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冷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397537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9 23: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的冷却系统,所述车辆包括发动机(10)和液力缓速器(20),其中,所述冷却系统包括散热器(30)和节温器(40),所述发动机(10)的出水口与所述液力缓速器(20)的入水口相连,所述液力缓速器(20)的出水口与所述节温器(40)的入水口相连,所述节温器(40)的第一出口与所述散热器(30)相连,所述节温器(40)的第二出口与所述发动机(10)的水泵(50)相连。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冷却系统可以同时对发动机和液力缓速器进行冷却,从而简化了冷却系结构。该冷却系统所包括的零件个数较少,安装时所占用的空间也较小。

Cooling system of vehicl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cooling system for vehicle engine, including the vehicle (10) and (20), wherein the hydraulic retarder, the cooling system comprises a radiator (30) and the thermostat (40), the engine (10) and the outlet of the hydraulic retarder (20) connected into the nozzle, the hydraulic retarder (20) and the outlet of the thermostat (40) connected to the water inlet of the thermostat (40) the first outlet with the radiator (30) connected to the thermostat (40) of the second export and the engine (10). The water pump (50). The cooling system of the invention can simultaneously cool the engine and the hydraulic retarder, thereby simplify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cooling system. The cooling system includes less parts and less space for install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冷却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的冷却系统。
技术介绍
制动系统是车辆安全行驶中最重要的系统之一。车辆在长下坡路段或山路下坡中,由于频繁或长时间地使用行车制动器,出现摩擦片过热的制动效能热衰退现象,严重时导致制动失效,威胁到行车安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液力缓速器应运而生。车辆下坡时势能在液力缓速器内逐渐地转变为热能,高温的工作油被引至热交换部件,由冷却系统进行冷却。但是,由于车辆内的安装空间有限,因此难以布置用于冷却液力缓速器的冷却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的冷却系统,该冷却系统便于布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的冷却系统,所述车辆包括发动机和液力缓速器,其中,所述冷却系统包括散热器和节温器,所述发动机的出水口与所述液力缓速器的入水口相连,所述液力缓速器的出水口与所述节温器的入水口相连,所述节温器的第一出口与所述散热器相连,所述节温器的第二出口与所述发动机的水泵相连。优选地,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副水箱,该副水箱的出口与所述水泵相连,且所述副水箱的出水口的高度高于所述水泵的入水口的高度,所述发动机的第一排气口和/或所述散热器的第二排气口与所述副水箱连通。优选地,连接所述节温器的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散热器的管道上设置有第三排气口,该第三排气口与所述副水箱连通。优选地,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风扇,该风扇安装在所述发动机的壳体上,并位于所述发动机和所述散热器之间。优选地,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护风罩,该护风罩内形成有送风通道,且所述护风罩固定在所述发动机的壳体或所述散热器的壳体上,所述风扇位于所述送风通道内。优选地,所述护风罩包括底座和护风圈,所述底座上设置有通孔,所述护风圈环绕所述通孔设置,以形成所述送风通道,所述底座固定在所述散热器的壳体上。优选地,所述底座包括本体和凸台,所述通孔设置在所述本体上,所述凸台环绕所述通孔形成在所述本体上,所述凸台与所述护风圈可拆卸地连接,所述本体固定在所述散热器的壳体上,且所述本体的内表面与所述散热器的壳体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空腔。优选地,所述凸台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护风圈上设置有与所述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优选地,所述护风圈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凸起。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冷却系统可以同时对发动机和液力缓速器进行冷却,从而简化了冷却系结构。该冷却系统所包括的零件个数较少,安装时所占用的空间也较小。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冷却系统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冷却系统的一部分的示意图;图3是护风罩的立体图;图4是图3中所示的护风罩的分解图。