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热交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325306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6 09: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全热交换装置,包括壳体、换热芯体和风机;壳体内形成有多层腔体,第一、二层腔体中形成有多路新风风道;第一、三和四层腔体中形成有多路排风风道,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之间相互独立;每一路新风风道具有独立的新风出口,每一路排风风道具有独立的排风进口;换热芯体呈U型并环绕新风风机设置,换热芯体的开口朝向室外侧;新风进口引入的新风经由新风风机从换热芯体的一侧侧壁进入,热交换后从任意一个或多个所述新风出口排出;室内排风从任意一个或多个所述排风进口引入,进入换热芯体顶面,热交换后经由排风风机从排风出口中排出。壳体内还形成有多条独立强排风风道,具有效率分布均匀、热交换效率高且功能多样的优点。

Full heat exchanger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heat exchange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shell, heat exchanger cores and fan; the shell formed with multi-layer multi cavity, a fresh air duct to form a first and a two layer multi chamber; the exhaust duct form first, three and four layers in the cavity, between the fresh air duct and the exhaust duct are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every road has a fresh air duct; air outlet independently, each path of the exhaust duct with exhaust inlet independent; heat exchanger cores were type U and surrounding air blower set toward the chamber outside opening heat exchanger cores; fresh air in the new air through the air blower from one side wall of the heat exchanger the core in the heat exchange from any one or more of the fresh air outlet; indoor air discharge from any one or more of the exhaust inlet introduced into the heat exchanger core body top surface, the heat exchange through the exhaust fan from the exhaust air outlet Middle exhaust. A plurality of independent strong exhaust air ducts are formed in the shell, and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uniform efficiency distribution, high heat exchange efficiency and various function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热交换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全热交换装置。
技术介绍
要保持密闭空间里的舒适通风,保证人们身体健康,必须实时或间歇引入新风,同时适当控制房间温度,才能维持室内环境舒适,满足正常工作、生活的需求。但是,传统的新风引入系统同时增加了空调负荷,排风系统排出大量废热,造成大量能源浪费。为解决上述问题,人们开发了可以在新风和排风之间同时产生显热和潜热交换的装置,也就是全热交换装置。全热交换装置的温度交换效率及新风量需要满足对应的要求。现有技术中通常根据目标环境的面积和新风量需求选用大型、中型或小型的装置以及具体的台数,并通过直径100mm至350mm的连接风管送风到指定区域。同时,现有技术中的全热交换装置可以与空调系统配合,根据环境或目标区域需求,与空调室内机同时开/关或独立运行起到降低空调负荷,减少空调能耗的效果。但是,受限于全热交换器风道结构,在对应风量下,多台全热交换装置配合连接风管送风结构很难保证其克服自身阻力后,温度交换效率、焓交换效率、湿量交换效率、内部漏风率以及有效换气率等多个参数在多个目标房间或区域内同时依旧可以满足实际需求或达到理想的目标值。而且,多台全热交换装置与空调系统的配合,也增加了控制系统的控制客体数量,加大了实现最优控制的难度。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的全热交换装置存在热交换效率和新风量损耗大且效率分布不均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全热交换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全热交换装置热交换效率和新风量损耗大且效率分布不均的缺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全热交换装置,包括壳体、换热芯体和风机;其中所述风机具有重叠设置的新风风机和排风风机;所述壳体具有位于室外侧的新风进口和排风出口,室外新风从所述新风进口引入,室内排风从所述排风出口排出;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多层腔体,第一层腔体和第二层腔体中形成有多路新风风道;第一层腔体、第三层腔体和第四层腔体中形成有多路排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之间相互独立;其中,每一路新风风道具有一个独立的新风出口,每一路排风风道具有一独立的排风进口;所述换热芯体呈U型并环绕位于第二层腔体的所述新风风机设置,所述U型换热芯体的开口朝向室外侧;工作在热交换模式时,所述新风进口引入的新风经由新风风机从U型换热芯体的一侧侧壁进入,热交换后从任意一个或多个所述新风出口排出;室内排风从任意一个或多个所述排风进口引入,进入所述U型换热芯体顶面,进行热交换后经由排风风机从排风出口中排出;在第一层腔体、第二层腔体、第三层腔体和第四层腔体中还形成有多路强排风风道;所述强排风风道与所述新风风道或排风风道之间独立;工作在强排风模式时,室内排风从任意一个或多个所述排风进口引入,从所述U型换热芯体外侧进入第三层腔体并通过所述排风风机从所述排风出口排出。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层腔体中设置有第一导风隔板;所述第一导风隔板中部具有竖直向上的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沿U型换热芯体顶面内边沿延伸;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一翻边内侧,所述第一翻边将所述第一层腔体区隔为排风进风腔和新风进风腔。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层腔体中设置有第二导风隔板;所述第二导风隔板具有竖直向下的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沿U型换热芯体底面外边沿延伸;所述排风风机的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二导风隔板中心处。优选的,所述排风进口包括三个;所述排风进口开设在所述排风进风腔的壳体侧壁上。进一步的,所述U型换热芯体设置在所述第二层腔体中;所述U型换热芯体侧壁与壳体围成三个独立的新风排风腔。