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离子产生部件,该离子产生部件具有:一对接地电极(21),它们彼此相对地配置;中心电极(31),其配置在一对接地电极(21)的中间,通过放电产生离子;以及保持部(40),其将一对接地电极(21)和中心电极(31)保持为一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离子产生部件以及具有离子产生部件的离子产生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离子产生部件以及具有该离子产生部件的离子产生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离子产生部件,具有专利文献1所述的离子产生部件。该现有的离子产生部件具有绝缘基板、设置于绝缘基板的接地电极和线状电极,在设置于接地电极的一对脚部之间配置有线状电极。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6382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所述现有的离子产生部件中,在组装时,分别独立地对各个接地电极和线状电极进行定位,因此,尤其在线状电极的定位精度上会产生较大的偏差。另外,为了在确保接地电极和线状电极的定位精度的同时组装离子产生部件,除了时间和工作量以外,还需要作业者熟练,因此生产性较低。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鉴于上述的问题,提供一种接地电极和中心电极的定位精度高且生产性高的离子产生部件。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离子产生部件的特征在于,该离子产生部件具有:一对接地电极,它们彼此相对地配置;中心电极,其配置在所述一对接地电极的中间,通过放电产生离子;以及保持部,其将所述一对接地电极和所述中心电极保持为一体。本专利技术的离子产生装置的特征在于,该离子产生装置具有所述离子产生部件。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离子产生部件,一对接地电极和中心电极以中心电极位于一对接地电极的中间的位置关系,通过保持部实现一体化。因此,能够以较高的精度对接地电极和中心电极进行定位。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能够提高生产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离子产生装置,能够提供具有一对接地电极和中心电极的定位精度高且生产性高的离子产生部件的离子产生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部件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的离子产生部件的接地电极形成部和中心电极形成部通过保持部实现一体化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用于说明图1的离子产生部件的制造方法的截面示意图。图4是表示图1的离子产生部件的接地电极形成部和中心电极形成部的连接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图1的离子产生部件的接地电极形成部和中心电极形成部的连接部的另一变形例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部件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图6的离子产生部件的接地电极形成部和中心电极形成部通过保持部实现一体化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结构]如图1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部件10具有接地电极形成部20、中心电极形成部30以及保持接地电极形成部20和中心电极形成部30的保持部40。接地电极形成部20和中心电极形成部30是通过电铸法形成的,被配置成彼此不接触。如图1所示,接地电极形成部20具有平面门形状,其两端设置有一对接地电极21。一对接地电极21被配置成隔着规定间隔彼此相对。另外,在接地电极形成部20的大致中央部设置有用于与未图示的电压产生装置连接的环状的连接部22。接地电极形成部20与电压产生装置之间的电连接例如是通过将与电压产生装置连接的引线(未图示)的端部嵌入连接部22的中央开口来进行的。如图1所示,中心电极形成部30由针状的中心电极31、用于与未图示的电压产生装置连接的环状的连接部32、连接中心电极31和连接部32的板状部33构成,被配置成中心电极31位于一对接地电极21的中间。中心电极形成部30与电压产生装置之间的电连接例如是通过将与电压产生装置连接的引线(未图示)的端部嵌入连接部32的中央开口来进行的。保持部40由绝缘性的材料构成,如图1所示,保持部40以接地电极21的一部分、中心电极31以及连接部32露出的方式,覆盖接地电极形成部20和中心电极形成部30的单面。