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屋面系统及其施工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298627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1 23: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屋面系统及其施工方法,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建筑屋面系统,包括屋顶,屋顶上设有龙骨钢板,龙骨钢板上设有若干列间隔排布的容置槽,龙骨钢板上设有与容置槽形成交错卡合的防水板,防水板上设有填充槽,防水板上铺设有多块相互拼接的外置面板;其中外置面板的两侧均向下弯曲形成连接弯板,外置面板一侧的连接弯板上设有截面呈圆形的卡接头,另一侧的连接弯板上设有与卡接头形成互补结构的卡接环;相邻卡接头与卡接环的配合位置与填充槽的位置相对应;防水板两侧的填充槽上分别连接有第一导出管和第二导出管,防水板中相邻两个填充槽之间设有弯管,第一导出管经过若干填充槽和弯管后连通至第二导出管。

Building roofing system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thereof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building roof system and its construction method, the technical proposal is that a building roof system, including the roof, the roof is arranged on the keel plate, groove keel plate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equally spaced columns, keel steel plate is provided with a waterproof plate form a staggered clamping and holding groove, waterproof board a filling groove, waterproof board laying on a plurality of mutually spliced external panel; the external panel are bent downwards on both sides form a connection plate bending, bending plate external connection on one side of the panel is arranged on the cross section is a card joint circular, the other side of the connecting plate is provided with a card connector structure complementary card ring; adjacent cards corresponding to the position of joint position and card with the connecting ring and the filling groove; filling groove on both sides of the waterproof plate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outlet pipe and second outlet pipe, waterproof board A bent pipe is arranged between two adjacent filling grooves, and the first outlet pipe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second outlet pipe through a plurality of filling grooves and bent pip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屋面设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建筑屋面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建筑屋面系统有很多种结构方式,其重点功能在于进行防水和保温。目前,市场上的公告号为CN102116077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建筑屋面系统,包括多块相拼接的面板,其中,面板下表面设置有第一支架,相邻的面板之间采用扣板连接,扣板与面板的接触处设置有室外密封胶条,构成第一防水层;还包括用于断热、防水及保温的第二防水层,以及用于连接建筑主体的第二支架,第二防水层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上述方案中,通过两层防水层加强防水效果,当第一层防水层的水侵入时,第二防水层虽然能实现进一步的防水效果,但雨水会在第二防水层上滞留,从而雨水对密封胶条以及相关联的螺钉产生腐蚀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屋面系统,其优点是将第二级防水结构中的多余雨水去除。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建筑屋面系统,包括屋顶,屋顶上设有龙骨钢板,龙骨钢板上设有若干列间隔排布的容置槽,龙骨钢板上设有与容置槽形成交错卡合的防水板,防水板上设有填充槽,防水板上铺设有多块相互拼接的外置面板;其中外置面板的两侧均向下弯曲形成连接弯板,外置面板一侧的连接弯板上设有截面呈圆形的卡接头,另一侧的连接弯板上设有与卡接头形成互补结构的卡接环;相邻卡接头与卡接环的配合位置与填充槽的位置相对应;防水板两侧的填充槽上分别连接有第一导出管和第二导出管,防水板中相邻两个填充槽之间设有弯管,第一导出管经过若干填充槽和弯管后连通至第二导出管,其中第一导出管、弯管、填充槽和第二导出管内穿设有环形吸水带。