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悬架系统,包括作动器、阻尼器、空气弹簧和与作动器连接且用于提供气压的气压产生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汽车悬架系统,提高了减震效果,改善了车辆在运动过程中的人的乘坐舒适性,而且也比较节省能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悬架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在国内、外对于悬架系统研究总体有两大构件:弹簧和阻尼器。其中,弹簧部分用螺旋弹簧,由于其弹性系数固定,所以运用在汽车上,当汽车运动到路面比较恶劣的地方,弹簧工作的能力有限,不能很好的减震。其他的一些汽车弹簧用的是空气弹簧,这就要对空气弹簧内用气泵不断的充气,这就要消耗能量,所以对能量的损耗比较大。对于另外的一个构件阻尼器,传统的用的是固定阻尼系数的阻尼器,由于阻尼系数不能改变,同样在路面条件比较恶劣的路上行驶,定阻尼系数阻尼器工作范围有限,不能很好的吸能,所以对人的乘坐舒适性有比较大的影响。在传统的悬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舒适性的要求,还需要额外的力来使震动降低的更迅速,让人更加舒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悬架系统,目的是提高减震效果。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汽车悬架系统,包括作动器、阻尼器、空气弹簧和与作动器连接且用于提供气压的气压产生装置。所述作动器包括第一缸筒、可移动的设置于第一缸筒内的第一活塞、与第一活塞连接且位于第一缸筒外的滑动块和与滑动块相接触且与滑动块的移动方向相垂直的挺柱,挺柱与车架连接,滑动块为可移动的设置于车桥上。所述滑动块具有与所述挺柱接触的驱动面且驱动面为斜平面,挺柱具有与驱动面贴合的配合面。所述第一缸筒的两端通过管道与所述气压产生装置连接,第一缸筒内部具有位于所述第一活塞两端的第一储气腔和第二储气腔,第一储气腔和第二储气腔与气压产生装置连通。所述气压产生装置包括用于接收发动机排出的尾气的热交换器以及与热交换器和所述作动器连接且用于将热交换器输出的气体供向作动器的第一阀门。所述热交换器包括外壳体和设置于外壳体中且内部储存有气体的内壳体,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具有让发动机排出的尾气进入且使尾气与内壳体中的气体产生热交换的热交换空间,内壳体与所述第一阀门连通。所述气压产生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热交换器连接且用于对热交换器提供气体的空气压缩机。所述气压产生装置还包括电动机以及与电动机和所述空气压缩机连接的差动轮系传动机构。所述外壳体具有废气进口和废气出口,所述差动轮系传动机构与废气出口连接。所述气压产生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空气压缩机连接的储气罐,储气罐与所述空气弹簧连接。所述阻尼器包括第二缸筒、设置于第二缸筒内的第二活塞和插入第二缸筒内且与第二活塞连接的活塞杆,第二缸筒内部具有电流变液。所述第二缸筒包括固定筒体以及与固定筒体滑动连接且相对设置的第一半筒体和第二半筒体,第二活塞位于第一半筒体和第二半筒体之间,所述阻尼器还包括与第一半筒体和第二半筒体连接且调节第一半筒体和第二半筒体之间距离的阻尼调节装置。所述阻尼调节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一半筒体连接的第一齿条、与第二半筒体连接的第二齿条、与第一齿条啮合的第一齿轮、与第二齿条啮合的第二齿轮以及与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连接的驱动电机,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的旋转方向相反。本技术的汽车悬架系统,在满足传统悬架所具有的基本减振的能力上进一步改善了车辆在运动过程中的人的乘坐舒适性,而且也比较节省能源;作动器产生的力是由发动机废气所具有的高温能转化成机械能,给作动器进行供能,基本不用外加能量,所以是在节能的基础上改善人的舒适性,作动器的结构比较简单,制造方便;空气弹簧的补充气体是利用发动机气缸排除的高压废气驱动空压机产生的,尽最大可能利用废气的能量来完成,节省能源,而且结构简单;电场变阻尼器则在原本传统的阻尼器的基础上具有改变阻尼系数的功能,使其在不同的工况下有不同的阻尼力,能更好的减振保证人的舒适性,而且还有阻尼调节迅速,易于控制,结构简单。