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柱结合式核潜艇逃生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417823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25 12: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球柱结合式核潜艇逃生舱,包括发射筒,发射筒上端安装有可控舱口盖,发射筒底部安装有高压气囊,高压气囊与高压气体管连接,高压气体管与气源连接,发射筒发射筒内设置有逃生舱,逃生舱是球柱结合式的耐压壳结构,逃生舱的主体为圆柱型壳体、上下两端采用半球型结构封头,设置在逃生舱内的横舱壁将逃生舱分为外控制舱与内艇员座舱两个舱室,且外控制舱位于内艇员座舱上方,横舱壁上还设置有一道内舱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型式新颖、后续拓展性强,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核潜艇事故救援方式,并具有救援人数大、离艇方式简单及操作维修方便的优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球柱结合式核潜艇逃生舱
本技术涉及一种逃生舱,尤其涉及一种球柱结合式核潜艇逃生舱,属于核潜艇事故救援领域。
技术介绍
由于核潜艇无与伦比的性能优势,使其在各大国海军中的装备数量不断增加,其战略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弹道导弹核潜艇作为一个国家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的中坚,其战时生存能力及隐蔽性保证了在遭受核打击之后进行反击的可能。核潜艇结构的复杂性,造成了艇上空间有限、设备管道复杂多样及自身储备浮力小等缺点。由于其作业环境错综复杂、活动范围广,这样对艇员的水下操纵熟练性提出了较高要求。艇上结构复杂设备众多,使维护保养工作也极具挑战性。鉴于以上因素,弹道导弹核潜艇在航行作业过程中存在操纵失误而引起的触礁、倾覆等艇外事故和舱内起火爆炸、因缺乏维修保养而造成的机械故障等艇内事故都会增大潜艇失事沉没的风险。因此潜艇事故救援技术日益受到各大国海军的关注。而潜艇逃生舱作为一种主动救援技术手段,相较于其他救援方式具有安全性高、救援人数大等优势,也是各国重点发展的潜艇事故救援技术。目前,各海军大国中只有俄罗斯及印度海军潜艇装备潜艇逃生舱,且均为球型耐压壳结构。俄罗斯核潜艇逃生舱布置于潜艇指挥围壳内,而印度海军潜艇排水量较小,仅有三个水密舱室,所以印度海军将逃生舱布置于舱壁之间。球型耐压壳具备结构简单,稳定性好等优点,但其装载人数过少,目前装载人数最多的印度潜艇逃生舱最大装载人数仅为40人,而各国潜艇艇上服役人数均在100人以上,完全无法满足全员或大部分艇员逃生的需求。俄罗斯核潜艇逃生舱的布置方式对潜艇自身结构影响较小,但其艇员通达性较差。2000年俄罗斯攻击核潜艇“库尔斯克”号的失事后的事故调查发现,由于逃生舱布置于指挥围壳内,导致大部分艇员在到达逃生舱内之前就已因吸入过多有毒气体而丧命。而印度潜艇逃生舱的布置位置会造成潜艇水密舱壁不连续,这样会削弱潜艇结构强度,对潜艇结构造成较大影响。此外,两国潜艇逃生舱均依靠自身浮力实现逃生舱离挺释放作业。但潜艇发生事故时情况复杂,很难保证潜艇姿态及潜艇结构未产生破坏,逃生舱可能卡在潜艇内无法离艇,这样艇内人员依然无法安全逃生。为解决上述传统逃生舱存在的救援人数不足、通达性差及离艇过程可靠性差等缺陷,本技术所设计的新型核潜艇逃生舱通过采用新型球柱结合式耐压壳、重新设计装艇位置及发射方式等新方法,能较好地解决传统逃生舱的各项技术缺陷,并具备原创性及可实现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搭载更多艇员、安全快速离艇逃生而提供一种球柱结合式核潜艇逃生舱。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发射筒,发射筒上端安装有可控舱口盖,发射筒底部安装有高压气囊,高压气囊与高压气体管连接,高压气体管与气源连接,发射筒发射筒内设置有逃生舱,逃生舱是球柱结合式的耐压壳结构,逃生舱的主体为圆柱型壳体、上下两端采用半球型结构封头,设置在逃生舱内的横舱壁将逃生舱分为外控制舱与内艇员座舱两个舱室,且外控制舱位于内艇员座舱上方,横舱壁上还设置有一道内舱门。本技术还包括这样一些结构特征:1.内艇员座舱里坐有待逃生人员,外控制舱内设置有控制仪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逃生舱作为核潜艇失事事故中的主动逃生载具,具有救援人数大、离艇发射操作简单可靠、安全性好等特点。本技术的球柱结合式逃生舱的设计相较于已有的逃生舱设计来说,增大了尺度,提高了耐压壳内空间利用率,提高了逃生舱的最大装载人数,使核潜艇内大部分艇员逃生成为可能。本技术的外部控制舱与内部艇员座舱的布局具有方便指挥、提高空间利用率的特点。