附图标记说明10发动机11第一排气口20液力缓速器30散热器31第二排气口40节温器50水泵60副水箱70第三排气口80风扇90护风罩91送风通道92底座93护风圈92a通孔92b本体92c凸台92d空腔93a凸起1、2、3、4、5、6、7、8、9管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的冷却系统,车辆包括发动机10和液力缓速器20,其中,冷却系统包括散热器30和节温器40,发动机10的出水口与液力缓速器20的入水口相连,液力缓速器20的出水口与节温器40的入水口相连,节温器40的第一出口与散热器30相连,节温器40的第二出口与发动机10的水泵50相连。如图1中所示,管道3连接发动机10的出水口和液力缓速器20的入水口,管道1连接液力缓速器20的出水口和节温器40的入水口,管道4连接节温器40的第一出口和散热器30,管道2连接节温器40的第二出口与发动机10的水泵50,管道5连接散热器30和水泵50。发动机10正常工作时的温度通常为80℃至95℃,当冷却液的温度低于80℃时,节温器40的第一出口关闭,第二出口打开。冷却液从发动机10的出水口经过管道3进入液力缓速器20的入水口,冷却液经过液力缓速器20后从液力缓速器20的出水口流出。随后,冷却液进入管道1,并由管道1流入节温器40,由于节温器40的第一出口关闭、第二出口打开,因此,进入节温器40的冷却液从第二出口流入管道2,并进入水泵50完成一个循环。当冷却液的温度高于80℃时,节温器40的第一出口打开,第二出口关闭。冷却液从发动机10的出水口经过管道3进入液力缓速器20的入水口,冷却液经过液力缓速器20后从液力缓速器20的出水口流出。随后,冷却液进入管道1,并由管道1流入节温器40,由于节温器40的第一出口关闭、第二出口打开,因此,进入节温器40的冷却液从第一出口流入管道4,然后流如散热器30中进行散热降温,降温后的冷却液进入管道5,然后从管道5流入水泵50完成一个循环。当发动机10工作时,液力缓速器20不工作。液力缓速器20工作时发动机10不工作。无论冷却液按照上述哪种方式进行循环都能同时对发动机10和液力缓速器20进行冷却。即,发动机10和液力缓速器20共用同一套冷却系统,从而节约了冷却系统的零部件,并减小了冷却系统所占用的空间,有利于冷却系统的布置。冷却液在高温下循环时容易产生蒸汽,为了防止蒸汽妨碍冷却液的循环,优选地,该冷却系统还包括副水箱60,该副水箱60的出口与水泵50相连,且副水箱60的出水口的高度高于水泵50的入水口的高度,发动机10的第一排气口11和/或散热器30的第二排气口31与副水箱60连通。如图1中所示,第一排气口11通过管道9与副水箱60相连,第二排气口31通过管道6与副水箱60相连。冷却液产生的蒸汽进入副水箱60内,然后凝结成液体,并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副水箱60的出口流回水泵50。优选地,连接节温器40的第一出口和散热器30的管道9上也可以设置有第三排气口70,该第三排气口70与副水箱60连通。为了提高冷却效果,优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冷却系统还可以包括风扇80,该风扇80安装在发动机10的壳体上,并位于发动机10和散热器30之间。为了保护风扇80不被损坏,优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冷却系统还可以包括护风罩90,该护风罩90内形成有送风通道91,且护风罩90固定在发动机10的壳体或散热器30的壳体上,风扇80位于送风通道91内。护风罩90罩在散热器30上,可以遮挡散热器30的芯体。如图2至图4中所示,为了便于安装,护风罩90可以包括底座92和护风圈93,底座92上设置有通孔92a,护风圈93环绕通孔92a设置,以形成送风通道91,底座92固定在散热器30的壳体上。通常,底座92的朝向散热器30的开口的面积大于通孔92a的面积,从而可以获得较好的冷却效果。为了便于安装,优选地,底座92可以包括本体92b和凸台92c,通孔92a设置在本体92b上,凸台92c环绕通孔92a形成在本体92b上,凸台92c与护风圈93可拆卸地连接,本体92b固定在散热器30的壳体上,且本体92b的内表面与散热器30的壳体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空腔92d。空腔92d可以对风扇80吹出的气流进行引导。例如,可以将本体92b设置为球壳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的冷却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冷却系统,所述车辆包括发动机(10)和液力缓速器(20),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包括散热器(30)和节温器(40),所述发动机(10)的出水口与所述液力缓速器(20)的入水口相连,所述液力缓速器(20)的出水口与所述节温器(40)的入水口相连,所述节温器(40)的第一出口与所述散热器(30)相连,所述节温器(40)的第二出口与所述发动机(10)的水泵(50)相连,该冷却系统还包括风扇(80)和护风罩(90),该护风罩(90)内形成有送风通道(91),且所述护风罩(90)固定在所述散热器(30)的壳体上,所述风扇(80)位于所述送风通道(91)内,所述护风罩(90)包括底座(92)和护风圈(93),所述底座(92)包括本体(92b)和凸台(92c),所述本体(92b)固定在所述散热器(30)的壳体上,所述本体(92b)的内表面与所述散热器(30)的壳体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空腔(92d)。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冷却系统,所述车辆包括发动机(10)和液力缓速器(20),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包括散热器(30)和节温器(40),所述发动机(10)的出水口与所述液力缓速器(20)的入水口相连,所述液力缓速器(20)的出水口与所述节温器(40)的入水口相连,所述节温器(40)的第一出口与所述散热器(30)相连,所述节温器(40)的第二出口与所述发动机(10)的水泵(50)相连,该冷却系统还包括风扇(80)和护风罩(90),该护风罩(90)内形成有送风通道(91),且所述护风罩(90)固定在所述散热器(30)的壳体上,所述风扇(80)位于所述送风通道(91)内,所述护风罩(90)包括底座(92)和护风圈(93),所述底座(92)包括本体(92b)和凸台(92c),所述本体(92b)固定在所述散热器(30)的壳体上,所述本体(92b)的内表面与所述散热器(30)的壳体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空腔(92d)。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冷却系统还包括副水箱(60),该副水箱(60)的出口与所述水泵(50)相连,且所述副水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金波周新华刘福萍苏朝霞朱铎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