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打Z模具及成型机。打Z模具包括:升降机构、安装座及设置在安装座上的第一冲击部和第二冲击部;所述升降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安装座进行上下移动,所述第一冲击部和所述第二冲击部设置在所述安装座底部的两侧;所述第一冲击部包括模第一冲模,所述第二冲击部包括模第二冲模;第一冲模和第二冲模相对设置,用于板材冲压成型。通过第一冲模和第二冲模的一体化设置,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打Z模具存在结构复杂,加工精度低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打Z模具及成型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设备
,尤其是涉及打Z模具及成型机。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现在绝大多数的家庭中都会配备有齐全的家用电器。现在,在家电制作领域,冰箱、冰柜等家电外壳的制作的过程中,都需要用到模具,传统的模具在驱动的过程中需要用到铜滑块,油缸带动铜滑块进行运动,这样,在结构上,会用到许多零部件,这就造成了装配、调试非常困难,同时,由于铜滑块材质的原因,长时间的工作会造成其磨损,影响加工的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打Z模具,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结构复杂,加工精度低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打Z模具,包括升降机构、安装座及设置在安装座上的第一冲击部和第二冲击部;所述升降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安装座进行上下移动,所述第一冲击部和所述第二冲击部设置在所述安装座底部的两侧;所述第一冲击部包括模第一冲模,所述第二冲击部包括模第二冲模;第一冲模和第二冲模相对设置,用于板材冲压成型。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座上还设置有第三冲击部和驱动装置,所述第三冲击部包括第三冲模;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第一冲模的第一油缸、驱动第二冲模的第二油缸和驱动第三冲模的第三油缸;所述第一冲模、第二冲模和第三冲模三者呈⊥型设置;所述第一冲模、第二冲模第一冲模第二冲模对板材冲击完成之后,所述第三油缸驱动所述第三冲模与所述第一冲模、第二冲模的顶端抵接,以将板材压出翻边特征。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冲模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和第二打击部;所述第二打击部包括第二冲击平台及设置在第二冲击平台上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冲击平台及第二凸起用于固定板材。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冲模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一打击部;所述第一打击部包括第一冲击平台及设置在第一冲击平台上的第一凹面和第二凹面,所述第一凹面和所述第二凹面相邻设置且所述第一凹面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凹面的深度,所述第一凹面和所述第二凹面用于对板材进行成型冲击。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冲模包括第三连接部和第三打击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三油缸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三油缸驱动所述第三打击部向下运动,所述第三打击部的侧面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或第二连接部的侧面抵接,以将设置在第一冲击平台和第二冲击平台间的板材压出翻边特征。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一环槽和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环槽用于与所述第二油缸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孔用于将所述第二油缸的连接部固定在所述第一环槽内。进一步地,还包括进料部,所述进料部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用于固定板材。进一步地,还包括支撑架和底座;所述支撑架的两侧设置有滑轨,所述安装座滑设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底座一端设置有多个平行间隔的连接架,所述连接架用于与所述支撑架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机构为升降油缸,所述升降油缸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升降油缸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座连接,以用于驱动所述安装座沿滑轨上下滑动。一种成型机,具有上述的打Z模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打Z模具;包括:升降机构、安装座及设置在安装座上的第一冲击部和第二冲击部;所述升降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安装座进行上下移动,所述第一冲击部和所述第二冲击部设置在所述安装座底部的两侧;所述第一冲击部包括模第一冲模,所述第二冲击部包括模第二冲模;第一冲模和第二冲模相对设置,用于板材冲压成型。通过第一冲模和第二冲模的一体化设置,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打Z模具存在结构复杂,加工精度低的技术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打Z模具的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打Z模具第二冲模前端的立体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打Z模具的第一冲模的立体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打Z模具的第二冲模的立体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打Z模具的第三冲模的立体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打Z模具的支撑架和底座安装完成的立体图。图标:1-安装座;2-支撑架;3-底座;4-升降油缸;10-第一冲模;11-第一油缸;12-第二冲模;13-第二油缸;14-第三冲模;15-第三油缸;21-滑轨;31-连接架;101-第二冲击平台;102-第二凸起;120-第一冲击平台;121-第一凹面;122-第二凹面;123-第一环槽;124-第一固定孔;141-第三打击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打Z模具的主视图。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打Z模具,包括:升降机构、安装座1及设置在安装座1上的第一冲击部和第二冲击部;所述升降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安装座1进行上下移动,所述第一冲击部和所述第二冲击部设置在所述安装座1底部的两侧;所述第一冲击部包括模第一冲模10,所述第二冲击部包括模第二冲模12;第一冲模10和第二冲模12相对设置,用于板材冲压成型。其中,第一冲模10和第二冲模12中的一个为外模,另一个为内模。其中,第一油缸11与第一冲模10、第二油缸13与第二冲模12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为固定连接也可为可拆卸连接,且第一油缸11与第一冲模10、第二油缸13与第二冲模12一体化设置。其中,升降机构的结构可以为:包括支撑座、底板、顶板和设置在顶板和顶板之间的连接杆,连接杆为两根,两根根连接杆交叉设置,两根连接杆的顶端与顶板固定连接,两根连接杆的底端滑设在底板上,两根连接杆中的一根与驱动装置连接,通过驱动装置带动连接杆运动,以使顶板实现升降,安装座1装设在顶板上或者侧面,以实现安装座1的升降。还有,升降机构可以可以在底架和顶板之间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伸缩杆,伸缩杆一端固定连接在顶板的底端,伸缩杆的另一端连接有液压缸,液压缸固定在底架上,通过液压缸推动伸缩杆,从而控制顶板的高度,进而调节安装座1的高度,从而带动设置在顶板上的安装座1。再有,升降机构为丝杆升降,在底架上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丝杆一端的固定孔,在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打Z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升降机构、安装座(1)及设置在安装座(1)上的第一冲击部和第二冲击部;所述升降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安装座(1)进行上下移动,所述第一冲击部和所述第二冲击部设置在所述安装座(1)底部的两侧;所述第一冲击部包括模第一冲模(10),所述第二冲击部包括模第二冲模(12);第一冲模(10)和第二冲模(12)相对设置,用于板材冲压成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打Z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升降机构、安装座(1)及设置在安装座(1)上的第一冲击部和第二冲击部;所述升降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安装座(1)进行上下移动,所述第一冲击部和所述第二冲击部设置在所述安装座(1)底部的两侧;所述第一冲击部包括模第一冲模(10),所述第二冲击部包括模第二冲模(12);第一冲模(10)和第二冲模(12)相对设置,用于板材冲压成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Z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上还设置有第三冲击部和驱动装置,所述第三冲击部包括第三冲模(14);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第一冲模(10)的第一油缸(11)、驱动第二冲模(12)的第二油缸(13)和驱动第三冲模(14)的第三油缸(15);所述第一冲模(10)、第二冲模(12)和第三冲模(14)三者呈⊥型设置;所述第一冲模(10)、第二冲模(12)第一冲模第二冲模对板材冲击完成之后,所述第三油缸(15)驱动所述第三冲模(14)与所述第一冲模(10)、第二冲模(12)的顶端抵接,以将板材压出翻边特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Z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冲模(10)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和第二打击部;所述第二打击部包括第二冲击平台(101)及设置在第二冲击平台上的第二凸起(102),所述第二冲击平台(101)及第二凸起(102)用于固定板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Z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冲模(12)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一打击部;所述第一打击部包括第一冲击平台(120)及设置在第一冲击平台上的第一凹面(121)和第二凹面(122),所述第一凹面(121)和所述第二凹面(122)相邻设置且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安基,
申请(专利权)人:王安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