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车头结构,该摩托车车头结构包括前照灯、手把管和设于所述手把管上的手把前罩、仪表罩,所述前照灯安装于所述手把前罩的安装孔内,所述前照灯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支撑件,所述手把管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支撑件一一配合的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插接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巧妙地利用手把管强度、刚度优的特点,将前照灯的重量分配至手把管,从而减轻手把前罩的负荷,降低对手把前罩的强度要求,大大地降低了手把前罩的损毁率。同时,由于手把管对前照灯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因而手把前罩与仪表罩上端配合部无需设置螺钉位进行补强,提高了仪表罩外观质量,提高了产品的商品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摩托车车头结构
本技术涉及摩托车设计
,尤其是涉及一种摩托车车头结构。
技术介绍
摩托车车头一般由前照灯、手把前罩、仪表罩以及手把管组成。其中,前照灯通过手把前罩安装于手把管上,同时,仪表罩也安装于手把管上,手把前罩和仪表罩之间则相互对接。此种设计中,由于前照灯的全部重量几乎由手把前罩支撑,而手把前罩本身强度较弱,在前照灯重量较大的情况下手把前罩很难满足支撑刚度及强度要求,特别是在行驶中出现颠簸时,前照灯的振动对手把前罩的冲击很大。故一般情况下手把前罩与仪表罩上端配合部会设置两个补强螺钉位进行手把前罩的补强,但设定此螺钉位对仪表罩的外观影响较大,商品性大大降低。与此同时,传统的设计使得前照灯在摩托车运行的过程中减振效果差,致使前照灯易发生振裂、从手把前罩上振脱等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技术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摩托车车头结构,其将前照灯的重量分配至刚度、强度较佳的手把管上,从而减轻手把前罩的负荷,有利于延长手把前罩的使用寿命,同时其还达到了对前照灯限位减振的效果。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摩托车车头结构,包括前照灯、手把管和设于所述手把管上的手把前罩、仪表罩,所述前照灯安装于所述手把前罩的安装孔内,所述手把前罩和所述仪表罩分别设于所述手把管的前后两侧且对接在一起,所述前照灯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支撑件,所述手把管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支撑件一一配合的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插接配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为插接柱,所述第二支撑件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支撑件相配合的插接孔,所述插接孔内设有设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的减振垫。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支撑件分别设于所述前照灯的两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手把前罩和所述仪表罩的底部均通过紧固件固定于所述手把管上,所述手把前罩的顶部设有钩柱,所述钩柱设于所述手把前罩靠近所述仪表罩的一侧的内侧所述仪表罩的顶部设有与所述钩柱一一配合的钩圈,所述钩柱与所述钩圈卡扣配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钩柱面向所述仪表罩的一侧设有导向斜面,所述导向斜面由上往下逐渐远离所述仪表罩。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照灯包括光照调节杆、驱动所述光照调节杆转动的驱动机构、支撑架和设于所述支撑架上的反光碗和灯珠,所述反光碗的一侧与所述支撑架铰接,另一侧设有光照调节座,所述光照调节座与光照调节杆螺纹配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垂直于所述光照调节杆设置的调节旋钮、与所述调节旋钮同轴设置的第一锥齿轮和与所述第一锥齿轮啮合的第二锥齿轮,所述光照调节杆与所述第二锥齿轮同轴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照调节座包括固定于所述反光碗上的支座本体和所述支座本体连接的螺母,所述螺母与所述光照调节杆螺纹配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手把前罩与所述前照灯紧固配合。下面对前述技术方案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本技术前照灯上设有第一支撑件,手把管上设有第二支撑件,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之间插接配合。本技术巧妙地利用手把管强度、刚度优的特点,将前照灯的重量分配至手把管,从而减轻手把前罩的负荷,降低对手把前罩的强度要求,大大地降低了手把前罩的损毁率。同时,由于手把管对前照灯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因而手把前罩与仪表罩上端配合部无需设置螺钉位进行补强,提高了仪表罩外观质量,提高了产品的的商品性。此外,本技术通过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插接配合,可达到对前照灯限位减振的效果,防止前照灯上下左右晃动,延长前照灯的使用寿命。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的减振垫,用以进一步达到减振的效果,加强对前照灯以及手把前罩的防护作用。本技术所述手把前罩与仪表罩之间顶部的对接主要通过钩柱和钩圈之间卡扣配合。