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线保持部件及使用了布线保持部件的电梯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339749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6 23:22
一种布线保持部件,保持布线并限制布线向井道侧鼓起的量,该布线经由开口部从井道侧被引入到设置于层站的层站控制盘,该开口部贯穿将电梯的层站和井道分隔开的建筑墙壁,布线保持部件具有:线槽,其两端部配置在层站控制盘内,中央部在开口部通过并向井道侧突出,将布线从井道侧压向层站控制盘侧;以及一对固定轴,其配置在层站控制盘的内部,保持线槽的两端部,该布线保持部件具有能够变更线槽向井道侧的突出量的调整构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布线保持部件及使用了布线保持部件的电梯控制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保持在电梯的电气输送中使用的布线线缆的布线保持部件以及使用了布线保持部件的电梯控制装置,尤其适用于在层站设置的控制盘和操作盘。
技术介绍
有对电梯控制盘改善连接作业性的现有技术,该电梯控制盘有效活用井道内有限的空闲空间而设置,与和其它设备之间进行电气输送用的布线线缆(以下简称为布线)连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也存在控制盘或者操作盘不设置在井道内,而设置在层站侧的情况。这样的层站设置的控制盘(以下称为层站控制盘)需要将来自轿厢的布线从井道侧引入层站侧。这样的层站控制盘一般而言往往设置在门的门套前面,层站门/地坎位于与井道的布线引入口的前面。此时,当布线在布线引入口附近向井道侧鼓起时,有可能与层站门接触。因此,为了防止布线向井道侧鼓起,需要设置收纳布线的线槽。一般的线槽形成为钣金加工品,使用固定部件设置在井道壁上。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290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现有技术存在如下所述的问题。如上所述,以往的线槽使用固定部件从井道侧进行固定。因此,根据建筑物构造的不同,井道内存在不能安装固定部件的场所,因而在设置线槽时受到建筑物构造的制约。并且,在对钣金加工的线槽进行借助于固定部件进行的固定的方式中,存在难以灵活应对各种布线量、井道布局/建筑墙壁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正是为了解决如前面所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将控制盘设置于层站的结构中,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布线量、井道布局/建筑墙壁的布线保持部件及使用了布线保持部件的电梯控制装置。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布线保持部件保持布线并限制布线向井道侧鼓起的量,布线经由开口部从井道侧被引入到设置于层站的层站控制盘,开口部贯穿将电梯的层站和井道分隔开的建筑墙壁,布线保持部件具有:线槽,其两端部配置在层站控制盘内,中央部在开口部中通过并向井道侧突出,将布线从井道侧压向层站控制盘侧;以及一对固定轴,其配置在层站控制盘的内部,保持线槽的两端部,布线保持部件具有能够变更线槽向井道侧的突出量的调整构造。并且,使用本专利技术的布线保持部件的电梯控制装置具有:本专利技术的布线保持部件;以及层站控制盘,其使用布线保持部件保持经由开口部从井道侧被引入的布线,并将布线引入内部,该开口部贯穿将电梯的层站和井道分隔开的建筑墙壁。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具有能够在层站控制盘内固定用于收纳从井道侧引入的布线的线槽,并且能够按照布线量变更线槽向井道内的突出量的构造,由此能够实现在将控制盘设置于层站的结构中灵活应对各种布线量、井道布局/建筑墙壁的布线保持部件以及使用了布线保持部件的电梯控制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控制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控制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图3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控制装置的、与前面的图2不同的结构的俯视图。图4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控制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图5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控制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图6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控制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使用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布线保持部件及使用了布线保持部件的电梯控制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图1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控制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并且,图2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控制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层站控制盘1设置在层站10侧,从井道20侧穿过建筑墙壁2将布线3取入到层站控制盘1内。穿过建筑墙壁2的布线3由线槽4进行保持。在此,本实施方式1的线槽4具有其两端部由设于层站控制盘1内的固定轴5保持(固定)的结构。