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升温式干燥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462486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01 06: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混合升温式干燥室,集成了窑炉余热式和燃气式两种升温模式,采用自动化控制,既节约了能源,同时能够保证干燥室内温度的稳定。包括干燥室、升温系统、排潮系统以及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与升温系统和排潮系统信号连接,用以控制升温系统和排潮系统,升温系统包括热风炉、窑炉余热进风管、循环风进风管、新风进风管、燃烧器、比例风阀、单向风阀、稳压风口以及循环风机;热风炉其炉体上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新风进口以及循环风出口,窑炉余热进风管、循环风进风管以及新风进风管处均设有比例风阀,循环风出口处安装有循环风机;稳压风口与外部空间连通,稳压风口处安装有单向风阀和比例风阀。

Mixing temperature rising type drying chamber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hybrid heating dryer, integrated furnace heat and gas type two heating mode, the use of automation control, saves energy, and can guarantee the stability of the indoor temperature drying. Including the drying chamber, heating system, moisture exhaust system and the control system, control system and heating system is connected with the signal and row tide system, used to control the heating system and moisture exhaust system, heating system including hot blast furnace, the furnace heat inlet pipe, circulating air inlet pipe, air inlet pipe, burner, proportion of air valve and a one-way air valve, regulator and air circulating fan; hot blast furnace the furnace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air inlet, an air inlet, the air inlet second and circulating air outlet, the waste heat of the kiln inlet pipe, circulating air inlet pipe and air inlet pipe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a ratio of air valve, circulating air outlet is installed circulating fan; air regulator and external space connected, voltage outlet provided with a one-way air valve and proportional air val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合升温式干燥室
本技术涉及干燥技术与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混合升温式干燥室。
技术介绍
目前的干燥室的升温方式通常为窑炉余热式或者燃气式,传统燃气式干燥室是以天然气为燃料,通过天然气燃烧的热实现干燥室升温。干燥室耗气量大,运行成本较高。排潮过程中,需补进新风维持室内恒压。新风为室外低温空气,进入干燥室后对室内温度造成温差,影响坯体质量,且干燥室需对补入新风再加热,会增加升温能耗。传统余热式干燥室是以窑炉余热为热源,受窑炉余热风量影响,供热能力存在波动,影响干燥升温效果及升温速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混合升温式干燥室,集成了窑炉余热式和燃气式两种升温模式,采用自动化控制,既节约了能源,同时能够保证干燥室内温度的稳定。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技术方案为:一种混合升温式干燥室,包括干燥室、升温系统、排潮系统以及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与所述升温系统和所述排潮系统信号连接,用以控制所述升温系统和所述排潮系统,所述升温系统包括热风炉、窑炉余热进风管、循环风进风管、新风进风管、燃烧器、比例风阀、单向风阀、稳压风口以及循环风机;所述热风炉其炉体上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新风进口以及循环风出口,所述窑炉余热进风管一端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另一端与窑炉连通,所述循环风进风管一端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另一端暴露在所述干燥室内,所述新风进风管一端与所述新风进口连通,另一端伸出所述干燥室进入外部空间,所述循环风出口暴露在所述干燥室内;所述燃烧器设置在所述热风炉的一端;所述窑炉余热进风管、所述循环风进风管以及所述新风进风管处均设有比例风阀,所述循环风出口处安装有所述循环风机;所述稳压风口与外部空间连通,所述稳压风口处安装有所述单向风阀和所述比例风阀。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相对设置,所述新风进口设置在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之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以及所述新风进口均靠近所述燃烧器设置;所述循环风出口设置在远离所述燃烧器的一端。进一步的,所述排潮系统包括排潮风口、排潮风管、排潮风机以及排潮比例风阀,所述排潮风机设置在所述排潮风管的中部,所述排潮风管的两端均连接有所述排潮风口,所述排潮风口与所述干燥室连通,所述排潮风口处均设有所述排潮比例风阀。进一步的,所述干燥室内还设有搅拌风筒,所述搅拌风筒包括风筒、风扇以及风筒电机,所述风筒为上大下小的圆筒,其筒壁上设有多个出风孔,所述风扇装设在所述风筒上方,所述风扇与所述风筒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风筒电机带动所述风扇转动。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温湿度传感器以及PLC控制器,所述温湿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干燥室内,所述温湿度传感器与所述PLC控制器的输入端信号连接,所述PLC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比例风阀、所述排潮比例风阀、所述单向风阀、所述循环风机、所述排潮风机以及风筒电机信号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干燥室内还设有热风管路,所述热风管路上设有多个出风口,多个所述出风口均与所述循环出风口连通。