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外置面板实现雨水的一重阻挡,由此实现一重防水效果,若雨水从外置面板向内渗入后,雨水留置在防水板的填充槽上,该填充槽内穿入环形吸水带,环形吸水带可将填充槽内滞留的雨水吸附,此时环形吸水带由于保持环形的结构,因此环形吸水带可通过拉动的方式进行旋转移动,旋转的环形吸水带将吸附的雨水带动,在第一导出管和第二导出管的出口端所露出的环形吸水带可通过挤压的形式将雨水挤出,此时挤掉雨水的环形吸水带恢复吸水能力重新进入填充槽内;因此通过环形吸水带的覆盖效果,所有的填充槽内滞留的雨水都通过环形吸水带进行移动,并在第一导出管和第二导出管外将雨水挤出;而弯管使得环形吸水带的移动更加流畅;外置面板通过卡接头和卡接环实现拼接,该拼接结构便于外置面板的拆装,组装方便。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导出管的出口端和第二导出管的出口端下方设置有循环板,环形吸水带包括海绵内芯以及包裹于海绵内芯外的透水布料,循环板上设有用于联动环形吸水带移动的联动机构。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环形吸水带实际上通过透水布料保持较强的韧性,通过海绵内芯保持较强的吸水性能;联动机构带动环形吸水带进行移动,由此实现了自动移动而无需手动操作,使用方便省力。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联动机构包括转动盘、联动转动盘转动的驱动电机;转动盘上设有驱动气缸,驱动气缸的活塞杆上连接有压板,转动盘上设有供压板压合的垫板。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转动盘具有类似于摆钟的动作,实现整个驱动气缸以及垫板的转动;因此根据前述原理,当驱动气缸的活塞杆伸出时可通过压板以及垫板将环形吸水带压紧,将雨水挤出,进一步的保持该夹紧状态,转动盘继续转动从而拉动环形吸水带移动,拉动一定角度后,转动盘上的压板和垫板松开环形吸水带,此时转动盘再往回复位,重复该过程,实现环形吸水带的移动和挤水效果。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垫板内侧设有落水槽,落水槽为贯穿结构,压板上设有与落水槽插接配合的球形凸起。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压板向垫板按压时,球形凸起插入落水槽中,由此相对于环形吸水带形成的挤压力主要集中在落水槽中,被挤出的雨水从落水槽中流下,实现较好的雨水挤出效果。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压板的下端连接有与落水槽相通的导水软管,导水软管的出口端放置于集水槽内。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导水软管连接至落水槽上,因此所挤出的雨水从落水槽中流出后进入导水软管,进一步再将导水软管的出水端放置于集水槽内,此时能够实现雨水的集中回收利用。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水板的厚度为25cm至35cm,相邻的两个填充槽之间设有引导轮以及供引导轮安装的引导架。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该防水板的厚度为25cm至35cm,由此实现的防水效果较强,结构较为牢固,另外引导架和引导轮供环形吸水带移动时接触,减少了移动阻力,操作更加流畅。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导出管的入口处设有向内凸出、挤压环形吸水带的收缩环;收缩环包括母扣、子扣、设置于母扣与子扣内环的橡胶环,母扣与子扣通过磁性吸合。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组装时通过母扣、子扣以及橡胶环的配合形成开口较小的弹性环状结构,该收缩环实现环形吸水带的收缩,由此环形吸水带进入第二导出管前再次挤出多余的雨水,提高雨水的挤出量。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卡接头的截面为圆形结构,卡接环的内环嵌设有开环胶封条,开环胶封条与卡接头的外壁弹性抵触。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卡接头与卡接环配合时通过开环胶封条实现弹性密封的效果,增加了防水性能,由此在第一重位置提高了防水效果。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置面板的外壁上铺设有防水油毡。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防水油毡进一步提高了外置面板的防水效果,且防水油毡便于更换。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屋面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tep1:在屋顶上铺装龙骨钢板,在龙骨钢板上铺装防水板,且使防水板与容置槽形成配合;Step2:将透水布料包裹海绵内芯,形成两端还未连接的环形吸水带;Step3:在填充槽之间设置弯管,处于防水板两侧的填充槽分别连接第一导出管和第二导出管,将step2中的环形吸水带依次绕在第一导出管、弯管、填充槽和第二导出管内,根据弯管和填充槽的位置形成反复绕装;Step4:将绕装完成的环形吸水带的两端分别穿出第一导出管和第二导出管,并将环形吸水带的两端打结位置悬置在压板与垫板之间,环形吸水带与压板和垫板均保持分离;Step5:在防水板外依次拼接多块外置面板。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采用上述操作步骤实现了屋顶结构的施工搭装,实现方便,可操作性强,结构搭配合理。