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楠专利>正文

道路雨水回收利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421589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25 13: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道路雨水回收利用装置,包括地表层、地底土壤层、蓄水池和行道树,还包括加固区和盖板,所述蓄水池设在地表层与地底土壤层之间的行道树四周,加固区设在蓄水池上部四周,盖板通过加固区盖装在蓄水池上,所述盖板不高于地表层,在盖板上均匀设有若干透水孔,各透水孔通过盖板上设置的导流槽与地表层相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行道树的四周设置蓄水池及加固区,在加固区上盖上一盖板,利用盖板上的导流槽将因雨水产生的地表径流引导至盖板的透水孔,减少地表径流的产生;径流由透水孔流至蓄水池对道路雨水进行收集,减轻市政管网压力;蓄水池内储存的雨水可慢慢下渗至地底土壤层中,用于园林绿化,可有效降低自来水消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道路雨水回收利用装置
本技术属于雨水收集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道路雨水回收利用装置。
技术介绍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在目前的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其基本原则是通过减少陆地表面硬化面积,增加透水面积,利用透水砖、植草沟等技术实现。这些技术收集利用雨水的过程很是缓慢,当首批雨水还在湿润土壤表层并慢慢浸透至植物根部时,后面的雨水已经快速流向市政雨水排水管网,雨水收集效果不是很突出,仍需要消耗大量的自来水进行园林绿化。当下雨量大且急的时候,其收集效果基本无法体现,湍急的雨水往往会给市政雨水排水管网带来巨大的压力,易造成管网堵塞倒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施工简单,收集效果明显,可减少地表径流及园林绿化自来水消耗的道路雨水回收利用装置。本技术提供的这种道路雨水回收利用装置,包括地表层、地底土壤层、蓄水池和行道树,该装置还包括加固区和盖板,所述蓄水池设在地表层与地底土壤层之间的行道树四周,加固区设在蓄水池上部四周,盖板通过加固区盖装在蓄水池上,所述盖板不高于地表层,在盖板上均匀设有若干透水孔,各透水孔通过盖板上设置的导流槽与地表层相接。为方便本技术的安装,所述盖板由两块对称的半边组成。所述盖板由塑性材料一次性成型或玻璃钢制成。所述蓄水池以行道树为中心布置。为使本技术在道路建设时取材容易,所述加固区采用水泥或人行道用地砖制成。为本技术使用时不会妨碍到行走,所述盖板平行于地表层布置。为使本技术导流的效果更好,所述导流槽采用向盖板内侧下方倾斜布置。所述导流槽采用水平布置。本技术通过在行道树的四周设置蓄水池,通过在该蓄水池上部四周设置加固区,在加固区上盖上一盖板,整个施工过程简单方便快捷;利用盖板上的导流槽将因雨水产生的地表径流引导至盖板的透水孔,可减少行道树周边地表径流的产生;径流由透水孔流至蓄水池对道路雨水进行收集,减轻市政雨水排水管网的压力;蓄水池内储存的雨水可慢慢下渗至地底土壤层中,用于园林绿化,可有效降低自来水消耗。本技术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成本低,不会影响行人行走,对道路雨水的收集利用明显,节能环保。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A-A处剖视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的I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导流槽另一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从图1至图3可以看出,本技术这种道路雨水回收利用装置,包括地表层1、地底土壤层2、蓄水池3、行道树4、加固区5和盖板6,蓄水池3设在地表层1与地底土壤层2之间的行道树4四周,加固区5设在蓄水池3上部四周,盖板6的四周水平搭盖在加固区5上方,盖板6通过加固区5盖装在蓄水池3上,盖板6的上表面不高于地表层1,在盖板6上均匀开有若干相互平行布置的透水孔61,在盖板6的上边面上开有若干导流槽62,该导流槽62连通于各透水孔61与盖板6四周边缘,透水孔61通过导流槽62与地表层1相接。本技术的加固区5采用水泥或人行道用地砖制成,盖板6由塑性材料一次性成型或玻璃钢制成。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本技术的蓄水池3以行道树4为中心布置,该蓄水池3的长宽均为1米、深为0.2米。从图2可以看出,本技术的盖板6由两块对称的半边组成。从图1可以看出,本技术的盖板6平行于地表层1布置。从图1和图3可以看出,本技术的导流槽62采用向盖板6内侧下方倾斜布置。从图4可以看出,本技术的导流槽62采用水平布置,其深度为0.002~0.005米、宽度为0.01~0.015米。本技术的施工过程如下:1、待行道树4栽下后,回填土方时预留1米见方、0.2米深的蓄水池3;若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造,则以行道树4为中心,开挖1米见方、0.2米深的蓄水池3;2、在蓄水池3上部四周距离地表层1上表面0.1米深度处,用水泥或人行道用的地砖进行硬化制成加固区5以用于支撑盖板6;蓄水池3下部四周距地表层1的上表面深0.1米~0.2米处及底部保持土质结构,以方便收集的雨水下渗;3、将盖板6放置在加固区5上,导流槽62将因雨水产生的地表径流引导至透水孔61,径流由透水孔61处流至蓄水池3,可有效减少行道树4周边径流及市政雨水排水管网的压力;4、雨水进入蓄水池3后,自然下渗至地底土壤层2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道路雨水回收利用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道路雨水回收利用装置,包括地表层(1)、地底土壤层(2)、蓄水池(3)和行道树(4),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加固区(5)和盖板(6),所述蓄水池设在地表层与地底土壤层之间的行道树四周,加固区设在蓄水池上部四周,盖板通过加固区盖装在蓄水池上,所述盖板不高于地表层,在盖板(6)上均匀设有若干透水孔(61),各透水孔通过盖板上设置的导流槽(62)与地表层相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道路雨水回收利用装置,包括地表层(1)、地底土壤层(2)、蓄水池(3)和行道树(4),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加固区(5)和盖板(6),所述蓄水池设在地表层与地底土壤层之间的行道树四周,加固区设在蓄水池上部四周,盖板通过加固区盖装在蓄水池上,所述盖板不高于地表层,在盖板(6)上均匀设有若干透水孔(61),各透水孔通过盖板上设置的导流槽(62)与地表层相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雨水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由两块对称的半边组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道路雨水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楠张曦饶锡佳张灿明
申请(专利权)人:杨楠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