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新风装置及空调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350452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7 03: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新风装置及空调系统。该换新风装置包括交叉设置的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和所述回风风道的交叉位置处设置有换热装置,还包括用于向所述新风风道内引入回风的旁通风道以及用于调节所述新风风道吹出的新风量和回风量比例的风量调节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换新风装置能够避免能源的浪费,且通过风量调节装置能够调节新风风道吹出的新风量和回风量的比例,从而确保换热装置的高效运行,满足房间内的新风要求和温度要求,提高用户使用舒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新风装置及空调系统
本技术涉及空气调节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换新风装置及空调系统。
技术介绍
为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可以通过设置换新风装置将室外的新鲜空气引入室内,并将室内的污浊空气引出,但现有换新风装置的新回风量比例不可调,无法精确满足房间的新风要求和温度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回风量比例可调、满足房间内新风要求和温度要求的换新风装置及空调系统。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换新风装置。一种换新风装置,包括交叉设置的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和所述回风风道的交叉位置处设置有换热装置,还包括用于向所述新风风道内引入回风的旁通风道以及用于调节所述新风风道吹出的新风量和回风量比例的风量调节装置。优选地,所述旁通风道一端与所述新风风道连接,另一端与室内或所述回风风道连通。优选地,所述风量调节装置设置于所述旁通风道内和/或所述新风风道的入口处。优选地,所述旁通风道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新风风道的气流下游侧,和/或,所述旁通风道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回风风道的气流上游侧。优选地,所述换热装置倾斜设置。优选地,所述换热装置为叉流板式换热器、逆流板式换热器或转轮式换热器。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空调系统。一种空调系统,包括空调器以及如上所述的换新风装置。优选地,所述空调器的进风口与所述换新风装置的新风风道出口连接。优选地,所述换新风装置与所述空调器呈上下布置。优选地,所述新风风道出口设置于所述换新风装置的下部,所述空调器的进风口设置于所述空调器的上部且与所述新风风道出口位置对应。本技术提供的换新风装置在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的交叉位置处设置有换热装置,使得新风风道内的空气和回风风道内的空气能够进行热量交换,从而对进入室内的空气进行预热或预冷,避免能源的浪费,另外还设置有用于向新风风道引入回风的旁通风道,并且还设置有风量调节装置,通过风量调节装置能够调节新风风道吹出的新风量和回风量的比例,从而确保换热装置的高效运行,满足房间内的新风要求和温度要求,提高用户使用舒适度。本技术提供的空调系统具有如上所述的换新风装置,换新风装置与空调器配合共同调节室内温度及室内环境,有效节约能源,提高用户使用舒适度。附图说明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图1示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现有空调器运行制冷模式时的空气处理流程图;图3示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空调系统运行制冷模式时的空气处理流程图。图中,1、壳体;11、排风口;2、排风风机;3、第一换热装置;4、隔板;5、新风风道;6、回风风道;7、排风风机腔;8、旁通风道;9、第一风量调节装置;10、第二风量调节装置;12、第三风量调节装置;13、外壳;131、进风口;132、送风口;14、进风腔;15、第二换热装置;16、送风风机;17、检修门;18、第四风量调节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描述,但是本技术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技术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技术。为了避免混淆本技术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并没有详细叙述。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换新风装置,其包括交叉设置的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的交叉位置处设置有换热装置,使得新风风道内的空气和回风风道内的空气能够进行热量交换,从而对进入室内的空气进行预热或预冷,避免能源的浪费,新风风道上设置有旁通风道,旁通风道的一端与新风风道连接,另一端连接室内或者与回风风道连通,即旁通风道可向新风风道内引入回风。该换新风装置还包括风量调节装置,通过风量调节装置能够调节新风风道吹出的新风量和回风量的比例,由于新风量和回风量的比例对换热装置的热回收效率有较大影响,因此通过设置风量调节装置能够调节换热装置的热回收效率,从而确保换热装置的高效运行,满足房间内的新风要求和温度要求,提高换热装置内的换热效率,提高用户使用舒适度。例如,当室内外温差较大时,新风温度与回风温度的温差较大,可通过风量调节装置适当的增加回风量,从而提高对新风的换热效率,也即提高了换热装置的热回收效率。本技术提供的换新风装置可单独使用,也可以与空调器配合使用。如图1所示,换新风装置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于壳体1内的排风风机2和第一换热装置3,壳体1内还设置有多个隔板4,通过隔板4将壳体1内腔分隔为新风风道5、回风风道6以及排风风机腔7,排风风机腔7与回风风道6连通,壳体1上设置有排风口11,排风风机2通过排风口11将回风风道6内的风吹出。新风风道5和回风风道6交叉设置,第一换热装置3位于新风风道5和回风风道6的交叉位置,新风风道5内的空气与回风风道6内的空气在第一换热装置3内进行热交换。优选地,第一换热装置3倾斜设置,其两个进口和两个出口分别位于第一换热装置3的对角位置处。其中相对一对进口和出口与新风风道5连接,相对的另一对进口和出口与回风风道6连接。第一换热装置3的具体结构不限,优选为叉流板式换热器、逆流板式换热器或转轮式换热器。在新风风道5和回风风道6之间设置有旁通风道8,旁通风道8内设置有第一风量调节装置9,通过第一风量调节装置9可以调节由回风风道6进入新风风道5内的回风量,从而调节由新风风道6吹出的新风量和回风量的比例,进而对室内环境进行调节。优选地,旁通风道8的第一端连接新风风道5的气流下游侧,第二端连接回风风道6的气流上游侧,能够有效降低风阻,从而降低风机的负荷,另外,回风会经过换热的新风混合,回风不经过第一换热装置3,从而保证第一换热装置3对新风的换热效率。此处所述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以第一换热装置3为界,第一换热装置3以上为上游侧,第一换热装置3以下为下游侧,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新风风道5的下游侧与回风风道6的上游侧之间的隔板4上开有通孔,该通孔形成所述旁通风道8。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旁通风道8不局限于是连通新风风道5和回风风道6,也可以是连通新风风道5与室内空气。另外,风量调节装置也不局限于是设置在旁通风道8内,还可以设置在新风风道5的入口处,或者如图1中所示,在旁通风道8内设置第一风量调节装置9,在新风风道5的入口处设置第二风量调节装置10,均能够起到调节新风风道5出处的新风量和回风量比例的作用。新风风道5的入口位置不限,优选在壳体1顶部开设通孔形成新风风道5的入口。进一步优选地,在回风风道6的入口处还可设置第三风量调节装置12,从而对回风风量进行调节。回风风道6的入口位置不限,优选在壳体1顶部开设通孔形成回风风道6的入口。第一风量调节装置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换新风装置及空调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交叉设置的新风风道(5)和回风风道(6),所述新风风道(5)和所述回风风道(6)的交叉位置处设置有换热装置,还包括用于向所述新风风道(5)内引入回风的旁通风道(8)以及用于调节所述新风风道(5)吹出的新风量和回风量比例的风量调节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交叉设置的新风风道(5)和回风风道(6),所述新风风道(5)和所述回风风道(6)的交叉位置处设置有换热装置,还包括用于向所述新风风道(5)内引入回风的旁通风道(8)以及用于调节所述新风风道(5)吹出的新风量和回风量比例的风量调节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风道(8)一端与所述新风风道(5)连接,另一端与室内或所述回风风道(6)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量调节装置设置于所述旁通风道(8)内和/或所述新风风道(5)的入口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风道(8)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新风风道(5)的气流下游侧,和/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帅明月侯坤鹏莫湛张燕清彭延君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