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框架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399319 阅读:1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23 11: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框架构造,该小型摩托车型车辆(10)具备:将前叉(13)支承为能够转向的头管(12);从该头管向车身后下方延伸的中空的主管(20);与该主管的下部结合并从该主管的下部分别向车身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底部框架(30L、30R);分别与该底部框架的后端部(31L、31R)结合并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管(60);以及前端部(71L、71R)分别与该横管的左右端部(63L、63R)结合并向车身后上方延伸的一对左右后框架(70L、70R)。该底部框架和该后框架与该横管结合,而且,该底部框架的至少一部分和该后框架的至少一部分结合。

Frame structure of scooter type vehicle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framework to construct a small motorcycle type vehicle, the scooter type vehicle (10) has a front fork (13) support to turn the head tube (12); to the body extends below the hollow head from the head pipe (20); and the lower part of the head and the bottom from the lower part of the frame head to the rear bodywork extending on the right and left (30L, 30R); the rear end of the frame and the bottom respectively (31L, 31R) and combined with the horizontal tube extending along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60); and the front end (71L, 71R) respectively, and the cross tube around the end (63L, 63R) with the body to after extending above the left and right rear frame (70L, 70R). The bottom frame and the rear frame are coupled to the cross tube, and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bottom frame is combined with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rear fra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框架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框架构造的改良。
技术介绍
在小型摩托车型车辆中,为了确保刚性,公知在左框架与右框架上架设横管(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公开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车身框架具备与底部框架的后端连结、支承后框架管的前端的横管。上述横管沿车宽方向呈直线状延伸,支承左侧底部框架及后框架管,并且支承右侧底部框架及后框架管。近年来,为了提高燃料消耗率,期望减薄框架的壁厚,而使框架轻量化。但是,在仅是减薄框架的壁厚的情况下,可能产生框架强度降低、框架刚性降低、框架所产生的应力增加等。而且,如专利文献1公开的那样,在横管上分别结合有底部框架和后框架管,因此,对底部框架和后框架管施加的负载集中于横管。这样,在横管上集中有两个构件的负载,因此,难以将横管简单地薄壁化。因此,要求能够降低负载集中于横管的情况的技术。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79959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防止负载过度集中于横管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框架构造。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如技术方案1所述那样,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框架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框架构造具备:头管,其将驾驶员握持的车把及与该车把连结的前叉支承为能够转向;中空状的主管,其从该头管向车身后下方延伸;一对左右底部框架,其与该主管的下部结合并从所述主管的下部分别向车身后方延伸;横管,其分别与这些底部框架的后端部结合并沿车宽方向延伸;以及一对左右后框架,其前端部分别与该横管的左右端部结合并向车身后上方延伸,所述底部框架和所述后框架与所述横管结合,并且,所述底部框架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后框架的至少一部分结合。如技术方案2所述的那样,优选的是,横管的端部整周与底部框架的后端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面和内侧面结合,且与后框架的前端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面和内侧面结合。如技术方案3所述的那样,优选的是,底部框架具有与主管的下端结合的前端结合部、与后框架的一部分及横管的端部外周结合的后端结合部和设于所述前端结合部与所述后端结合部之间的中间部,所述中间部的高度尺寸小于所述后端结合部的高度尺寸。如技术方案4所述的那样,优选的是,在左右的底部框架的后端部的除结合有横管之外的部位分别结合有对用于收纳物品的收纳部进行支承的收纳部支承部件,该收纳部支承部件配置为在车身俯视下与所述横管重合。如技术方案5所述的那样,优选的是,主管在下端具备沿车宽方向扩散的扩管部,在该扩管部的左右侧面焊接有底部框架的前端结合部。如技术方案6所述的那样,优选的是,从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前叉的下端的前轮的中心点到为了支承发动机而焊接于左侧的后框架的前端部的左侧的枢轴结合部的孔中心为止引出直线,并且从所述前轮的中心点到为了支承所述发动机而焊接于右侧的后框架的前端部的右侧的枢轴结合部的孔中心引出直线,从而所述左侧的孔中心、所述前轮的中心点与所述右侧的孔中心连结为V字状,V字的两直线与所述左右的底部框架的中间部分别平行。专利技术效果在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中,底部框架和后框架除了与横管结合之外,底部框架的至少一部分和后框架的至少一部分也结合。