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线反射薄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398600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22 14: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红外线反射薄膜。所述红外线反射薄膜(100)在透明薄膜基材(10)上按顺序具备红外线反射层(20)和透明保护层(30)。红外线反射层(20)从透明薄膜基材(10)侧起按顺序具备第一金属氧化物层(21)、以银为主要成分的金属层(25)、和由含氧化锌和氧化锡的复合金属氧化物形成的第二金属氧化物层(22)。透明保护层(30)直接与第二金属氧化物层(22)相接。优选的是:透明保护层(30)的厚度为30nm~150nm,且为具有源自在同一分子中具有酸性基团和聚合性官能团的酯化合物的交联结构的有机物层。透明保护层(30)中的源自酯化合物的结构的含量优选为1重量%~40重量%。

Infrared reflection film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an infrared reflective film. The infrared reflection film (100) has an infrared reflection layer (20) and a transparent protective layer (30) sequentially arranged on the transparent film base material (10). The infrared reflective layer (20) from a transparent film substrate (10) side in order to have a first metal oxide layer (21), a metal layer with silver as the main component (25), and the second metal oxide layer is formed of a composite metal oxide containing Zinc Oxide and tin oxide (22). The transparent protective layer (30) is directly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metal oxide layer (22). Preferably, the thickness of the transparent protective layer (30) is 30nm to 150nm, and is an organic layer having a cross-linked structure of an ester compound that has an acidic group and an polymerizable functional group in the same molecule. The content of the structure derived from the ester compound in the transparent protective layer (30) is preferably 1 wt.% to 40 w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红外线反射薄膜
本专利技术涉及主要在玻璃窗等的室内侧配置使用的红外线反射薄膜。本专利技术特别涉及绝热性优异、且兼具实用时的耐久性的红外线反射薄膜。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已知在玻璃、薄膜等基材上具备红外线反射层的红外线反射基板。作为红外线反射层,广泛使用金属层与金属氧化物层交替层叠而得到的红外线反射层,其能够通过反射太阳光等近红外线而具备遮热性。作为金属层,从提高红外线的选择反射性的观点出发,广泛使用银等,作为金属氧化物层,广泛使用氧化铟锡(ITO)等。这些金属层、金属氧化物层的耐擦伤性等物理强度不充分,还易于产生由热、紫外线、氧、水分、氯(氯化物离子)等外部环境要素引起的劣化。因此,一般而言,出于保护红外线反射层的目的,在红外线反射层的与基材相反的一侧设置保护层。近年来,进行了降低红外线反射薄膜的放射率,使其具有绝热性的尝试。在减少红外线反射薄膜的放射率时,通过红外线反射层中的金属层将远红外线反射至室内变得重要。然而,作为红外线反射薄膜的保护层使用的薄膜、固化性树脂层(硬涂层)通常含有较多含C=C键、C=O键、C-O键、芳香族环等的化合物,波长5μm~25μm的远红外线区域的红外振动吸吸大。于保护层吸收的远红外线不会通过金属层反射,而以热的形式通过热传导向室外扩散。因此,保护层所导致的远红外线的吸收量大时,红外线反射薄膜的放射率上升,变得无法获得绝热效果。出于减少红外线反射薄膜的放射率的目的,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通过使用氟代硅烷等作为透明保护层的固化物层,并将其厚度设为500nm以下,由此减少保护层处的远红外线的吸收量的方法。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WO2011/109306号国际公开小册子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人等的研究,已判明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那样将透明保护层的厚度设为数百nm的情况下,透明保护层的光学膜厚与可见光的波长范围重叠,由此会因为在界面处的多重干涉导致产生红外线反射薄膜带上彩虹图案的颜色而被辨识到这样的问题(虹彩现象)。为了防止虹彩现象,使透明保护层的厚度比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小是有效的。然而,透明保护层的厚度小至数十nm时,由保护层带来的保护效果降低,红外线反射层、尤其是金属层的耐久性会降低,容易产生氧化等劣化。金属层劣化时,存在产生红外线反射薄膜的绝热性的降低、可见光透射率的降低的倾向。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使透明保护层薄至50nm左右的例子,但在该方式中,是通过使Ni-Cr合金等耐久性高的金属层与红外线反射层中的银等金属层邻接配置来赋予金属层耐久性的。