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由L型板连接的原竹井字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229732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27 15: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由L型板连接的原竹井字梁,包括第一原竹、第二原竹、第三原竹、第四原竹、第五原竹、第六原竹、第七原竹、第八原竹、第九原竹、第十原竹、第十一原竹、第十二原竹、第十三原竹、第十四原竹、第十五原竹、第十六原竹、若干第一套圈、若干第二套圈、若干第三套圈、若干第四套圈、若干第五套圈、若干第六套圈、若干第七套圈、若干第八套圈、若干第九套圈、若干第十套圈、若干第十一套圈及若干第十二套圈,该井子梁结构表面的平整性较好,并且承载力较强。

Original bamboo beam beam connected by L plat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bamboo beams connected by L plate, including the first second bamboo, bamboo, bamboo, bamboo article Sanyuan fourth, No. sixth, Wuyuan bamboo bamboo, bamboo, bamboo seventh eighth, bamboo, bamboo, nine tenth bamboo, twelfth of the original eleventh bamboo, bamboo, bamboo thirteenth, fourteenth, fifteenth, sixteenth bamboo bamboo, a plurality of first rings, second rings, third rings of some fourth, some fifth, some ring rings, sixth rings, seventh rings of some eighth, some ninth sets of several rings, ring, tenth ring, eleventh ring number number and number the twelfth rings, the smoothness of the wells sub beam structure of the surface is good, and strong capac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井子梁结构,具体涉及一种由L型板连接的原竹井字梁
技术介绍
在全球木材资源缺乏的情况下,竹子具有繁殖容易、生长快、成材早及产量高等特点,同时,竹材纹理通直、色泽淡雅、材质坚韧是一种理想的绿色环保建筑原材料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各地竹建筑拔地而起,由于原竹的限制,现代竹结构房屋很难用其制作楼板且多数为单向楼板,制约了现代竹结构房屋的多样性。井字梁结构能够很好的开拓楼板的样式,然而在现有的竹结构房屋中所用的原竹制井子梁体系中,纵向梁与横向梁中的原竹交叉错层分布而且大多采用原始的方式通过绳索缠绕连接,使得井子梁表面的平整性较差,梁高难以控制,并且承载力较弱。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由L型板连接的原竹井字梁,该井子梁结构表面的平整性较好,并且承载力较强。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由L型板连接的原竹井字梁包括第一原竹、第二原竹、第三原竹、第四原竹、第五原竹、第六原竹、第七原竹、第八原竹、第九原竹、第十原竹、第十一原竹、第十二原竹、第十三原竹、第十四原竹、第十五原竹、第十六原竹、若干第一套圈、若干第二套圈、若干第三套圈、若干第四套圈、若干第五套圈、若干第六套圈、若干第七套圈、若干第八套圈、若干第九套圈、若干第十套圈、若干第十一套圈及若干第十二套圈;第一原竹的端部及第二原竹的端部与第五原竹的侧面相连接,第六原竹的端部与第七原竹的端部与第四原竹的侧面相连接,第一原竹及第二原竹位于第四原竹的正上方,第五原竹位于第六原竹及第七原竹的正上方,且第一原竹、第二原竹及第五原竹组成第一十字形结构,第六原竹、第七原竹及第四原竹组成第二十字形结构;第五原竹的端部及第八原竹的端部分别与第九原竹的侧面相连接,第十一原竹的端部及第十二原竹的端部分别与第七原竹的侧面相连接,且第五原竹及第八原竹位于第七原竹的正上方,第九原竹位于第十一原竹及第十二原竹的正上方,且第五原竹、第八原竹及第九原竹组成第三十字形结构,第十一原竹、第十二原竹