对底部框架和后框架施加负载时,这些负载不仅由横管承受,而且底部框架和后框架也相互承受,因此,能够防止负载过度集中于横管。在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中,横管的端部整周与底部框架的后端部的外侧面和内侧面结合,且与后框架的前端部的外侧面和内侧面结合。也就是说,底部框架和后框架覆盖横管的端部整周而与横管结合。横管由底部框架和后框架加强,因此能够实现横管的薄壁化。在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中,在底部框架中,中间部的高度尺寸小于后端结合部的高度尺寸。后端结合部与其他构件结合,因此需要提高刚性,增大高度尺寸而增大刚性。不需要提高刚性的中间部减小高度尺寸。假设使中间部与后端结合部为相同高度,则底部框架大型化而变重,但若如本专利技术这样减小中间部的高度尺寸,则能谋求底部框架的小型化及轻量化。在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中,在左右的底部框架的后端部分别结合有收纳部支承部件,将收纳部支承部件配置为车身俯视下与横管重叠。由收纳部引起的向下的负载由收纳部支承部件支承,该收纳部支承部件由底部框架的后端部及横管支承。假设收纳部支承部件由底部框架的中间部或后框架的中间部来支承,需要增加底部框架或后框架的刚性。在本专利技术中,使收纳部支承部件支承于提高了刚性的底部框架的后端部和由底部框架、后框架加强且刚性较高的横管,因此,不需要将横管、底部框架、后框架的任一者的刚性进一步升高,能够抑制它们的重量增加。在技术方案5的专利技术中,主管在下端具备沿车宽方向扩开的扩管部。扩管部的截面积比主管的头管连结侧的截面积大,因此,能够降低在主管下端产生的应力。其结果是,能够实现主管的薄壁化及轻量化。而且,由于使主管下端的截面积增加,因此不需要对主管和底部框架实施加强。因此,能够提供不实施加强就能实现轻量化的框架构造。在技术方案6的专利技术中,在车身俯视下,从前轮的中心点到左侧的枢轴结合部的孔中心为止引出直线,并且从前轮的中心点到右侧的枢轴结合部的孔中心为止引出直线,从而左侧的孔中心与前轮的中心点和右侧的孔中心连结为V字状,V字的两直线与左右的底部框架的中间部分别平行。由于V字的两直线与左右的底部框架的中间部分别平行,因此,对V字的顶点(前轮中心点)施加横向负载时,对一方的底部框架的中间部作用有拉伸力,对另一方的底部框架的中间部作用有压缩力。力沿着底部框架的中间部的中心轴而作为轴向力施加于中间部,因此,底部框架不会较大弯曲,能够抑制左右的底部框架的变形。附图说明图1是采用了本专利技术的框架构造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左侧视图。图2是该车辆的车身框架的立体图。图3是将底部框架与该框架构造的主管分解出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该主管下部的主视图。图5是沿图4的5-5线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该主管与该底部框架之间的焊接部的主视图。图7是图2的7向视图。图8是沿图7的8-8线的剖视图。图9是该框架构造的横管周围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该横管的临时组装图。图11是图2的11向视图。图12是沿图11的12-12线的剖视图。图13是图2的13向视图。图14是沿图11的14-14线的剖视图。图15是表示该底部框架的中间部的平面形状的概略图。附图标记说明10…小型摩托车型车辆、11…车身框架、12…头管、13…前叉、15…前轮、16…车把、20…主管、21L、21R…左右侧面、25…扩管部、30L、30R…底部框架、31L、31R…后端部、32L、32R…前端结合部、33L、33R…后端结合部、34L、34R…中间部、44…车宽中心、60…横管、61L、61R…端部外周(端部外周面)、63L、63R…左右端部、70L、70R…后框架、71L、71R…前端部、78L、78R…枢轴结合部、87、89…一部分(上部)、88、91…一部分(下部)、92、94…外侧面、93、95…内侧面、106…发动机、114…收纳部、140…收纳部支承部件、173、174…直线、H1、H2…高度尺寸、P3…中心点、P4、P5…孔中心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前后、左右、上下表示以落座于乘客座位的乘客为基准的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框架构造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框架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框架构造具备:头管,其将驾驶员握持的车把及与该车把连结的前叉支承为能够转向;中空状的主管,其从该头管向车身后下方延伸;一对左右底部框架,其与该主管的下部结合并从所述主管的下部分别向车身后方延伸;横管,其分别与这些底部框架的后端部结合并沿车宽方向延伸;以及一对左右后框架,其前端部分别与该横管的左右端部结合并向车身后上方延伸,所述底部框架和所述后框架与所述横管结合,并且,所述底部框架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后框架的至少一部分结合,所述横管的端部整周与所述底部框架的后端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面和内侧面结合,且与所述后框架的前端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面和内侧面结合。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12.02 JP 2011-2650231.一种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框架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框架构造具备:头管,其将驾驶员握持的车把及与该车把连结的前叉支承为能够转向;中空状的主管,其从该头管向车身后下方延伸;一对左右底部框架,其与该主管的下部结合并从所述主管的下部分别向车身后方延伸;横管,其分别与这些底部框架的后端部结合并沿车宽方向延伸;以及一对左右后框架,其前端部分别与该横管的左右端部结合并向车身后上方延伸,所述底部框架和所述后框架与所述横管结合,并且,所述底部框架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后框架的至少一部分结合,所述横管的端部整周与所述底部框架的后端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面和内侧面结合,且与所述后框架的前端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面和内侧面结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框架构造,其中,所述底部框架具有与所述主管的下端结合的前端结合部、与所述后框架的一部分及所述横管的端部外周结合的后端结合部以及设于所述前端结合部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竹中正彦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