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底部框架及具有该底部框架的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206907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23 06: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公开了一种底部框架及具有该底部框架的汽车,该底部框架包括两根门槛梁、两根座椅横梁、多根第一加强梁。其中,两根门槛梁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且相对车身的纵向中心线对称设置;两根座椅横梁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分别连接在两根门槛梁之间;第一加强梁倾斜地连接在门槛梁与座椅横梁之间,用于支撑座椅横梁。座椅横梁的端部通过两根第一加强梁与门槛梁连接,使两根第一加强梁与门槛梁形成三角形,这样,通过座椅横梁两侧的三角形的支撑结构,能够有效稳固地牵拉座椅横梁,为座椅横梁提供可靠的支撑,进而提升底部框架的强度和刚度。

Bottom frame and automobile with the bottom fram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bottom frame and an automobile with the bottom frame, wherein the bottom frame comprises two threshold beams, two seat beams and a plurality of first strengthening beams. Among them, the two threshold beam along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body extends the longitudinal center line of symmetry and the relative body set; two seat cross member extending along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body,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between the two threshold beam; the first reinforcing beam obliquely between the beam and the threshold between the seat cross member, for supporting seat beam. At the end of the first seat beam through two reinforcing beam connected with the threshold beam, the two first strengthen the triangle formation, beam and beam supporting structure by this threshold, the triangle beam on both sides of the seat, can firmly pull the seat beam, and to provide reliable support for the seat beam, thereby enhancing the strength and stiffness of the bottom fra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涉及一种底部框架及具有该底部框架的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满足轻量化的发展要求下,还要确保车身结构的刚度、强度,提升整车车身结构的稳固性,确保可靠的安全性能。对于车身的底部,需要承载较大的压力,因此,对刚度和强度的要求更加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底部框架,座椅横梁的端部通过两根第一加强梁与门槛梁连接,使两根第一加强梁与门槛梁形成三角形,这样,通过座椅横梁两侧的三角形的支撑结构,能够有效稳固地牵拉座椅横梁,为座椅横梁提供可靠的支撑,进而提升底部框架的强度和刚度。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该底部框架的汽车。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底部框架,包括:两根门槛梁,所述两根门槛梁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且相对车身的纵向中心线对称设置;两根座椅横梁,所述两根座椅横梁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分别连接在两根所述门槛梁之间;和多根第一加强梁,所述第一加强梁倾斜地连接在所述门槛梁与所述座椅横梁之间,用于支撑所述座椅横梁。可选地,所述座椅横梁的两端部均连接两根所述第一加强梁,一根所述第一加强梁连接在所述座椅横梁的前侧与对应端的所述门槛梁之间,另一根所述第一加强梁连接在所述座椅横梁的后侧与对应端的所述门槛梁之间。可选地,所述座椅横梁同一端的两根所述第一加强梁与对应端的所述门槛梁形成三角形。可选地,形成三角形的两根所述第一加强梁的长度相等,以形成等腰三角形支撑所述座椅横梁。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梁和所述座椅横梁的连接点至所述座椅横梁和所述门槛梁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一加强梁和所述门槛梁的连接点至所述座椅横梁和所述门槛梁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以使所述门槛梁、所述座椅横梁与所述第一加强梁形成等腰三角形。可选地,所述底部框架进一步包括:前地板横梁,所述前地板横梁连接在两根所述门槛梁前端之间;和第二加强梁,所述第二加强梁一端连接在所述前地板横梁,另一端连接在所述门槛梁。可选地,所述前地板横梁的两端均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梁,且所述第二加强梁和所述前地板横梁的连接点至所述前地板横梁和所述门槛梁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二加强梁和所述门槛梁的连接点至所述前地板横梁和所述门槛梁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以使所述门槛梁、所述前地板横梁与所述第二加强梁形成等腰三角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以上所述的底部框架。