本技术型式新颖、后续拓展性强,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核潜艇事故救援方式,并具有救援人数大、离艇方式简单及操作维修方便的优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逃生舱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发射筒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发射筒与可控舱口盖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外控制舱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逃生舱设置T型材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结合图1至图5,本技术包括逃生舱的详细构成包括球柱结合式耐压壳1,内艇员座舱2,外控制舱3及横舱壁4。离艇发射装置详细构成包括气囊5,高压气体管6,锁紧环操作装置7,锁紧环8,舱口盖10及舱口盖操作油缸9。外控制舱设备布置包括信号灯11,舱内照明灯12,通风系统控制阀13,蓄电池14,降压系统控制阀及管道15,舱内通话设备16,排水系统及排水泵17,通风管道18及气体检测系统及离艇发射系统控制面板19。逃生舱设置成圆柱结合式耐压壳主体结构,上下两端头采用半球型结构,耐压壳内部有均匀T型材环肋加强,舱内布置一道横舱壁4,将耐压壳分为两个舱室,并起到降低耐压壳圆柱主体承压距离。外控制舱作为高级指挥人员控制逃生舱各系统空间,内艇员座舱为容纳普通艇员空间,内艇员座舱2与外控制舱3的布局形式使舱内人员明确分工,有利于逃生过程有序进行。该舱壁在艇员及海水之间提供密闭屏障,同时有效降低承压壳体长度,以减小舱内加强结构尺寸。通信及航行系统、照明与动力系统、降压系统、通风系统、空气监测与控制系统和排水系统均布置与外控制舱,便于指挥人员集中控制逃生舱状态。逃生舱整体布置于多功能发射筒中,发射筒内安装气囊,通过逃生舱内指挥人员控制气囊充气阀使气囊瞬间充气膨胀将逃生舱弹射出发射筒,完成离艇。且逃生舱离艇发射装置由外控制舱内指挥人员通过气体检测系统及离艇发射系统控制面板19控制,依靠锁紧环操作装置7放开锁紧环8,并通过舱口盖操作油缸9开启舱口盖10,使多功能发射管处于可发射状态。在逃生舱离艇发射前通过高压气体管6对气囊5进行充气,使其体积瞬间膨胀完成对逃生舱的发射工作。所有控制仪器布置在外控制舱3,这样的布置方便高级指挥人员对逃生舱进行整体控制。外控制舱可以容纳一排座椅,这样可以保证7名高级指挥人员同时拥有逃生舱控制权。指挥人员通过通风系统控制阀13,降压系统控制阀及管道15,通风管道18及气体检测系统及离艇发射系统控制面板19等对逃生舱内空气及压力实时监控并进行调节。通过通话设备16对内艇员座舱3内的艇员下达各项命令。本技术包括球柱结合形式的耐压壳结构,外部控制舱、内部艇员座舱、逃生舱离挺发射系统、通信及航行系统、照明与动力系统、降压系统、通风系统、空气监测与控制系统和排水系统。参考弹道导弹尺寸外型,采用球柱结合式耐压壳结构,将逃生舱布置于多功能导弹发射筒中,而发射筒底部安装气囊。在潜艇内部建立各舱室与多功能发射筒之间的逃生通道,艇员通过逃生通道到达逃生舱。艇员全部进入逃生舱后,艇内高级指挥人员控制发射控制系统使发射管内气囊瞬间充气将逃生舱弹射出导弹发射筒,完成逃生舱离艇作业。球柱结合式的逃生舱耐压壳,主体为圆柱型壳体,上下两端采用半球型结构封头,而耐压壳内部布置等尺寸T型材环肋加强结构。这种球柱结合式的耐压壳结构相较于传统逃生舱的球壳结构,扩展了内部空间,将最大装载人数提升至70人,在装备两个逃生舱的情况下就可满足全员逃生的需求,且我国后续核潜艇自动化程度将大大提高,艇内人员有望降至100人以内,而本技术改进型装备一个就可满足上述要求。相比于传统逃生舱,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球柱结合式核潜艇逃生舱

【技术保护点】
球柱结合式核潜艇逃生舱,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射筒,发射筒上端安装有可控舱口盖,发射筒底部安装有高压气囊,高压气囊与高压气体管连接,高压气体管与气源连接,发射筒发射筒内设置有逃生舱,逃生舱是球柱结合式的耐压壳结构,逃生舱的主体为圆柱型壳体、上下两端采用半球型结构封头,设置在逃生舱内的横舱壁将逃生舱分为外控制舱与内艇员座舱两个舱室,且外控制舱位于内艇员座舱上方,横舱壁上还设置有一道内舱门。

【技术特征摘要】
1.球柱结合式核潜艇逃生舱,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射筒,发射筒上端安装有可控舱口盖,发射筒底部安装有高压气囊,高压气囊与高压气体管连接,高压气体管与气源连接,发射筒发射筒内设置有逃生舱,逃生舱是球柱结合式的耐压壳结构,逃生舱的主体为圆柱型壳体、上下两端采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良田齐新王本添周野孙琦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