由于钩柱设于手把前罩的内侧,使得手把前罩和仪表罩之间装配好之后钩柱与钩圈均隐藏于罩壳之内,从而在满足连接强度的基础上提高机头的外观质量。所述钩柱还设有导向斜面,在仪表罩与手把前罩水平对接的过程中,钩圈在导向斜面的导向下,逐渐向钩柱的底端滑移,从而使得钩柱顺利进入钩圈的孔内,而钩圈在自身的回弹力的作用下将钩柱套牢,从而实现简易、快速装配。本技术所述前照灯还可通过驱动调节光照调节杆转动来带动光照调节座前后移动,从而带动反光碗前后移动,进而实现光照角度的纵向调节。本技术操作方便,避免了传统的将整个前照灯整体摆动来调节光照角度的现象,因而本技术可将前照灯整体固定,仅需要调节其光照调节杆即可,促进前照灯整体结构紧凑化。由于前照灯光照的调节方式采用内调式(即调整光照时光照灯外形不动,内侧的反光碗上下前后摆动),这样前照灯与手把前罩之间装配时不用预留调节间隙,因而手把前罩与前照灯的外周可紧贴配合,有利于提升机头的外观质量,同时前照灯对手把前罩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提升了手把前罩整体刚度和强度,还可消除车头的振动噪声。所述光照调节座由支座本体和螺母组成,螺母与光照调节杆螺纹配合。在光照调节杆转动的过程中可实现螺母轴向的移动。螺母在轴向移动的过程中将给支座本体施加推力或拉力,从而带动反光碗前后摆动。本技术通过设计光照调节座由两个组件连接组合形成,避免光照调节座整体刚性较大,不利于反光碗的前后摆动。本技术此种设计则有效地补偿了反光碗摆动的高度差。本技术所述驱动机构设有调节旋钮,方便人手调节光照角度。又由于调节旋钮垂直于光照调节杆,其从车头结构的侧向伸出,通过两个锥齿轮的配合可达到垂直传动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前照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手把前罩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前照灯和手把前罩之间的装配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手把管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前照灯、手把前罩以及手把管之间的装配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仪表罩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车头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2的A处放大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前照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前照灯,110、支撑架,120、反光碗,130、光照调节座,131、支座本体,132、螺母,140、光照调节杆,150、驱动机构,151、调节旋钮,152、第一锥齿轮,153、第二锥齿轮,160、第一支撑件,170、连接孔,200、手把前罩,210、安装孔,220、钩柱,221、导向斜面,230、连接柱,240、插件,300、手把管,310、第二支撑件,311、插接孔,312、减振垫,400、仪表罩,410、钩圈。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所述的摩托车车头结构,包括前照灯100(图1所示)、手把管300(图4所示)和设于所述手把管300上的手把前罩200(图2所示)、仪表罩400(图6所示)。所述前照灯100安装于所述手把前罩200的安装孔210内,手把前罩200内还设有与前照灯100连接的连接柱230。所述手把前罩200和所述仪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照灯、手把管和设于所述手把管上的手把前罩、仪表罩,所述前照灯安装于所述手把前罩的安装孔内,所述手把前罩和所述仪表罩分别设于所述手把管的前后两侧且对接在一起,所述前照灯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支撑件,所述手把管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支撑件一一配合的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插接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0.13 CN 20161089411101.一种摩托车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照灯、手把管和设于所述手把管上的手把前罩、仪表罩,所述前照灯安装于所述手把前罩的安装孔内,所述手把前罩和所述仪表罩分别设于所述手把管的前后两侧且对接在一起,所述前照灯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支撑件,所述手把管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支撑件一一配合的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插接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为插接柱,所述第二支撑件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支撑件相配合的插接孔,所述插接孔内设有设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的减振垫。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支撑件分别设于所述前照灯的两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把前罩和所述仪表罩的底部均通过紧固件固定于所述手把管上,所述手把前罩的顶部设有钩柱,所述钩柱设于所述手把前罩靠近所述仪表罩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涛,刘国余,孙轶鹏,
申请(专利权)人: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