进一步的,所述热风炉、所述循环风机、所述排潮风管、所述排潮风机、所述排潮比例风阀均设置在所述干燥室外部。由上述对本技术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一、本技术干燥室升温模式可自由选择燃气式、余热式或混合式升温模式。二、本技术窑炉余热风管与循环风进风管共同靠近加热器并同时与热风炉连通,共用一套循环风机系统,相对于单独使用两套加热系统,节省了一套循环风机系统,且混合升温模式下,可直接对窑炉余热进行再加热升温。三、本技术窑炉余热风管、循环风进风管、新风进风管及排潮风管安装比例风阀,在干燥室系统运行时,可对各个管路系统进行逻辑控制及大小控制,提高干燥室温湿度控制精度,提高干燥质量。四、本技术循环风机和排潮风机变频控制,当系统处在余热升温模式是,根据系统检测的温度值波动速率及数值波动大小,通过变频器控制循环风机转速及余热比例阀开口量的大小,控制室内温度;当干燥室内部湿度过高时,根据系统检测的湿度值波动速率及数值波动大小,通过变频器控制排潮风机转速、新风进风管处的比例风阀及排潮比例风阀,控制室内湿度;由此实现干燥室内温湿度的自动调节和控制,更加智能化,有助于节省燃料和成本。五、本技术新风补入口安装在热风炉上,当室外相对低温的风通过新风进口进入热风炉后,热风炉可对新风进行加热,防止冷风直接进入干燥室内部,造成室内局部区域温度的大幅波动,影响产品质量。六、本技术混合式升温模式优先补入的新风是窑炉余热的热风,避免造成干燥室内部出现明显温度差而影响坯体质量。因引进的是窑炉余热热风,无需在对热风进行额外的加热,可减少天然气用量,节约能源,降低燃料成本。七、本技术混合式升温模式优先采用窑炉余热式升温模式,可有效减少天然气用量,节约能源,降低燃料成本。八、本技术中干燥室内装有搅拌风筒,增加干燥室内空气流动速度,提高干燥室工作效率。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主视图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俯视图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右视图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照图1至图3,一种混合升温式干燥室,包括干燥室1、升温系统2、排潮系统3以及控制系统4,所述控制系统4与所述升温系统2和所述排潮系统3信号连接,用以控制所述升温系统2和所述排潮系统3,所述升温系统2包括热风炉20、窑炉余热进风管21、循环风进风管22、新风进风管23、燃烧器24、比例风阀25、单向风阀、稳压风口27以及循环风机28;所述热风炉20其炉体上设有第一进风口200、第二进风口201、新风进口203以及循环风出口204,所述窑炉余热进风管21一端与所述第一进风口200连通,另一端与窑炉连通,所述循环风进风管22一端与所述第二进风口201连通,另一端暴露在所述干燥室1内,所述新风进风管23一端与所述新风进口203连通,另一端伸出所述干燥室1进入外部空间,所述循环风出口204暴露在所述干燥室1内;所述燃烧器24设置在所述热风炉20的一端;所述窑炉余热进风管21、所述循环风进风管22以及所述新风进风管23处均设有比例风阀25,所述循环风出口204处安装有所述循环风机28;所述稳压风口27与外部空间连通,所述稳压风口27处安装有所述单向风阀和所述比例风阀25。所述第一进风口200和所述第二进风口201相对设置,所述新风进口203设置在所述第一进风口200和所述第二进风口201之间。所述第一进风口200、所述第二进风口201以及所述新风进口203均靠近所述燃烧器24设置;所述循环风出口204设置在远离所述燃烧器24的一端。所述排潮系统3包括排潮风口30、排潮风管31、排潮风机32以及排潮比例风阀33,所述排潮风机32设置在所述排潮风管31的中部,所述排潮风管31的两端均连接有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混合升温式干燥室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合升温式干燥室,包括干燥室、升温系统、排潮系统以及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与所述升温系统和所述排潮系统信号连接,用以控制所述升温系统和所述排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温系统包括热风炉、窑炉余热进风管、循环风进风管、新风进风管、燃烧器、比例风阀、单向风阀、稳压风口以及循环风机;所述热风炉其炉体上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新风进口以及循环风出口,所述窑炉余热进风管一端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另一端与窑炉连通,所述循环风进风管一端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另一端暴露在所述干燥室内,所述新风进风管一端与所述新风进口连通,另一端伸出所述干燥室进入外部空间,所述循环风出口暴露在所述干燥室内;所述燃烧器设置在所述热风炉的一端;所述窑炉余热进风管、所述循环风进风管以及所述新风进风管处均设有比例风阀,所述循环风出口处安装有所述循环风机;所述稳压风口与外部空间连通,所述稳压风口处安装有所述单向风阀和所述比例风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升温式干燥室,包括干燥室、升温系统、排潮系统以及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与所述升温系统和所述排潮系统信号连接,用以控制所述升温系统和所述排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温系统包括热风炉、窑炉余热进风管、循环风进风管、新风进风管、燃烧器、比例风阀、单向风阀、稳压风口以及循环风机;所述热风炉其炉体上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新风进口以及循环风出口,所述窑炉余热进风管一端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另一端与窑炉连通,所述循环风进风管一端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另一端暴露在所述干燥室内,所述新风进风管一端与所述新风进口连通,另一端伸出所述干燥室进入外部空间,所述循环风出口暴露在所述干燥室内;所述燃烧器设置在所述热风炉的一端;所述窑炉余热进风管、所述循环风进风管以及所述新风进风管处均设有比例风阀,所述循环风出口处安装有所述循环风机;所述稳压风口与外部空间连通,所述稳压风口处安装有所述单向风阀和所述比例风阀。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升温式干燥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相对设置,所述新风进口设置在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混合升温式干燥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以及所述新风进口均靠近所述燃烧器设置;所述循环风出口设置在远离所述燃烧器的一端。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孝发林孝山范进东戴福龙
申请(专利权)人:九牧厨卫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