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危岩体防护治理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459545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01 04: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危岩体防护治理结构,包括危岩体及设置在危岩体顶部的危岩体减载,所述危岩体中下部设置有若干加固锚索,所述危岩体区域表面设置有喷混凝土,并在危岩体区域表面位于喷混凝土内侧布置有若干锚杆,所述危岩体区域表面还设置有排水孔,所述加固锚索轴线俯角为10°,且加固锚索的锚固段穿过软弱结构面进入新鲜岩体中;所述锚杆垂直剖面布设,且布设间排距为3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顶部危岩体减载、中部锚索锚固、表面锚杆及喷混凝土支护形成综合治理结构,使治理后的危岩体稳定满足规范要求,在工程使用年限内,避免危岩体对电站建筑物造成危害。

Protection and control structure of dangerous rock body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rock protection governance structure, including dangerous rockmass and rock body is arranged in the top of the dangerous rock mass load shedding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dangerous rock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cable reinforcement, the dangerous rock area is arranged on the surface of sprayed concrete, and in rock area located on the surface of spray concrete are arranged in the inner side of some bolt, the rock surface area is also provided with a drain hole, wherein the axis angle is 10 degrees cable reinforcement, and the reinforcement of anchorage segment through weak structure plane into fresh rock bolt; the vertical layout, layout and spacing of 3m.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reducing the load, the central anchor, anchor and shotcrete support surface to form a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structure by setting the top rock, the rock stability after treatment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pecification, used in construction period and avoid the harm to the power plant building of dangerous rock ma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危岩体防护治理结构
本技术属于水利水电工程应用
,具体涉及一种危岩体防护治理结构。
技术介绍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工程区域内往往分布各种不同地质特性的危岩体。对于一些中、大型的危岩体受结构面切割,稳定性较差,严重威胁附近电站建筑物安全。为防止危岩体对周边建筑物造成安全隐患。目前大都通过设置防护结构都危岩体进行防护治理。例如,公开号为CN104563142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大型倾倒式危岩体联合防护结构以及治理方法,该技术方案通过采用锚杆和钢丝绳组合的围护结构,既实现了对危岩体的前期治理,同时又确保后期治理施工更加安全。通过采用锚杆和钢丝绳组合围护结构和填充封填砼的联合治理,进一步提高危岩体的稳定性;经一步再结合预应力锚索后组成围护-封填-锚固三者结合的联合治理危岩体结构,最大限定的提高了危岩体的稳定性,尤其对于对具有宽大裂缝的倾倒式大型危岩体具有显著的治理效果。但是该技术方案是建立在经过适当的工程处理能满足抗倾覆要求的危岩体中,对于一些更为大型的危岩体,只采用锚固防护工程措施,也无法满足抗倾覆要求,难以适用大型危岩体的防护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危岩体防护治理结构。通过顶部危岩体减载,中部锚索锚固,表面锚杆及喷混凝土支护,使治理后的危岩体稳定满足规范要求,从而避免危岩体塌滑对电站建筑物造成危害。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一种危岩体防护治理结构,包括危岩体及设置在危岩体顶部的危岩体减载,所述危岩体中下部设置有若干加固锚索,所述危岩体区域表面设置有喷混凝土,并在危岩体区域表面位于喷混凝土内侧布置有若干锚杆,所述危岩体区域表面还设置有排水孔。所述加固锚索轴线俯角为10°,且加固锚索的锚固段穿过软弱结构面进入新鲜岩体中。所述锚杆的直径为25mm、28mm,长度4.5m、6m、9m。所述锚杆垂直剖面布设,且布设间排距为3m。所述喷混凝土标号为C20,且喷混凝土的厚度为10cm~20cm。所述排水孔的直径为50cm,深度为5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设置顶部危岩体减载、中部锚索锚固、表面锚杆及喷混凝土支护形成综合治理结构,使治理后的危岩体稳定满足规范要求,在工程使用年限内,避免危岩体对电站建筑物造成危害。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结构面,2-危岩体,3-危岩体减载,4-锚杆,5-排水孔,6-喷混凝土,7-加固锚索,8-新鲜岩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如图1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危岩体防护治理结构,包括危岩体2及设置在危岩体2顶部的危岩体减载3,所述危岩体2中下部设置有若干加固锚索7,所述危岩体2区域表面设置有喷混凝土6,并在危岩体2区域表面位于喷混凝土6内侧布置有若干锚杆4,所述危岩体2区域表面还设置有排水孔5。在实际施工中,所述设置与危岩体2顶部的危岩体减载3的重量由稳定计算确定,危岩体减载3开挖面将减载区域内软弱结构面1挖除;所述危岩体1中下部的加固锚索7数量及吨位由稳定计算确定,加固锚索7轴线俯角为10°,加固锚索7的锚固段穿过软弱结构面1进入新鲜岩体8中。所述危岩体减载3为危岩体顶部挖除一部分岩体以较小危岩体自重,使稳定及抗倾覆通过支护后能满足要求。所述锚杆4的直径为25mm,长度4.5m~6m;直径28mm,长度9m。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卸荷深度不同,采用不同直径及长度的锚杆。所述锚杆4垂直剖面布设,且布设间排距为3m。经过反复试验,采用该间距能较好地锚固破碎岩体。所述喷混凝土6标号为C20,且喷混凝土6的厚度为10cm~20cm。这样封闭危岩体表面,避免岩体进一步风化破坏。所述排水孔5的直径为50cm,深度为5m。采用该技术方案,能将危岩体内底下水位降低,有利于边坡稳定。本专利技术针对于只通过锚固防护工程措施,也无法满足抗倾覆要求的危岩体,提出了危岩体削切减载,减小危岩体自重,再结合锚固防护,对危岩体“砍头+束腰+底脚防护”等综合结构及工程措施,使更为大型的危岩体也能通过综合工程措施达到稳定剂抗倾覆要求。本专利技术不仅能满足倾倒式危岩体,还适用于座滑式危岩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危岩体防护治理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危岩体防护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危岩体(2)及设置在危岩体(2)顶部的危岩体减载(3),所述危岩体(2)中下部设置有若干加固锚索(7),所述危岩体(2)区域表面设置有喷混凝土(6),并在危岩体(2)区域表面位于喷混凝土(6)内侧布置有若干锚杆(4),所述危岩体(2)区域表面还设置有排水孔(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危岩体防护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危岩体(2)及设置在危岩体(2)顶部的危岩体减载(3),所述危岩体(2)中下部设置有若干加固锚索(7),所述危岩体(2)区域表面设置有喷混凝土(6),并在危岩体(2)区域表面位于喷混凝土(6)内侧布置有若干锚杆(4),所述危岩体(2)区域表面还设置有排水孔(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危岩体防护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锚索(7)轴线俯角为10°,且加固锚索(7)的锚固段穿过软弱结构面(1)进入新鲜岩体(8)中。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继勇何建峰陈海坤崔进居浩李刚高传彬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