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动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374567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8 13: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动马达,提供一种可以有效降低“背压阻力”现象以及实现刹车效果的气动马达。所述的一种气动马达,包括外壳体、定子和转子;在转子上叶轮部的外周壁面与定子上对应的内壁面之间为环形的做功区;沿所述做功区的周向间隔地分布有多组做功单元;每组做功单元包括设置在定子上的动力通孔、排气孔和刹车通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每组做功单元均可对叶轮部产生相应的转矩动力,并且从一组做功单元的动力通孔排出的高压气流在对转子做功后的乏气将可直接、快速、充分地通过该组做功单元内的排气孔排放,因此可有效地降低乏气背压对叶轮部产生的阻力现象,进而可进一步提高转子的转速,同时也可提高压缩气体的能量转化效率。

Pneumatic moto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air motor, which provides an air motor capable of effectively reducing the phenomenon of back pressure resistance and realizing the braking effect.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pneumatic motor, which comprises a casing, a stator and a rotor;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rotor impeller corresponding to the peripheral wall and the stator ring between the work area; the work area along the circumferential interval distribution of multiple sets of work units; each work unit includes a set power on the stator through hole, vent hole and brake. In each new work unit can produce the utility power corresponding to the impeller torque, high pressure air and power from a set of work units in the discharge hole on the rotor work after the exhaust gas will be directly, quickly and thoroughly through the exhaust holes of the group work unit discharge, thus effectively to reduce the back pressure of exhaust gas resistance phenomenon of impeller, which can further improve the rotating speed of the rotor, but also can improve the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compressed ga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动马达
本技术涉及一种气动马达。
技术介绍
气动马达是一种将压缩空气的压力势能转化为旋转的机械能的装置。根据工作转速的不同,一般可将气动马达分为高速气动马达和低速气动马达。在现有的低速气动马达中,通常采用的结构是活动式叶片转子结构,如在专利号为CN201320311007.6,名称为“气动马达结构”的文献中(以下简称文献1)所公开的一种气动马达;此类气动马达由于叶片在转动过程中需要与相应的壳体内壁面接触摩擦,而且叶片需要不断的往复运动,因此类结构仅适用于低速马达中,而无法适用于高速气动马达中。在专利号为CN201420443055.5,名称为“一种气动马达”的文献中(以下简称文献2),公开了一种可提高输出功率的气动马达;但是由于其配气孔的出气方向与风轮的轴线方向同向,因此压缩空气形成的气流作用到风轮上的力将有部分分量作用在风轮的轴线方向上,一方面会增加风轮轴向方向的受力,进而增加摩擦阻力,另一方面也会造成部分能耗的损失,导致压缩气体的转化率较低。而在专利号为CN201520675625.8,名称为“棘轮式气动马达”的文献中(以下简称文献3),公开了一种可以有效解决上述文献2中所存在的“气流作用到风轮上的力将有部分分量作用在风轮的轴线方向上”的问题,进而可提高对压缩气体的转化率。