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作业机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356287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7 20: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动作业机械。在使操作杆相对移位而能够调整其实质长度的灌木切割机中,布置在操作杆的内周侧的电布线因操作杆的相对移位而产生松弛。以往,电布线的松弛有可能导致其在操作杆的后端部被夹住而受到损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电布线的松弛部分不被操作杆夹住。在供电部外壳(21)中利用布线保持部(25)保持从操作杆(30)的端部拉出来的电布线(60),将其在设于布线保持部(25)和操作杆(30)的端部之间的环收纳部(27)中卷绕成至少交叉1次的环形。利用环形卷绕部(R)吸收松弛,使其不会在操作杆的端部被夹住。

Electric operation machinery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n electric working machine. In a bush cutting machine that moves the lever relative to its shift and is capable of adjusting its substantial length, the electrical wiring arranged on the inner circumferential side of the operating lever causes a relaxation due to a relative shift of the operating lever. In the past, the relaxation of the electrical wiring could cause it to be damaged by clamping the back end of the operating lever. The utility model makes the loose part of the electric wiring not clamped by the operating lever. In the power supply end of the outer shell (21) using wiring holder (25) maintained from the operating lever (30) electrical wiring pulled out of the end (60), the holding portion (25) is arranged on the wiring and the operating rod (30) ring between the ends of the holding part (27) in a winding at least 1 times the cross ring. An annular winding section (R) is used to absorb the slack so that it is not clamped at the end of the operating lev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作业机械
本技术涉及一种例如电动灌木切割机、是将电动马达作为驱动源的电动作业机械。
技术介绍
所谓的灌木切割机等电动作业机械像下述的专利文献所公开的那样具有在纵长的操作杆的前部支承有作业部、在后部支承有供电部的结构。作业部具有在作业部外壳中内置有作为驱动源的电动马达和减速齿轮列等的结构。在该作业部的输出轴上安装有圆形的切割器或者切割线等切割工具。供电部是安装例如充电式的电池组等作为电源或者连接商用100V交流电源用的电源线而具有向作业部供给电力的功能的部分,在前者的电池式的情况下,该供电部具有这样的结构:在供电部外壳中内置包含电源电路等的控制器,具有用于安装作为电源的电池组的电池安装部。作业部外壳和供电部外壳通过操作杆而结合起来。操作杆采用铝合金管等轻量管材。用于经由供电部向作业部供给电力的电源线、用于控制电动马达的动作等的信号线等电布线经由操作杆内布置在作业部和供电部之间。此外,在这种电动作业机械中,提供了一种能够与使用者的体格相应地调整操作杆的长度的具有调整功能的结构。该长度调整机构在多数情况下成为如下结构:操作杆的后部在其长度方向上能够调整位置地支承于供电部外壳,通过调整操作杆的后部相对于供电部外壳的位置来变更支承位置而能够调整操作杆的实质的长度。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1724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关于该操作杆的长度调整机构,以往存在如下的应解决的课题。例如成为这样的结构:在向缩短操作杆的长度的方向进行调整的情况下,向使操作杆的后部更进入供电部外壳内的方向进行位置调整而缩小供电部和作业部之间的距离。因此,布置在操作杆的内部的电布线会在供电部外壳内在长度方向上富余与操作杆实质上缩短的量相对应的量。以往,在这种情况下,电布线的富余的部分有可能被夹在操作杆的后端部和供电部外壳之间而受到损伤,而且,由于移动距离缩短了与将电布线夹住的量相对应的量,因此,存在其调整量变小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即使在向缩短操作杆的长度的方向进行了调整的情况下,电布线也不会像以往那样被夹住。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利用以下的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课题。第1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动作业机械,其包括:作业部,其内置有作为驱动源的电动马达;供电部,其用于向电动马达供给电力;以及操作杆,其是管形,在前部支承有作业部,在后部支承有供电部,经由操作杆内在作业部和供电部之间布置有电布线,操作杆的端部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作业部或者供电部的外壳在长度方向上移位,从而能够调整所述作业部和所述供电部之间的间隔。在第1技术方案中成为这样的结构:在作业部或者供电部的外壳内具备:布线保持部,其用于保持被从操作杆的端部拉出到外壳内的电布线;以及环收纳部,其在布线保持部和操作杆的端部之间将该电布线卷绕成环形。