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载试验反力结构及静载试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291163 阅读:2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0 21: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领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静载试验反力结构不适用于或安装过程安全性差的问题,提供一种静载试验反力结构及具备该静载试验反力结构的静载试验系统。其中,静载试验反力结构包括千斤顶,支撑于千斤顶上端的主梁,若干分别压合于主梁上端面的两端的次梁,以及多个分别沿各个次梁长度方向分布且位于主梁两侧的锚杆连接结构。其中,锚杆连接结构上端连接于次梁,下端固定设置,用于限制次梁向上的位移。千斤顶支撑于主梁下端面的两端之间的支撑位置,且两侧的次梁分别位于支撑位置的两侧。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布置灵活,能够适应不同桩基设计形式及提供不同的反力,并且安装过程方便且安全性好。

Static load test and static load test system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aiming to solve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in the static load test of anti force structure is not suitable for problems or poor safety during installation, provides a counter force structure static load test and static load test system of the static load test of anti force structure with. Among them, the static load test of anti force structure comprises a jack, Jack on the upper end of the supporting beam, both ends of some were pressed on the end surface of the beam, and a plurality of bolts respectively along the length dire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each secondary beam is located in both sides of the main beam connecting structure. The upper end of the bolt connection structure is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ary beam, and the lower end is fixedly arranged to limit the upward displacement of the secondary beam. The jack is supported on the supporting position between two ends of the lower end surface of the main beam.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the invention is that the arrangement is flexible, and the utility model can be suitable for different pile foundation design forms and provide different reaction forces, and the installation process is convenient and saf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静载试验反力结构。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具备该静载试验反力结构的静载试验系统。
技术介绍
基桩工程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即承载能力与桩身质量。桩承载力的准确测试对于各类建筑物基础设计乃至上部结构的设计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静载试验是测试建筑工程桩的承载能力的试验。桩的静载试验就是以一固定时间段的沉降量作为稳定标准,通过施加不同大小的荷载,然后通过架设于桩顶的位移表测得桩身的沉降量,从而得出荷载与沉降量的关系曲线,通过试验数据的判读来确定桩的承载能力。现有的静载试验分为锚桩法和堆载法。堆载法的反力结构(提供作用于试验状的荷载的结构)的设置方式为:在桩顶使用钢梁设置的承重平台和平台上堆重物,依靠放在桩头上的千斤顶将平台逐步顶起,从而将力施加到桩身;锚桩法的反力结构的设置方式为:将测试桩周围对称的几根锚桩用锚筋与反力架连接起来,依靠桩顶的千斤顶将反力架顶起,由被连接的锚桩提供反力。随着地基基础工艺发展,桩基承载力越来越大,设计桩间距大或桩不成规则布置,不能采用锚桩法;而堆载反力平台需要重物配重搭建,重物的运输、吊装等等花费的成本过高,持续时间过长,吊装、安装过程安全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静载试验反力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静载试验反力结构不适用于或安装过程安全性差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上述静载试验反力结构的静载试验系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静载试验反力结构,其包括千斤顶,支撑于千斤顶上端的主梁,若干分别压合于主梁上端面的两端的次梁,以及多个分别沿各个次梁长度方向分布且位于主梁两侧的锚杆连接结构。其中,锚杆连接结构上端连接于次梁,下端固定设置,用于限制次梁向上的位移。千斤顶支撑于主梁下端面的两端之间的支撑位置,且两侧的次梁分别位于支撑位置的两侧。测试时,千斤顶、主梁和待测的试验桩的中心保持在同一直线上。本实施例中的静载试验系统使用时,驱动千斤顶向上顶升,由于主梁、次梁的重力以及锚杆连接结构的抗拉拔力叠加的反力的阻碍,千斤顶向下压试验桩。通过分析试验桩的荷载沉降曲线,即可得到试验桩的承载能力。本实施例中的静载试验反力结构为一种多锚杆-反力梁反力结构,其利用锚杆的抗拔性能为试验装置提供反力,针对不同的桩基承载力可以提供多变的布置方式,更灵活多变,适应性强,不受桩基设计形式和承载力大小等因素制约,并且安装过程安全性高可以大量节省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相比于现有的静载试验中适用受限较大的锚桩法和操作安全差的堆载法,具有实用性和推广应用的价值。