但是,在该文献3中所示公开的气动马达结构中,由于气流对转轮做功后不能及时排出,因此做功后的乏气将对转轮产生“背压阻力”的现象,进而导致转轮的转速无法进一步提高,对转轮的转速造成制约;而且“背压阻力”一旦达到一定程度后,还将极大的阻碍转轮的转动,进而影响到压缩气体的转化效率。另外,在上述各文献中,对于转轴的安装方式均采用轴承进行安装,而当气动马达的转速较高时,采用轴承支撑方式将严重制约气动马达转速的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有效降低“背压阻力”现象以及实现刹车效果的气动马达,进而可有效提高压缩气体的转化效率。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气动马达,包括外壳体、定子和转子,在外壳体上设置有动力气源入口和乏气出口;所述转子可转动地套在定子内,所述外壳体套在定子外;所述转子包括转轴部和叶轮部;在叶轮部的外周壁面与定子上对应的内壁面之间为环形的做功区;沿所述做功区的周向间隔地分布有多组做功单元;每组做功单元包括设置在定子上的动力通孔和排气孔,所述动力通孔的一端与所述动力气源入口连通,动力通孔的另一端从定子上与做功区对应的内壁面穿出后与叶轮部的外周壁面对应;所述动力通孔的轴线相对于其从定子的内壁面上穿出处的法线为倾斜设置,相应的倾斜夹角为θ,并且有0<θ≤90°;所述排气孔的一端与乏气出口连通,排气孔的另一端从定子上与做功区对应的内壁面穿出后与做功区连通;在外壳体上还设置有刹车气源入口,在定子上还设置有刹车通孔,所述刹车通孔的一端与所述刹车气源入口连通,刹车通孔的另一端从定子上与做功区对应的内壁面穿出后与叶轮部的外周壁面对应;所述刹车通孔的轴线相对于其从定子的内壁面上穿出处的法线为倾斜设置,并且刹车通孔的轴线相对于对应法线的倾斜方向与动力通孔的轴线相对于对应法线的倾斜方向相反。进一步的是:所述刹车通孔与动力通孔位于定子的同一环面上,并且刹车通孔设置在同一组做功单元内的动力通孔和排气孔之间或者刹车通孔设置在相邻的两个做功单元之间。进一步的是:所述外壳体包括相互配合连接的轴套壳和端盖,所述定子和转子设置在轴套壳和端盖配合后形成的腔体内,并且所述转子的输出端从轴套壳的一端穿出;所述动力气源入口设置在端盖上,并且在端盖、轴套壳和定子内设置有相互连通的动力气源通道,通过所述动力气源通道使动力气源入口与动力通孔连通;所述排气口设置在轴套壳上,并且在轴套壳和定子上设置有相互连通的乏气通道,通过所述乏气通道使所述乏气出口和排气孔连通;所述刹车气源入口设置在端盖上,并且在端盖、轴套壳和定子内设置有相互连通的刹车气源通道,通过所述刹车气源通道使刹车气源入口与刹车通孔连通。进一步的是:在端盖上还设置有测速孔,在所述测速孔内安装有测速传感器,在转子上设置有与所述测速传感器对应的测速环带。进一步的是:所述测速环带由粗糙面和光滑面组成,并且所述粗糙面和光滑面分别呈半圆环形。进一步的是:在叶轮部的外周壁上设置有多个沿其周向间隔分布的棘轮式斜槽,所述棘轮式斜槽与动力通孔对应。进一步的是:每组做功单元内的排气孔位于该组做功单元内的动力通孔的下游,且位于下一组做功单元内的动力通孔的上游。进一步的是:每个动力通孔的轴线与转子的轴线垂直。进一步的是:每组做功单元内设置有多个动力通孔和一个排气孔。进一步的是:沿转子轴线方向,设置有整体贯穿气动马达的工作通孔,所述工作通孔与转子同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气动马达,其每组做功单元均可对叶轮部产生相应的转矩动力,并且从一组做功单元的动力通孔排出的高压气流在对转子做功后的乏气将可直接、快速、充分地通过该组做功单元内的排气孔排放,因此可有效地降低乏气背压对叶轮部产生的阻力现象,进而可进一步提高转子的转速,同时也可提高压缩气体的能量转化效率。同时通过设置与动力通孔反向的刹车通孔,可由刹车通孔实现对转子的快速刹车制动。另外,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气动马达,其从动力通孔排出的高压气流,将可直接作用到叶轮部的圆周切线方向,而且不会对转子产生轴向方向的施力,因此可进一步提高了转子的效率和灵敏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气动马达的具体示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图1的主视图;图4为图1的爆炸视图;图5为图2中A-A截面的剖视图;图6为图5的立体示意图;图7为图2中B-B截面的剖视图;图8为图2中C-C截面的剖视图;图9为图5中D-D截面剖视图;图10为图5中E-E截面的剖视图;图11为图10中局部区域Z的放大示意图;图12为定子的立体示意图;图13为定子的主视图;图14为图13中F-F截面的剖视图;图15为图13中G-G截面的剖视图;图16为图15中H-H截面的剖视图;图17为转子的立体示意图;图18为转子的主视图;图19为图18中I-I截面的剖视图;图20为图18中J-J截面的剖视图;图21为轴套壳的立体示意图;图22为轴套壳的半剖视图;图23为22中K-K截面的剖视图;图24为端盖的立体示意图;图25为气道隔环的立体示意图;图26为图5中E-E截面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27为设置有测速孔时的俯视图;图28为27中L