附图说明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图1是本技术悬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作动器与气压产生装置的装配图;图3是作动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第一缸筒与第一活塞的剖视图;图5是第一活塞与滑动块的装配图;图6是滑动块与挺柱的配合示意图;图7是热交换器的剖视图;图8是第一阀门的主视图;图9是图8中A-A剖视图;图10是图8中B-B剖视图;图11是阀芯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气压产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差动轮系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差动轮系传动机构的剖视图;图15是差动轮系传动机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16是差动轮系传动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7是轴与制动器的配合示意图;图18是阻尼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9是阻尼器的剖视图;图20是空气弹簧与储气罐的装配图;图21是制动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为:1、车架;2、车桥;3、作动器;31、第一缸筒;32、第一活塞;33、滑动块;34、挺柱;35、驱动面;36、第一储气腔;37、第二储气腔;38、连接杆;39、密封圈;4、热交换器;41、外壳体;42、内壳体;43、废气进口;44、废气出口;45、热交换空间;46、第一进气口;47、第一出气口;5、第一阀门;51、阀体;52、阀芯;53、第一工作口;54、第二工作口;55、第三工作口;56、第四工作口;57、气道;58、线圈;59、衔铁;6、差动轮系传动机构;61、基体;62、齿圈;63、行星轮;64、行星架;65、太阳轮;66、叶片;67、第二进气口;68、第二出气口;69、盖板;610、套管;611、中心轴;612、第一制动盘;613、第二制动盘;614、制动器;615、固定座;616、夹臂;617、夹块;618、固定块;619、滑块;620、电磁铁;621、弹簧;7、阻尼器;71、驱动电机;72、固定筒体;73、第一半筒体;74、第二半筒体;75、第二活塞;76、活塞杆;77、第一齿条;78、第一齿轮;79、第二齿条;710、第二齿轮;711、正极板;712、负极板;8、电动机;9、空气压缩机;10、储气罐;11、空气弹簧;12、第一管道;13、第二管道;14、第三管道;15、第二阀门;16、第三阀门;17、第四管道;18、第五管道;19、第六管道;20、第七管道;21、第八管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悬架系统,包括作动器3、阻尼器7、空气弹簧11和与作动器3连接且用于提供气压的气压产生装置。具体地说,如图2至图6所示,作动器3包括第一缸筒31、可移动的设置于第一缸筒31内的第一活塞32、与第一活塞32连接且位于第一缸筒31外的滑动块33和与滑动块33相接触且与滑动块33的移动方向相垂直的挺柱34,挺柱34的上端与车架连接,车架属于簧载质量,滑动块33为可移动的设置于车桥上。滑动块33相对于车桥为可沿水平方向做直线运动,挺柱34相对于滑动块33为可沿竖直方向做直线运动。滑动块33具有与挺柱34接触的驱动面35且该驱动面35为斜平面,挺柱34的下端具有与驱动面35贴合的配合面,该配合面也为斜平面,滑动块33与挺柱34构成斜楔机构。如图2至图6所示,第一缸筒31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结构,第一缸筒31的两端开口分别通过第一管道12和第二管道13与气压产生装置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汽车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作动器、阻尼器、空气弹簧和与作动器连接且用于提供气压的气压产生装置;所述作动器包括第一缸筒、可移动的设置于第一缸筒内的第一活塞、与第一活塞连接且位于第一缸筒外的滑动块和与滑动块相接触且与滑动块的移动方向相垂直的挺柱,挺柱与车架连接,滑动块为可移动的设置于车桥上。
【技术特征摘要】
1.汽车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作动器、阻尼器、空气弹簧和与作动器连接且用于提供气压的气压产生装置;所述作动器包括第一缸筒、可移动的设置于第一缸筒内的第一活塞、与第一活塞连接且位于第一缸筒外的滑动块和与滑动块相接触且与滑动块的移动方向相垂直的挺柱,挺柱与车架连接,滑动块为可移动的设置于车桥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块具有与所述挺柱接触的驱动面且驱动面为斜平面,挺柱具有与驱动面贴合的配合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缸筒的两端通过管道与所述气压产生装置连接,第一缸筒内部具有位于所述第一活塞两端的第一储气腔和第二储气腔,第一储气腔和第二储气腔与气压产生装置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汽车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压产生装置包括用于接收发动机排出的尾气的热交换器以及与热交换器和所述作动器连接且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民,肖平,刘桂武,高洪,时培成,胡红生,凤志民,韩利敏,王勇,张荣芸,潘道远,唐冶,王建平,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工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