及第七原竹组成第四十字形结构;第九原竹的端部及第十原竹的端部分别与第十三原竹的侧面相连接,第十四原竹的端部及第十五原竹的端部分别与第十二原竹的侧面相连接,第十三原竹位于第十五原竹及第十四原竹的正上方,第九原竹及第十原竹位于第十二原竹的正上方,且第九原竹、第十原竹及第十三原竹组成第五十字形结构,第十二原竹、第十四原竹及第十五原竹组成第六十字形结构;第四原竹的端部及第三原竹的端部分别与第十五原竹的侧面相连接,第十六原竹的端部及第十三原竹的端部分别与第二原竹的端部相连接,且第十六原竹及第十三原竹位于第十五原竹的正上方,第二原竹位于第三原竹及第四原竹的正上方,第十三原竹、第十六原竹及第二原竹组成第七十字形结构,第四原竹、第三原竹及第十五原竹组成第八十字形结构;第一十字形结构正对第二十字形结构,且第一十字形结构与第二十字形结构通过第一连接结构相连接,第三十字形结构正对第四十字形结构,且第三十字形结构与第四十字形结构通过第二连接结构相连接,第五十字形结构正对第六十字形结构,且第五十字形结构与第六十字形结构通过第三连接结构相连接,第七十字形结构正对第八十字形结构,且第七十字形结构与第八十字形结构通过第四连接结构相连接;第一套圈缠绕于第五原竹的侧面及第六原竹的侧面,第二套圈于第一原竹的侧面及第四原竹的侧面,第三套圈缠绕于第二原竹的侧面及第四原竹的侧面,第四套圈缠绕于第五原竹的侧面及第七原竹的侧面,第五套圈缠绕于第九原竹的侧面及第十一原竹的侧面,第六套圈缠绕于第九原竹的侧面及第十二原竹的侧面,第七套圈缠绕于第八原竹的侧面及第七原竹的侧面,第八套圈缠绕于第十二原竹的侧面及第十原竹的侧面,第九套圈缠绕于第十三原竹的侧面及第十四原竹的侧面,第十套圈缠绕于第十三原竹的侧面及第十五原竹的侧面,第十一套圈缠绕于第二原竹的侧面及第三原竹的侧面,第十二套圈缠绕于第十五原竹的侧面及第十六原竹的侧面。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一L型板、第二L型板、第三L型板及第四L型板,其中,第一L型板位于第一十字形结构的第一个端部与第二个十字形结构的第一个端部之间,第二L型板位于第一十字形结构的第二个端部与第二个十字形结构的第二个端部之间,第三L型板位于第一十字形结构的第三个端部与第二十字形结构的第三个端部之间,第四L型板位于第一十字形结构的第四个端部与第二十字形结构的第四个端部之间;第一螺栓依次穿过第一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第六原竹的侧面及第四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一L型板、第六原竹及第四L型板相连接,第二螺栓穿过第一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第五原竹的侧面及第四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一L型板、第五原竹及第四L型板相连接;第三螺栓依次穿过第一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四原竹的侧面、第二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一L型板、第四原竹及第二L型板相连接,第四螺栓依次穿过第一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一原竹的侧面及第二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一L型板、第一原竹及第二L型板相连接;第五螺栓依次穿过第二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七原竹的侧面及第三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二L型板、第七原竹及第三L型板相连接,第六螺栓依次穿过第二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五原竹的侧面及第三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一L型板、第五原竹及第三L型板相连接;第七螺栓依次穿过第三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四原竹的侧面及第四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三L型板、第四原竹及第四L型板相连接,第八螺栓依次穿过第三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二原竹的侧面及第四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三L型板、第二原竹及第四L型板相连接;第二连接结构包括第五L型板、第六L型板、第七L型