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层腔体中设置有第一旁通阀,所述第二层腔体中设置有第二旁通阀;所述第一旁通阀设置在所述新风排风腔的上侧,所述第二旁通阀设置在所述新风排风腔的下侧;所述第一旁通阀和第二旁通阀联动;当所述第一旁通阀和第二旁通阀均处于打开状态时,连通所述新风排风腔。优选的,所述新风出口包括三个;所述新风出口开设在对应所述新风排风腔的壳体侧壁上。优选的,任意一面所述壳体室内侧侧壁上开设一个所述新风出口和一个所述排风进口。进一步的,所述U型换热芯体的迎风侧设置有空气过滤器。优选的,所述新风风机进风口处设置有高效滤网。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全热交换装置,可以通过一台设备同时在多个独立房间或区域实现节能换热的功能,保证各个独立区域内的最优热交换效率和有效换气效率,实现了多个区域之间的效率均分;同时降低了控制系统负荷;无需在建筑墙柱上开钻用于大管径的通孔,避免了在室内进行二次分路;还具有强排风模式,可以快速的将多个区域的室内污染气体排出室外,具有热交换效率高、实用性好且安装方便的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全热交换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爆炸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全热交换装置一个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纵向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全热交换装置第一种工作状态中一个新风风道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全热交换装置第一种工作状态中两个新风风道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全热交换装置第一种工作状态中一个排风风道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全热交换装置第一种工作状态中两个排风风道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全热交换装置第二种工作状态中一个强排风风道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全热交换装置第二种工作状态中两个强排风风道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全热交换装置第三种工作状态中一个内循环风风道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全热交换装置第三种工作状态中两个内循环风风道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全热交换装置一种实施例的风机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2的主视剖视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全热交换装置一种实施例的风机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4的主视剖视图图16为本专利技术全热交换装置一种实施例的风机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首先,对该具体实施方式中涉及到的技术术语作一简要说明:下述在提到每个结构件的前、后或左、右时,是以结构件正常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来定义的;对于多个结构件的排列位置进行前、后或左、右的描述时,也是以多个结构件构成的装置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所做的定义。下述的新风是指来自全热交换装置所处室外环境空间的气流,是相对于室内空气气流而言欲引入室内的空气气流,具体来说,排风是指来自室内,需要借助全热交换装置排出至室外的空气气流。请参见图1至图7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全热交换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其中,图1是该实施例的结构爆炸图,图2和图3是该实施例体现全热交换装置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图4和图5是该实施例中新风风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中描述了其中全热交换装置工作在第一种状态时,一个新风风道的结构示意图,图5描述了其中全热交换装置工作在第一种状态时,两个新风风道的结构示意图。图6和图7是该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全热交换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热交换装置,包括壳体、换热芯体和风机;其中所述风机具有重叠设置的新风风机和排风风机;所述壳体具有位于室外侧的新风进口和排风出口,室外新风从所述新风进口引入,室内排风从所述排风出口排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多层腔体,第一层腔体和第二层腔体中形成有多路新风风道;第一层腔体、第三层腔体和第四层腔体中形成有多路排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之间相互独立;其中,每一路新风风道具有一个独立的新风出口,每一路排风风道具有一个独立的排风进口;所述换热芯体呈U型并环绕位于第二层腔体的所述新风风机设置,所述U型换热芯体的开口朝向室外侧;工作在热交换模式时,所述新风进口引入的新风经由新风风机从U型换热芯体的一侧侧壁进入,热交换后从任意一个或多个所述新风出口排出;室内排风从任意一个或多个所述排风进口引入,进入所述U型换热芯体顶面,进行热交换后经由排风风机从排风出口中排出;在第一层腔体、第二层腔体、第三层腔体和第四层腔体中还形成有多路强排风风道;所述强排风风道与所述新风风道或排风风道之间相互独立;工作在强排风模式时,室内排风从任意一个或多个所述排风进口引入,从所述U型换热芯体外侧进入第三层腔体并通过所述排风风机从排风出口排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热交换装置,包括壳体、换热芯体和风机;其中所述风机具有重叠设置的新风风机和排风风机;所述壳体具有位于室外侧的新风进口和排风出口,室外新风从所述新风进口引入,室内排风从所述排风出口排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多层腔体,第一层腔体和第二层腔体中形成有多路新风风道;第一层腔体、第三层腔体和第四层腔体中形成有多路排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之间相互独立;其中,每一路新风风道具有一个独立的新风出口,每一路排风风道具有一个独立的排风进口;所述换热芯体呈U型并环绕位于第二层腔体的所述新风风机设置,所述U型换热芯体的开口朝向室外侧;工作在热交换模式时,所述新风进口引入的新风经由新风风机从U型换热芯体的一侧侧壁进入,热交换后从任意一个或多个所述新风出口排出;室内排风从任意一个或多个所述排风进口引入,进入所述U型换热芯体顶面,进行热交换后经由排风风机从排风出口中排出;在第一层腔体、第二层腔体、第三层腔体和第四层腔体中还形成有多路强排风风道;所述强排风风道与所述新风风道或排风风道之间相互独立;工作在强排风模式时,室内排风从任意一个或多个所述排风进口引入,从所述U型换热芯体外侧进入第三层腔体并通过所述排风风机从排风出口排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腔体中设置有第一导风隔板;所述第一导风隔板中部具有竖直向上的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沿U型换热芯体顶面内边沿延伸;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一翻边内侧,所述第一翻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元朱训智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