进一步地:锚杆连接结构包括扁担梁、连接杆以及锚具;连接杆有两组,两组连接杆的上端分别连接扁担梁的两端,形成开口向下的U形结构;U形结构向下套于次梁的上端面,使扁担梁向下压合次梁和两组连接杆分别位于次梁的两侧;锚具的下端固定设置,上端固定连接U形结构的下端。进一步地:锚杆连接结构还包括两个转换梁;两组连接杆均包括两个连接钢筋;扁担梁包括并排设置的两个子梁;属于同一组的两个连接钢筋的上端分别连接两个子梁位于次梁同一侧的一端,下端同时连接于同一个转换梁;锚具共有两个,两个锚具的上端分别连接两个转换梁。进一步地:两个子梁的两端分别设有贯穿其上下端面的通孔,两个转换梁的两端分别设有贯穿其上下端面的通孔;设置于子梁的通孔和设置于转换梁的通孔一一上下对应,形成沿竖向的通道;各个连接钢筋分别穿过通道;连接钢筋的下端连接有支撑于转换梁下端面的螺母;连接钢筋的上端连接有压合于子梁的上端面的螺母。进一步地:转换梁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分载梁以及连接于两个分载梁之间的两个连接部;转换梁的通孔设置于连接部;锚具包括锚杆和垫部;垫部搭设于两个分载梁的上端面,且位于两个连接部之间;垫部开设有若干通孔;锚杆穿过垫部上的通孔,且其下端固定设置,上端向下压合于垫部的上端。进一步地:分载梁由第二槽钢构成,两个第二槽钢的底壁相对,槽口相背;连接部由两个第三槽钢构成,两个第三槽钢的底壁间隔相对、槽口相背,且各个第三槽钢的两侧壁分别固定连接两个第二槽钢的底壁,构成具有矩形筒形结构的转换梁。进一步地:子梁包括两个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槽钢和两个垫板,两个垫板均跨搭于两个第一槽钢的上端面,且两个垫板分别位于子梁的两端;垫板设有通孔,垫板的通孔与两个第一槽钢之间的间隙共同构成子梁的通孔。进一步地:支撑位置位于主梁底面的中心位置;位于支撑位置两侧的次梁关于支撑位置对称设置。进一步地:主梁的下端面的两端分别支撑有支墩。一种静载试验系统,其包括试验桩和前述的静载试验反力结构。千斤顶设置于试验桩的上端,并沿竖向支撑于主梁的支撑位置。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中的静载试验反力结构具有布置灵活,能够适应不同桩基设计形式及提供不同的反力,并且安装过程方便且安全性好的有益效果;本实施例中的静载试验系统由于具备上述静载试验反力结构,同样具备上述有益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静载试验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向视图;图3是本图1中的锚杆连接结构的立体示图;图4是图3中的子梁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中的转换梁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3中的锚具的结构示意图。图标:001-静载试验系统;010-静载试验反力结构;013-U形结构;100-锚杆连接结构;d1-第一端;d2-第二端;d3-压合部;110-扁担梁;111-子梁;111a-第一槽钢;111b-垫板;120-转换梁;121-分载梁;121a-第二槽钢;122-连接部;122a-第三槽钢;123-垫块;130-连接杆;131-连接钢筋;140-锚具;141-锚杆;142-垫部;150-螺母;200-次梁;300-主梁;d4-支撑位置;400-千斤顶;500-试验桩;600-支墩。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专利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12/201611261204.html" title="静载试验反力结构及静载试验系统原文来自X技术">静载试验反力结构及静载试验系统</a>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静载试验反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载试验反力结构包括:千斤顶,支撑于所述千斤顶上端的主梁,若干分别压合于所述主梁上端面的两端的次梁,以及多个分别沿各个次梁长度方向分布且位于所述主梁两侧的锚杆连接结构;其中,所述锚杆连接结构上端连接于所述次梁,下端固定设置,用于限制所述次梁向上的位移;所述千斤顶支撑于所述主梁下端面的两端之间的支撑位置,且两侧的所述次梁分别位于所述支撑位置的两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静载试验反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载试验反力结构包括:千斤顶,支撑于所述千斤顶上端的主梁,若干分别压合于所述主梁上端面的两端的次梁,以及多个分别沿各个次梁长度方向分布且位于所述主梁两侧的锚杆连接结构;其中,所述锚杆连接结构上端连接于所述次梁,下端固定设置,用于限制所述次梁向上的位移;所述千斤顶支撑于所述主梁下端面的两端之间的支撑位置,且两侧的所述次梁分别位于所述支撑位置的两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载试验反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杆连接结构包括扁担梁、连接杆以及锚具;所述连接杆有两组,两组所述连接杆的上端分别连接所述扁担梁的两端,形成开口向下的U形结构;所述U形结构向下套于所述次梁的上端面,使所述扁担梁向下压合所述次梁和两组所述连接杆分别位于所述次梁的两侧;所述锚具的下端固定设置,上端固定连接所述U形结构的下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静载试验反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杆连接结构还包括两个转换梁;两组所述连接杆均包括两个连接钢筋;所述扁担梁包括并排设置的两个子梁;属于同一组的两个所述连接钢筋的上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子梁位于所述次梁同一侧的一端,下端同时连接于同一个所述转换梁;所述锚具共有两个,两个所述锚具的上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转换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静载试验反力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子梁的两端分别设有贯穿其上下端面的通孔,两个所述转换梁的两端分别设有贯穿其上下端面的通孔;设置于所述子梁的通孔和设置于所述转换梁的通孔一一上下对应,形成沿竖向的通道;各个所述连接钢筋分别穿过所述通道;所述连接钢筋的下端连接有支撑于所述转换梁下端面的螺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传印辛利伍贺振宇李炳海刘伟张笑凡董天文吕志浩钱同庆丁晓明杨立鹏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沈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