板及第八L型板,其中,第五L型板位于第三十字形结构的第一个端部与第四个十字形结构的第一个端部之间,第六L型板位于第三十字形结构的第二个端部与第四十字形结构的第二个端部之间,第七L型板位于第三十字形结构的第三个端部与第四十字形结构的第三个端部之间,第八L型板位于第三十字形结构的第四个端部与第四十字形结构的第四个端部之间;第九螺栓依次穿过第五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第七原竹的侧面及第八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五L型板、第七原竹及第八L型板相连接,第十螺栓穿过第五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第五原竹的侧面及第八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五L型板、第五原竹及第八L型板相连接;第十一螺栓依次穿过第五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十一原竹的侧面、第六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五L型板、第十一原竹及第六L型板相连接,第十二螺栓依次穿过第五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九原竹的侧面及第六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五L型板、第九原竹及第六L型板相连接;第十三螺栓依次穿过第六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七原竹的侧面及第七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六L型板、第七原竹及第七L型板相连接,第十四螺栓依次穿过第六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八原竹的侧面及第七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六L型板、第八原竹及第七L型板相连接;第十五螺栓依次穿过第七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十二原竹的侧面及第八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七L型板、第十二原竹及第八L型板相连接,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由L型板连接的原竹井字梁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由L型板连接的原竹井字梁,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原竹(1)、第二原竹(2)、第三原竹(3)、第四原竹(4)、第五原竹(5)、第六原竹(6)、第七原竹(7)、第八原竹(8)、第九原竹(9)、第十原竹(10)、第十一原竹(11)、第十二原竹(12)、第十三原竹(13)、第十四原竹(14)、第十五原竹(15)、第十六原竹(16)、若干第一套圈、若干第二套圈、若干第三套圈、若干第四套圈、若干第五套圈、若干第六套圈、若干第七套圈、若干第八套圈、若干第九套圈、若干第十套圈、若干第十一套圈及若干第十二套圈;第一原竹(1)的端部及第二原竹(2)的端部与第五原竹(5)的侧面相连接,第六原竹(6)的端部与第七原竹(7)的端部与第四原竹(4)的侧面相连接,第一原竹(1)及第二原竹(2)位于第四原竹(4)的正上方,第五原竹(5)位于第六原竹(6)及第七原竹(7)的正上方,且第一原竹(1)、第二原竹(2)及第五原竹(5)组成第一十字形结构,第六原竹(6)、第七原竹(7)及第四原竹(4)组成第二十字形结构;第五原竹(5)的端部及第八原竹(8)的端部分别与第九原竹(9)的侧面相连接,第十一原竹(11)的端部及第十二原竹(12)的端部分别与第七原竹(7)的侧面相连接,且第五原竹(5)及第八原竹(8)位于第七原竹(7)的正上方,第九原竹(9)位于第十一原竹(11)及第十二原竹(12)的正上方,且第五原竹(5)、第八原竹(8)及第九原竹(9)组成第三十字形结构,第十一原竹(11)、第十二原竹(12)及第七原竹(7)组成第四十字形结构;第九原竹(9)的端部及第十原竹(10)的端部分别与第十三原竹(13)的侧面相连接,第十四原竹(14)的端部及第十五原竹(15)的端部分别与第十二原竹(12)的侧面相连接,第十三原竹(13)位于第十五原竹(15)及第十四原竹(14)的正上方,第九原竹(9)及第十原竹(10)位于第十二原竹(12)的正上方,且第九原竹(9)、第十原竹(10)及第十三原竹(13)组成第五十字形结构,第十二原竹(12)、第十四原竹