在第1技术方案中成为这样的结构:在环收纳部中将电布线卷绕成至少交叉1次的环形。采用第1技术方案,在使操作杆的端部向进入作业部或者供电部的外壳的方向相对移位而向实质上缩短该操作杆那一侧调整时,通过电布线的与缩短的量相应地产生的松弛在环收纳部中向使环形变大的方向移位,不会产生被夹在该操作杆和外壳之间的富余(松弛部)。由于从操作杆的端部拉出来的电布线在相对于外壳的布线保持部和该操作杆的端部之间卷绕成至少交叉1次的环形状,因此,电布线的松弛部分向使该环形状变大的方向移动而被顺畅地吸收。环收纳部作为用于吸收向实质上缩短操作杆那一侧(减小作业部和供电部之间的间隔的一侧)进行了调整的情况下的电布线的松弛的空间(空间部)发挥功能。由于电布线的松弛在环收纳部被吸收,因此,能够避免该电布线被夹在操作杆的端部和外壳之间。相反,在为了实质上加长操作杆(增大作业部和供电部之间的间隔)而使其端部向自外壳相对地拔出的方向移位时,电布线被拉入到操作杆内而向使环收纳部的环形状变小的方向移位。根据第1技术方案,在第2技术方案的电动作业机械中,环收纳部相对于操作杆的相对于外壳的移位方向向侧方偏置地配置,在电布线相对于操作杆的端部的拉出方向前方设有引导部,该引导部用于将从操作杆的端部拉出来的电布线向环收纳部引导。采用第2技术方案,在向实质上缩短操作杆那一侧进行了调整的情况下,电布线的松弛部分经由引导部被向朝环收纳部侧移位的方向引导,由此,向使环收纳部中的电布线的环形状顺畅地变大的方向移位,该松弛部分被顺畅地吸收。根据第2技术方案,在第3技术方案的电动作业机械中,使设于外壳的肋向环收纳部侧倾斜而做成引导部。采用第3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利用外壳的肋而将电布线向环收纳部引导。由于并不是利用另外的构件做成引导部的结构,因此,不会导致零件件数增大,而且在谋求轻量化的同时能够顺畅地吸收电布线的松弛部分。根据第2或第3技术方案,在第4技术方案的电动作业机械中,在引导部上设有用于提高相对于电布线的滑动性的滑动构件。采用第4技术方案,能够更顺畅且可靠地将电布线的松弛向环收纳部引导。根据第1~第4中的任一个技术方案,在第5技术方案的电动作业机械中,在供电部的外壳上设有载置用的腿部,将该腿部的内部空间用作环收纳部。采用第5技术方案,能够将为了使供电部外壳的下部作为将该电动作业机械载置(设置)于地板面等时的腿部发挥功能而设置的成为比较大的空闲空间的部位有效地用作环收纳部。能够在作为环收纳部确保足够大的空间的同时也使其作为腿部发挥功能。根据第1~第5中的任一个技术方案,在第6技术方案的电动作业机械中,电动马达是无刷马达。采用第6技术方案,由于能够谋求作业部的紧凑化,而且不必更换刷,因此,能够提高该电动作业机械的维护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电动作业机械的整体立体图。图2是作业部的纵剖视图。图3是供电部的纵剖视图。图3表示向缩短操作杆的方向进行了调整的状态。在图3中表示电布线的环形状变大而其松弛被吸收的状态。图4是供电部的纵剖视图。图4表示向加长操作杆的方向进行了调整的状态。在图4中表示电布线被拉向作业部侧而环形状变小了的状态。附图标记说明1、电动作业机械(灌木切割机);10、作业部;11、作业部外壳、11a、杆连接部;12、电动马达;13、减速齿轮列、13a、驱动侧齿轮、13b、从动侧齿轮;14、输出轴;15、切割工具保持架;16、冷却风扇;17、尼龙绳;18、切割工具罩;19、前保护件;20、供电部;21、供电部外壳;21a、肋、21b、前止挡部、21c、后止挡部、21d、腿部;21e、后壁部;22、电池安装部;23、控制器;24、引导部;25、布线保持部;27、环收纳部;B、电池组;30、操作杆;31、通孔;32、引导套筒;40、操作部;41、操作部外壳;41a、约束部;41aa、内周孔;42、触发杆;43、锁定关闭杆;44、操作面板;45、锁杆部;45a、锁定套筒;50、把手部;50a、防滑部;51、前手柄;60、电布线;R、环形卷绕部。具体实施方式接着,根据图1~图4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电动作业机械1的一个例子,例示所谓的灌木切割机(割草机)。如图1所示,电动作业机械1包括前侧的作业部10、后侧的供电部20以及将两者结合的操作杆30。如图2所示,作业部10包括左右半分割结构的作业部外壳11、作为驱动源的电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动作业机械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作业机械,其包括:作业部,其内置有作为驱动源的电动马达;供电部,其用于向所述电动马达供给电力;以及操作杆,其是管形,在前部支承有所述作业部,在后部支承有所述供电部,经由该操作杆内在所述作业部和所述供电部之间布置有电布线,该操作杆的端部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作业部或者所述供电部的外壳在长度方向上移位,从而能够调整所述作业部和所述供电部之间的间隔,其特征在于,该电动作业机械成为这样的结构:在所述作业部或者所述供电部的外壳内具备:布线保持部,其用于保持被从所述操作杆的端部拉出到该外壳内的电布线;以及环收纳部,其在该布线保持部和所述操作杆的端部之间将该电布线卷绕成环形,在该环收纳部中将所述电布线卷绕成至少交叉1次的环形。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2.25 JP 2015-2542371.一种电动作业机械,其包括:作业部,其内置有作为驱动源的电动马达;供电部,其用于向所述电动马达供给电力;以及操作杆,其是管形,在前部支承有所述作业部,在后部支承有所述供电部,经由该操作杆内在所述作业部和所述供电部之间布置有电布线,该操作杆的端部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作业部或者所述供电部的外壳在长度方向上移位,从而能够调整所述作业部和所述供电部之间的间隔,其特征在于,该电动作业机械成为这样的结构:在所述作业部或者所述供电部的外壳内具备:布线保持部,其用于保持被从所述操作杆的端部拉出到该外壳内的电布线;以及环收纳部,其在该布线保持部和所述操作杆的端部之间将该电布线卷绕成环形,在该环收纳部中将所述电布线卷绕成至少交叉1次的环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环收纳部相对于所述操作杆的相对于所述外壳的移位方向向侧方偏置地配置,在所述电布线相对于所述操作杆的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能村旭浩千菊仁志蜂须贺晃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牧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