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渗入外置面板的雨水通过环形吸水带被带出,从而滞留的雨水得到了清除;2、采用自动挤压同时联动环形吸水带的形式,两个动作同时进行,效率高。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一的屋顶、龙骨钢板和防水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一凸显第一、第二导出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一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a是实施例一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b是实施例一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图6a是实施例一的环形吸水带的结构示意图;图6b是实施例一的环形吸水带的剖视示意图;图7是实施例一的转动盘转动前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实施例一的转动盘转动后且环形吸水带被挤压时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实施例一凸显引导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屋顶;2、龙骨钢板;201、容置槽;3、防水板;4、填充槽;5、外置面板;501、弯板;502、卡接头;503、卡接环;601、第一导出管;602、第二导出管;603、弯管;7、环形吸水带;701、透水布料;702、海绵内芯;8、循环板;9、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建筑屋面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建筑屋面系统,其特征是:包括屋顶(1),屋顶(1)上设有龙骨钢板(2),龙骨钢板(2)上设有若干列间隔排布的容置槽(201),龙骨钢板(2)上设有与容置槽(201)形成交错卡合的防水板(3),防水板(3)上设有填充槽(4),防水板(3)上铺设有多块相互拼接的外置面板(5);其中外置面板(5)的两侧均向下弯曲形成连接弯板(501),外置面板(5)一侧的连接弯板(501)上设有截面呈圆形的卡接头(502),另一侧的连接弯板(501)上设有与卡接头(502)形成互补结构的卡接环(503);相邻卡接头(502)与卡接环(503)的配合位置与填充槽(4)的位置相对应;防水板(3)两侧的填充槽(4)上分别连接有第一导出管(601)和第二导出管(602),防水板(3)中相邻两个填充槽(4)之间设有弯管(603),第一导出管(601)经过若干填充槽(4)和弯管(603)后连通至第二导出管(602),其中第一导出管(601)、弯管(603)、填充槽(4)和第二导出管(602)内穿设有环形吸水带(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屋面系统,其特征是:包括屋顶(1),屋顶(1)上设有龙骨钢板(2),龙骨钢板(2)上设有若干列间隔排布的容置槽(201),龙骨钢板(2)上设有与容置槽(201)形成交错卡合的防水板(3),防水板(3)上设有填充槽(4),防水板(3)上铺设有多块相互拼接的外置面板(5);其中外置面板(5)的两侧均向下弯曲形成连接弯板(501),外置面板(5)一侧的连接弯板(501)上设有截面呈圆形的卡接头(502),另一侧的连接弯板(501)上设有与卡接头(502)形成互补结构的卡接环(503);相邻卡接头(502)与卡接环(503)的配合位置与填充槽(4)的位置相对应;防水板(3)两侧的填充槽(4)上分别连接有第一导出管(601)和第二导出管(602),防水板(3)中相邻两个填充槽(4)之间设有弯管(603),第一导出管(601)经过若干填充槽(4)和弯管(603)后连通至第二导出管(602),其中第一导出管(601)、弯管(603)、填充槽(4)和第二导出管(602)内穿设有环形吸水带(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屋面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导出管(601)的出口端和第二导出管(602)的出口端下方设置有循环板(8),环形吸水带(7)包括海绵内芯(702)以及包裹于海绵内芯(702)外的透水布料(701),循环板(8)上设有用于联动环形吸水带(7)移动的联动机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屋面系统,其特征是:联动机构包括转动盘(9)、联动转动盘(9)转动的驱动电机(901);转动盘(9)上设有驱动气缸(902),驱动气缸(902)的活塞杆上连接有压板(903),转动盘(9)上设有供压板(903)压合的垫板(90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屋面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垫板(904)内侧设有落水槽(905),落水槽(905)为贯穿结构,压板(903)上设有与落水槽(905)插接配合的球形凸起(908)。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屋面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压板(903)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平张建光吴畏周浦子李晓春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弘大市政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