(14)及第十五原竹(15)组成第六十字形结构;第四原竹(4)的端部及第三原竹(3)的端部分别与第十五原竹(15)的侧面相连接,第十六原竹(16)的端部及第十三原竹(13)的端部分别与第二原竹(2)的端部相连接,且第十六原竹(16)及第十三原竹(13)位于第十五原竹(15)的正上方,第二原竹(2)位于第三原竹(3)及第四原竹(4)的正上方,第十三原竹(13)、第十六原竹(16)及第二原竹(2)组成第七十字形结构,第四原竹(4)、第三原竹(3)及第十五原竹(15)组成第八十字形结构;第一十字形结构正对第二十字形结构,且第一十字形结构与第二十字形结构通过第一连接结构相连接,第三十字形结构正对第四十字形结构,且第三十字形结构与第四十字形结构通过第二连接结构相连接,第五十字形结构正对第六十字形结构,且第五十字形结构与第六十字形结构通过第三连接结构相连接,第七十字形结构正对第八十字形结构,且第七十字形结构与第八十字形结构通过第四连接结构相连接;第一套圈缠绕于第五原竹(5)的侧面及第六原竹(6)的侧面,第二套圈于第一原竹(1)的侧面及第四原竹(4)的侧面,第三套圈缠绕于第二原竹(2)的侧面及第四原竹(4)的侧面,第四套圈缠绕于第五原竹(5)的侧面及第七原竹(7)的侧面,第五套圈缠绕于第九原竹(9)的侧面及第十一原竹(11)的侧面,第六套圈缠绕于第九原竹(9)的侧面及第十二原竹(12)的侧面,第七套圈缠绕于第八原竹(8)的侧面及第七原竹(7)的侧面,第八套圈缠绕于第十二原竹(12)的侧面及第十原竹(10)的侧面,第九套圈缠绕于第十三原竹(13)的侧面及第十四原竹(14)的侧面,第十套圈缠绕于第十三原竹(13)的侧面及第十五原竹(15)的侧面,第十一套圈缠绕于第二原竹(2)的侧面及第三原竹(3)的侧面,第十二套圈缠绕于第十五原竹(15)的侧面及第十六原竹(16)的侧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由L型板连接的原竹井字梁,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原竹(1)、第二原竹(2)、第三原竹(3)、第四原竹(4)、第五原竹(5)、第六原竹(6)、第七原竹(7)、第八原竹(8)、第九原竹(9)、第十原竹(10)、第十一原竹(11)、第十二原竹(12)、第十三原竹(13)、第十四原竹(14)、第十五原竹(15)、第十六原竹(16)、若干第一套圈、若干第二套圈、若干第三套圈、若干第四套圈、若干第五套圈、若干第六套圈、若干第七套圈、若干第八套圈、若干第九套圈、若干第十套圈、若干第十一套圈及若干第十二套圈;第一原竹(1)的端部及第二原竹(2)的端部与第五原竹(5)的侧面相连接,第六原竹(6)的端部与第七原竹(7)的端部与第四原竹(4)的侧面相连接,第一原竹(1)及第二原竹(2)位于第四原竹(4)的正上方,第五原竹(5)位于第六原竹(6)及第七原竹(7)的正上方,且第一原竹(1)、第二原竹(2)及第五原竹(5)组成第一十字形结构,第六原竹(6)、第七原竹(7)及第四原竹(4)组成第二十字形结构;第五原竹(5)的端部及第八原竹(8)的端部分别与第九原竹(9)的侧面相连接,第十一原竹(11)的端部及第十二原竹(12)的端部分别与第七原竹(7)的侧面相连接,且第五原竹(5)及第八原竹(8)位于第七原竹(7)的正上方,第九原竹(9)位于第十一原竹(11)及第十二原竹(12)的正上方,且第五原竹(5)、第八原竹(8)及第九原竹(9)组成第三十字形结构,第十一原竹(11)、第十二原竹(12)及第七原竹(7)组成第四十字形结构;第九原竹(9)的端部及第十原竹(10)的端部分别与第十三原竹(13)的侧面相连接,第十四原竹(14)的端部及第十五原竹(15)的端部分别与第十二原竹(12)的侧面相连接,第十三原竹(13)位于第十五原竹(15)及第十四原竹(14)的正上方,第九原竹(9)及第十原竹(10)位于第十二原竹(12)的正上方,且第九原竹(9)、第十原竹(10)及第十三原竹(13)组成第五十字形结构,第十二原竹(12)、第十四原竹(14)及第十五原竹(15)组成第六十字形结构;第四原竹(4)的端部及第三原竹(3)的端部分别与第十五原竹(15)的侧面相连接,第十六原竹(16)的端部及第十三原竹(13)的端部分别与第二原竹(2)的端部相连接,且第十六原竹(16)及第十三原竹(13)位于第十五原竹(15)的正上方,第二原竹(2)位于第三原竹(3)及第四原竹(4)的正上方,第十三原竹(13)、第十六原竹(16)及第二原竹(2)组成第七十字形结构,第四原竹(4)、第三原竹(3)及第十五原竹(15)组成第八十字形结构;第一十字形结构正对第二十字形结构,且第一十字形结构与第二十字形结构通过第一连接结构相连接,第三十字形结构正对第四十字形结构,且第三十字形结构与第四十字形结构通过第二连接结构相连接,第五十字形结构正对第六十字形结构,且第五十字形结构与第六十字形结构通过第三连接结构相连接,第七十字形结构正对第八十字形结构,且第七十字形结构与第八十字形结构通过第四连接结构相连接;第一套圈缠绕于第五原竹(5)的侧面及第六原竹(6)的侧面,第