-L截面的剖视图;图29为图28中局部区域Y的放大示意图;图30为设置有测速环带时的转子的立体示意图;图中标记为:外壳体100、定子200、转子300、做功区400、做功单元500、动力气源通道600、刹车气源通道700、气浮气源通道800、乏气通道900、工作通孔1000、气道隔环1100、测速传感器1200、动力气源入口101、乏气出口102、刹车气源入口103、气浮气源入口104、轴套壳110、端盖120、测速孔121、刹车通孔201、转轴部310、叶轮部320、动力通孔501、排气孔502、棘轮式斜槽321、挡风面322、斜切底面323、挡边324、第一气浮通孔311、第二气浮通孔325、粗糙面32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气动马达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动马达,包括外壳体(100)、定子(200)和转子(300),在外壳体(100)上设置有动力气源入口(101)和乏气出口(102);所述转子(300)可转动地套在定子(200)内,所述外壳体(100)套在定子(200)外;所述转子(300)包括转轴部(310)和叶轮部(320);其特征在于:在叶轮部(320)的外周壁面与定子(200)上对应的内壁面之间为环形的做功区(400);沿所述做功区(400)的周向间隔地分布有多组做功单元(500);每组做功单元(500)包括设置在定子(200)上的动力通孔(501)和排气孔(502),所述动力通孔(501)的一端与所述动力气源入口(101)连通,动力通孔(501)的另一端从定子(200)上与做功区(400)对应的内壁面穿出后与叶轮部(320)的外周壁面对应;所述动力通孔(501)的轴线相对于其从定子(200)的内壁面上穿出处的法线为倾斜设置,相应的倾斜夹角为θ,并且有0<θ≤90°;所述排气孔(502)的一端与乏气出口(102)连通,排气孔(502)的另一端从定子(200)上与做功区(400)对应的内壁面穿出后与做功区(400)连通;在外壳体(100)上还设置有刹车气源入口(103),在定子(200)上还设置有刹车通孔(201),所述刹车通孔(201)的一端与所述刹车气源入口(103)连通,刹车通孔(201)的另一端从定子(200)上与做功区(400)对应的内壁面穿出后与叶轮部(320)的外周壁面对应;所述刹车通孔(201)的轴线相对于其从定子(200)的内壁面上穿出处的法线为倾斜设置,并且刹车通孔(201)的轴线相对于对应法线的倾斜方向与动力通孔(501)的轴线相对于对应法线的倾斜方向相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动马达,包括外壳体(100)、定子(200)和转子(300),在外壳体(100)上设置有动力气源入口(101)和乏气出口(102);所述转子(300)可转动地套在定子(200)内,所述外壳体(100)套在定子(200)外;所述转子(300)包括转轴部(310)和叶轮部(320);其特征在于:在叶轮部(320)的外周壁面与定子(200)上对应的内壁面之间为环形的做功区(400);沿所述做功区(400)的周向间隔地分布有多组做功单元(500);每组做功单元(500)包括设置在定子(200)上的动力通孔(501)和排气孔(502),所述动力通孔(501)的一端与所述动力气源入口(101)连通,动力通孔(501)的另一端从定子(200)上与做功区(400)对应的内壁面穿出后与叶轮部(320)的外周壁面对应;所述动力通孔(501)的轴线相对于其从定子(200)的内壁面上穿出处的法线为倾斜设置,相应的倾斜夹角为θ,并且有0<θ≤90°;所述排气孔(502)的一端与乏气出口(102)连通,排气孔(502)的另一端从定子(200)上与做功区(400)对应的内壁面穿出后与做功区(400)连通;在外壳体(100)上还设置有刹车气源入口(103),在定子(200)上还设置有刹车通孔(201),所述刹车通孔(201)的一端与所述刹车气源入口(103)连通,刹车通孔(201)的另一端从定子(200)上与做功区(400)对应的内壁面穿出后与叶轮部(320)的外周壁面对应;所述刹车通孔(201)的轴线相对于其从定子(200)的内壁面上穿出处的法线为倾斜设置,并且刹车通孔(201)的轴线相对于对应法线的倾斜方向与动力通孔(501)的轴线相对于对应法线的倾斜方向相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刹车通孔(201)与动力通孔(501)位于定子(200)的同一环面上,并且刹车通孔(201)设置在同一组做功单元(500)内的动力通孔(501)和排气孔(502)之间或者刹车通孔(201)设置在相邻的两个做功单元(500)之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00)包括相互配合连接的轴套壳(110)和端盖(120),所述定子(200)和转子(300)设置在轴套壳(110)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胜车国清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晟翔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