[作用]在所述离子产生部件10中,在接通电压产生装置时,在接地电极21与中心电极31之间产生一定的电压差。通过该电压差,在中心电极31的前端部产生不均匀的电场,其结果是发生电晕放电。在发生电晕放电时,存在于中心电极31的前端部周边的空气被分解,生成离子。[制造方法]接着,使用图2、图3对第1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部件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如图3的(A)所示,在由导电性平板60和设置于该导电性平板60上的绝缘性部件70构成的母模100上,形成贯通绝缘性部件70而到达导电性平板60的腔体81、82。腔体81用于形成接地电极形成部20,腔体82用于形成中心电极形成部30。腔体81、82被配置成彼此不接触,并且,腔体82的与中心电极31对应的部分位于腔体81的与接地电极21对应的部分的中间。接着,将母模100浸渍在电解槽内的电解液中。然后,将电极(相对电极)配置成与导电性平板60的设置绝缘性部件70的面相对,在导电性平板60与相对电极之间施加电压。由此,电解液中的金属电沉积在从腔体81、82露出的导电性平板60上。在导电性平板60与相对电极之间进一步持续施加电压时,金属朝向电压施加方向Z逐渐层叠在导电性平板60上。然后,如图3的(B)所示,在金属层到达规定位置的时刻即形成了期望的接地电极形成部20和中心电极形成部30的时刻,中止电压施加。接着,去除配置在已形成的接地电极形成部20和中心电极形成部30的周围的绝缘性部件70。然后,如图2所示,在接地电极形成部20和中心电极形成部30的上表面(不与导电性平板相接的面),用与绝缘性部件70相同的材料形成绝缘膜41。最后,以接地电极21的相对部分、中心电极31以及连接部32露出的方式去除绝缘膜41的不必要的部分,形成保持部40,完成离子产生部件10的制造。另外,如果可能,也可以预先将绝缘膜41形成为规定的形状。在所述离子产生部件10中,接地电极形成部20和中心电极形成部30以彼此不接触且中心电极31位于一对接地电极21的中间的位置关系,通过保持部40实现一体化。因此,能够以较高的精度对一对接地电极和中心电极进行定位。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能够提高生产性。另外,通过采用电铸法,能够以较高的精度可靠地对一对接地电极21和中心电极31进行定位。[变形例]在第1实施方式中,是采用环状的连接部22作为接地电极形成部20的连接部,采用环状的连接部32作为中心电极形成部30的连接部,但不限于此。例如,作为接地电极形成部20和中心电极形成部30的连接部,也可以采用图4所示的连接部122。该连接部122具有前端尖锐的分叉形状,其内部设置有U字的缝123。另外,在连接部122的两个侧面的每个侧面上分别设置有一对防脱落部124和切口125。一对防脱落部124被配置成在连接部122的延伸方向上隔开间隔。另外,切口125被配置在一对防脱落部124之间。另外,作为接地电极形成部20和中心电极形成部30的连接部,也可以使用图5所示的连接部222。该连接部222具有前端是圆弧状的分叉形状。另外,在连接部222的两个侧面的每个侧面上分别设置有一对防脱落部224和切口225。一对防脱落部224被配置成在连接部222的延伸方向上隔开间隔。另外,切口225被配置在一对防脱落部224之间。在图4、图5所示的连接部122、222中,例如通过在分叉之间的间隙内嵌入引线(未图示)的一个端部,能够容易地将引线连接到接地电极形成部20和中心电极形成部30。另外,由于设置有切口125、225,因此能够安装插接端子(凹端子)等压接端子,能够容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离子产生部件,其特征在于,该离子产生部件具有:一对接地电极,它们彼此相对地配置;中心电极,其配置在所述一对接地电极的中间,产生离子;以及保持部,其将所述一对接地电极和所述中心电极保持为一体。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8.29 JP 2014-1765641.一种离子产生部件,其特征在于,该离子产生部件具有:一对接地电极,它们彼此相对地配置;中心电极,其配置在所述一对接地电极的中间,产生离子;以及保持部,其将所述一对接地电极和所述中心电极保持为一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产生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接地电极和所述中心电极经由连结部形成为一体,在去除所述连结部后,通过所述保持部实现一体化。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产生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接地电极和所述中心电极经由连结部形成为一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寺西宏真,酒井贵浩,尾崎英朗,
申请(专利权)人:欧姆龙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