二套圈于第一原竹(1)的侧面及第四原竹(4)的侧面,第三套圈缠绕于第二原竹(2)的侧面及第四原竹(4)的侧面,第四套圈缠绕于第五原竹(5)的侧面及第七原竹(7)的侧面,第五套圈缠绕于第九原竹(9)的侧面及第十一原竹(11)的侧面,第六套圈缠绕于第九原竹(9)的侧面及第十二原竹(12)的侧面,第七套圈缠绕于第八原竹(8)的侧面及第七原竹(7)的侧面,第八套圈缠绕于第十二原竹(12)的侧面及第十原竹(10)的侧面,第九套圈缠绕于第十三原竹(13)的侧面及第十四原竹(14)的侧面,第十套圈缠绕于第十三原竹(13)的侧面及第十五原竹(15)的侧面,第十一套圈缠绕于第二原竹(2)的侧面及第三原竹(3)的侧面,第十二套圈缠绕于第十五原竹(15)的侧面及第十六原竹(16)的侧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由L型板连接的原竹井字梁,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一L型板(171)、第二L型板(172)、第三L型板(173)及第四L型板(174),其中,第一L型板(171)位于第一十字形结构的第一个端部与第二个十字形结构的第一个端部之间,第二L型板位于第一十字形结构的第二个端部与第二个十字形结构的第二个端部之间,第三L型板(173)位于第一十字形结构的第三个端部与第二十字形结构的第三个端部之间,第四L型板(174)位于第一十字形结构的第四个端部与第二十字形结构的第四个端部之间;第一螺栓(181)依次穿过第一L型板(171)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第六原竹(6)的侧面及第四L型板(174)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一L型板(171)、第六原竹(6)及第四L型板(174)相连接,第二螺栓(182)穿过第一L型板(171)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第五原竹(5)的侧面及第四L型板(174)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一L型板(171)、第五原竹(5)及第四L型板(174)相连接;第三螺栓(183)依次穿过第一L型板(171)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四原竹(4)的侧面、第二L型板(172)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一L型板(171)、第四原竹(4)及第二L型板(172)相连接,第四螺栓(184)依次穿过第一L型板(171)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一原竹(1)的侧面及第二L型板(172)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一L型板(171)、第一原竹(1)及第二L型板(172)相连接;第五螺栓(185)依次穿过第二L型板(172)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七原竹(7)的侧面及第三L型板(173)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二L型板(172)、第七原竹(7)及第三L型板(173)相连接,第六螺栓(186)依次穿过第二L型板(172)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五原竹(5)的侧面及第三L型板(173)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一L型板(171)、第五原竹(5)及第三L型板(173)相连接;第七螺栓(187)依次穿过第三L型板(173)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四原竹(4)的侧面及第四L型板(174)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三L型板(173)、第四原竹(4)及第四L型板(174)相连接,第八螺栓(188)依次穿过第三L型板(173)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二原竹(2)的侧面及第四L型板(174)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三L...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际平寇跃峰田黎敏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