如果在金属层中附加Ni-Cr合金层等,则可得到在由近红外线的反射带来的遮热性、和由远红外线的反射带来的绝热性的基础上兼具耐久性的红外线反射薄膜。然而,由于Ni-Cr合金等的可见光的透射率低,因此会产生红外线反射薄膜的可见光透射率降低至50%左右这样的问题。另外,用于形成透明保护层的固化性有机物等通常与金属氧化物层的密合性小。因此,在透明保护层的膜厚小的情况下,存在容易产生金属氧化物层与透明保护层的层间剥离的问题。为了防止层间剥离,可考虑另行设置粘接层、底漆层等,但附加新的层时,远红外线的吸收量会增大,因此会产生红外线反射薄膜的绝热性降低这样的其他问题。鉴于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通过使用即使在厚度小的情况下也会具有充分的耐久性和对红外线反射层的保护效果的透明保护层而提供绝热性优异、且高耐久性的红外线反射薄膜。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人等经研究发现,通过使用含氧化锌和氧化锡的复合金属氧化物作为在金属层上配置的金属氧化物层,并且使透明保护层含有规定的化合物,可以得到满足耐久性和绝热性这两者的红外线反射薄膜,从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在透明薄膜基材上按顺序具备红外线反射层和透明保护层。红外线反射层从透明薄膜基材侧起按顺序具备第一金属氧化物层、以银为主要成分的金属层、和由含氧化锌和氧化锡的复合金属氧化物形成的第二金属氧化物层。透明保护层直接与第二金属氧化物层相接。透明保护层为具有交联结构的有机物层,该交联结构优选为源自在同一分子中具有酸性基团和聚合性官能团的酯化合物的结构。作为该酯化合物,可适宜地使用磷酸与具有聚合性官能团的有机酸的酯化合物。透明保护层中的源自酯化合物的结构的含量优选为1重量%~40重量%。另外,透明保护层的厚度优选为30nm~150nm。本专利技术的红外线反射薄膜的从透明保护层侧测定的垂直放射率优选为0.2以下。如果垂直放射率为前述范围,则由于源自室内的远红外线会通过金属层向室内侧反射,因此红外线反射薄膜会具有高的绝热性。专利技术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红外线反射薄膜由于透明保护层的厚度小为150nm以下,因此虹彩现象的产生得到抑制,外观和可视性优异的。另外,由于透明保护层的厚度小,透明保护层导致的远红外线的吸收少,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在由近红外线的反射带来的遮热性基础上,由将远红外线向室内反射带来的绝热性优异,可全年发挥节能效果。进而,由于本专利技术的红外线反射薄膜在红外线反射层和透明保护层中使用了规定的材料,因此不仅两者的密合性优异,而且即便透明保护层的厚度小也具备高的耐久性。附图说明图1为示意性地示出红外线反射薄膜的使用例的截面图。图2为示意性地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红外线反射薄膜的层叠构成的截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00:红外线反射薄膜10:透明薄膜基材20:红外线反射层21、22:金属氧化物层25:金属层30:保护层60:粘接剂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适当地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红外线反射薄膜进行说明。图1为示意性地表示红外线反射薄膜的使用方式的截面图。本专利技术的红外线反射薄膜100在透明薄膜基材10上具备红外线反射层20和透明保护层30。红外线反射薄膜100的透明薄膜基材10侧借助适宜的粘接层60等粘贴于窗50,配置在建筑物、汽车的窗50的室内侧来使用。在该使用方式下,在室内侧配置透明保护层30。如图1示意性地示出的那样,本专利技术的红外线反射薄膜100使源自室外的可见光(VIS)透射而导入至室内,并且将源自室外的近红外线(NIR)通过红外线反射层20进行反射。通过近红外线反射,可以抑制以太阳光等为起因的源自室外的热量向室内流入(发挥遮热效果),因此能够提高夏季的冷器设备效率。进而,由于红外线反射层20会反射由暖气设备器具80等放射的室内的远红外线(FIR),因此能够发挥绝热效果、提高冬天的暖气设备效率。红外线反射薄膜如图2所示,红外线反射薄膜100在透明薄膜基材10的一个主面上按顺序具备红外线反射层20和透明保护层30。红外线反射层20从透明薄膜基材10侧起按顺序具备第一金属氧化物层21、金属层25和第二金属氧化物层22。透明保护层30与红外线反射层20的第二金属氧化物层22直接相接。为了通过红外线反射层20将室内的远红外线反射,透明保护层30导致的远红外线的吸收量小是重要的。另一方面,为了防止红外线反射层20的擦伤、劣化,对于透明保护层30而言需要机械强度、化学强度。本专利技术的红外线反射薄膜通过具有规定的层叠构成而能够兼具由红外线反射带来的绝热性和耐久性这两者。以下,按顺序对构成红外线反射薄膜的各层进行说明。透明薄膜基材作为透明薄膜基材10,使用挠性的透明树脂薄膜。作为透明薄膜基材,可适宜地使用可见光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红外线反射薄膜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红外线反射薄膜,其为在透明薄膜基材上按顺序具备红外线反射层和透明保护层的红外线反射薄膜,所述红外线反射层从所述透明薄膜基材侧起按顺序具备第一金属氧化物层、以银为主要成分的金属层、和由含氧化锌和氧化锡的复合金属氧化物形成的第二金属氧化物层,所述透明保护层直接与所述第二金属氧化物层相接,该透明保护层的厚度为30nm~150nm,其为具有源自在同一分子中具有酸性基团和聚合性官能团的酯化合物的交联结构的有机物层,所述透明保护层中的源自所述酯化合物的结构的含量为1重量%~40重量%。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1.31 JP 2013-017024;2014.01.21 JP 2014-008881.一种红外线反射薄膜,其为在透明薄膜基材上按顺序具备红外线反射层和透明保护层的红外线反射薄膜,所述红外线反射层从所述透明薄膜基材侧起按顺序具备第一金属氧化物层、以银为主要成分的金属层、和由含氧化锌和氧化锡的复合金属氧化物形成的第二金属氧化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渡边圣彦大森裕
申请(专利权)人: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