另外,本实施方式1的线槽4由挠性板构成。并且,两端部由固定轴5进行保持的线槽4的中央部分形成为如下的构造:从将电梯的层站10和井道20分隔开的建筑墙壁2的布线引入口(开口部)6突出到井道侧,从井道20侧将从井道20侧引入到层站控制盘1侧的布线3压住。利用这样的构造,防止布线3向井道20侧鼓起。另外,在图1中示例了以从层站控制盘1的下部上升到内部的方式引入布线3的情况。但是,被引入的位置/方向不限于该图1示例的结构,能够适当进行设计变更。并且,在图2中示例了如下的情况:保持线槽4的两端的固定轴5设于与作为层站控制盘1的两个侧面的一对侧板1a接近的位置处。但是,层站控制盘1内的固定轴5的配置不限于该图2示例的结构,能够根据层站控制盘1内的安装状态和/或布线3的引入量适当进行设计变更。图3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控制装置的、与前面的图2不同的结构的俯视图。如图3所示,能够根据布线3的量和/或被引入层站控制盘1内的位置,将由挠性板形成的线槽4的形状变更为期望的形状。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1采用在层站控制盘内具有保持线槽的两端的固定轴的结构。其结果是,在为了防止布线向井道侧鼓起而使用线槽时,可以无需进行线槽在井道侧的安装施工。因此,能够消除建筑物的构造(墙壁)对设置线槽的制约。例如,即使是不能安装固定部件的墙壁,也能够容易设置本实施方式1的线槽。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采用由挠性板形成的线槽对从井道侧被引入层站侧的布线进行保持。其结果是,在将控制盘设置于层站的结构中,能够按照井道的布局、建筑墙壁、或者被引入层站控制盘的布线的量和/或位置,灵活地设计变更作为布线保持部件的线槽的形状,能够抑制布线向井道侧的鼓起。实施方式2图4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控制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与前面实施方式1的图2所示的结构相比,本实施方式2的图4所示的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固定轴5具有能够滑动且能够旋转的结构。因此,下面以这些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图5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控制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图4、图5所示的本实施方式2的固定轴5在两端具有旋转轴8。并且,在层站控制盘1的一对侧板1a分别安装有轴保持板7。另外,在层站控制盘1的底板1b和一对侧板1a上,分别在层站控制盘1的宽度方向上设有缝隙(参照图4)。并且,固定轴5的一端的旋转轴8被插入设于底板1b的缝隙中,固定轴5的另一端的旋转轴8被插入设于轴保持板7的缝隙中。通过具有这样的构造,本实施方式2的固定轴5形成为能够沿缝隙方向移动且能够旋转的结构。并且,虽然详细情况没有图示,但在旋转轴8设有螺纹孔,使用螺钉将缝隙和旋转轴8连接固定,由此能够将固定轴5固定。因此,在本实施方式2中,通过使固定轴5旋转来卷绕线槽4,能够简易地变更线槽的形状。另外,通过使固定轴5的位置在层站控制盘1的宽度方向上滑动而移动到期望的位置,能够按照布线的引入方向和/或布线量灵活变更线槽的位置和形状。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2,固定轴具有能够滑动且能够旋转的结构。其结果是,能够在不压迫层站控制盘的内部安装的情况下,将由挠性板形成的线槽的长度及末端部的固定位置变更为期望的值。因此,在将控制盘设置于层站的结构中,能够按照井道的布局、建筑墙壁、或者被引入层站控制盘的布线的量和/或位置,比前面的实施方式1更灵活地设计变更作为布线保持部件的线槽的形状,抑制布线向井道侧的鼓起。实施方式3图6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控制装置的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布线保持部件及使用了布线保持部件的电梯控制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布线保持部件,其保持布线并限制所述布线向井道侧鼓起的量,所述布线经由开口部从所述井道侧被引入到设置于层站的层站控制盘,所述开口部贯穿将电梯的所述层站和所述井道分隔开的建筑墙壁,所述布线保持部件具有:线槽,其两端部配置在所述层站控制盘内,中央部在所述开口部中通过并向所述井道侧突出,将所述布线从所述井道侧压向所述层站控制盘侧;以及一对固定轴,其配置在所述层站控制盘的内部,保持所述线槽的所述两端部,所述布线保持部件具有能够变更所述线槽向所述井道侧的突出量的调整构造。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布线保持部件,其保持布线并限制所述布线向井道侧鼓起的量,所述布线经由开口部从所述井道侧被引入到设置于层站的层站控制盘,所述开口部贯穿将电梯的所述层站和所述井道分隔开的建筑墙壁,所述布线保持部件具有:线槽,其两端部配置在所述层站控制盘内,中央部在所述开口部中通过并向所述井道侧突出,将所述布线从所述井道侧压向所述层站控制盘侧;以及一对固定轴,其配置在所述层站控制盘的内部,保持所述线槽的所述两端部,所述布线保持部件具有能够变更所述线槽向所述井道侧的突出量的调整构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线保持部件,其中,所述线槽由挠性板部件构成,能够按照所述布线的量和/或位置来变更所述线槽的形状,由此实现所述调整构造。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布线保持部件,其中,所述固定轴具有:滑动机构,其能够变更在所述层站控制盘内的配置;以及旋转机构,其卷绕所述挠性板部件的端部,并且在规定位置处保持卷绕状态,由此能够调整所述挠性板部件的长度。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布线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中雄介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