定套221与下扭转簧4的中部固定相连,也即下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后防护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后防护,其安装在纵梁的尾部,其特征在于,包括:后保险杠;扭杆簧,其横向设置在两纵梁间,所述扭杆簧的中部通过基座固定在两纵梁间,所述扭杆簧的两端为伸出纵梁的伸出端,所述伸出端可在纵梁上转动;所述扭杆簧包括上扭杆簧和下扭杆簧,所述上扭杆簧和所述下扭杆簧上下正对设置;上摆臂,所述上摆臂的一端与上扭杆簧的伸出端固定连接,所述上摆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后保险杠转动相连;下摆臂,所述下摆臂的一端与下扭杆簧的伸出端固定连接,所述下摆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后保险杠转动相连;所述上摆臂、下摆臂以及所述后保险杠围成一平行四边形;所述后保险杠所在的一侧为所述平行四边形的活动端;所述活动端通过摆臂绕扭杆簧上下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后防护,其安装在纵梁的尾部,其特征在于,包括:后保险杠;扭杆簧,其横向设置在两纵梁间,所述扭杆簧的中部通过基座固定在两纵梁间,所述扭杆簧的两端为伸出纵梁的伸出端,所述伸出端可在纵梁上转动;所述扭杆簧包括上扭杆簧和下扭杆簧,所述上扭杆簧和所述下扭杆簧上下正对设置;上摆臂,所述上摆臂的一端与上扭杆簧的伸出端固定连接,所述上摆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后保险杠转动相连;下摆臂,所述下摆臂的一端与下扭杆簧的伸出端固定连接,所述下摆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后保险杠转动相连;所述上摆臂、下摆臂以及所述后保险杠围成一平行四边形;所述后保险杠所在的一侧为所述平行四边形的活动端;所述活动端通过摆臂绕扭杆簧上下转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防护,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包括安装板和设在所述安装板中部的固定套;所述安装板横向固定在两纵梁间,所述固定套与所述扭杆弹簧固定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防护,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包括上扭杆基座和下扭杆基座;所述下扭杆基座包括下固定套和下固定板,所述下固定套与所述下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聪聪刘洁浩马骁宇周列新田永亮胡杰李盈盈吴昌庆刘韶雷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