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图1为本技术中具体实施例的底部框架结构示意图。标号说明:10底部框架;11门槛梁;12座椅横梁;13第一加强梁;131第一对第一加强梁;132第二对第一加强梁;133第三对第一加强梁;134第四对第一加强梁;14前地板横梁;15第二加强梁。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部分,而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车身的底部框架需要承载较大的压力,其中座椅横梁对承担座椅及乘车人员施加的压力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前地板横梁对支撑地板起着主要作用。但是,现有技术中,座椅横梁及前地板横梁与门槛梁之间的连接强度仍较弱,导致车身的底部框架结构稳定性差。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底部框架,通过第一加强梁与门槛梁、座椅横梁连接,从而增强座椅横梁与门槛梁的连接强度,提高底部框架结构的稳定性。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底部框架10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例张所出现的方位词均是以汽车的车身为基准,该底部框架10安装于车身,其中,所称的“前和后”均是以车身的长度方向为基准的。即,前为朝向车头方向的一侧,后为朝向车尾方向的一侧。本技术提供一种底部框架10,该底部框架10包括:两根门槛梁11、两根座椅横梁12、多根第一加强梁13。其中,两根门槛梁11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且相对车身的纵向中心线对称设置;两根座椅横梁12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分别连接在两根门槛梁11之间;第一加强梁13倾斜地连接在门槛梁11与座椅横梁12之间,用于支撑座椅横梁12。座椅横梁12仅通过座椅横梁12端部周圈与门槛梁11焊接固定,其焊接面积小,刚度薄弱,在本方案中,第一加强梁13倾斜地连接在门槛梁11与座椅横梁12之间,这样,可通过第一加强梁13进一步连接固定门槛梁11与座椅横梁12,并为座椅横梁12提供更强的支撑。每根座椅横梁12均通过第一加强梁13进一步与门槛梁11连接,并且,其两端均设置了两根第一加强梁13。如图1所示,该底部框架10包括第一对第一加强梁131、第二对第一加强梁132、第三对第一加强梁133、第四对第一加强梁134。第一对第一加强梁131连接在位于前方的座椅横梁12的一端、第二对第一加强梁13连接在位于前方的座椅横梁12的另一端,而第三对第一加强梁13连接在位于后方的座椅横梁12的一端、第四对第一加强梁13连接在位于后方的座椅横梁12的另一端。座椅横梁12的端部通过两根第一加强梁13与门槛梁11连接,能够为座椅横梁12提供更强的支撑。并且,如图1所示,每对中的两根第一加强梁13与座椅横梁12的连接位置相对应,这样,可使两根第一加强梁13与门槛梁11形成三角形,当座椅横梁12受到座椅及乘车人员的压力时,通过座椅横梁12两侧的三角形的支撑结构,能够有效稳固地牵拉座椅横梁12,为其提供可靠的支撑,进而提升底部框架10的强度和刚度。进一步地,每对第一加强梁13中的两根第一加强梁13的长度相等,从而形成等腰三角形。如此设置,两根第一加强梁13为座椅横梁12提供均衡的支撑,提升底部框架10的稳定性。如图1所示,第一加强梁13和座椅横梁12的连接点至座椅横梁12和门槛梁11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加强梁13和门槛梁11的连接点至座椅横梁12和门槛梁11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以使门槛梁11、座椅横梁12与第一加强梁13形成等腰三角形。如此设置,在座椅横梁12的端部可形成三个三角形以支撑座椅横梁12。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每对中的两根第一加强梁13的长度相同,并连接在座椅横梁12的相对应的位置时,与门槛梁11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而每根第一加强梁13与门槛梁11、座椅横梁12又可形成一个小的等腰三角形。这样,在座椅横梁12的端部形成了三个等腰三角形,可平衡分担座椅横梁12承受的压力,为座椅横梁12提供可靠的支撑,而避免座椅横梁12受到的压力集中在座椅横梁12与门槛梁11的连接处。因此,本方案可大大提升座椅横梁12与门槛梁11连接区域的刚度及两者的连接强度,进而提升整车的性能。座椅横梁12与门槛梁11垂直连接,上述由门槛梁11、座椅横梁12与第一加强梁13形成的等腰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并且,由两根第一加强梁13和门槛梁11形成的三角形也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中两根第一加强梁13相互垂直,如此,能够进一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底部框架及具有该底部框架的汽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底部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根门槛梁(11),所述两根门槛梁(11)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且相对车身的纵向中心线对称设置;两根座椅横梁(12),所述两根座椅横梁(12)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分别连接在两根所述门槛梁(11)之间;和多根第一加强梁(13),所述第一加强梁(13)倾斜地连接在所述门槛梁(11)与所述座椅横梁(12)之间,用于支撑所述座椅横梁(1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底部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根门槛梁(11),所述两根门槛梁(11)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且相对车身的纵向中心线对称设置;两根座椅横梁(12),所述两根座椅横梁(12)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分别连接在两根所述门槛梁(11)之间;和多根第一加强梁(13),所述第一加强梁(13)倾斜地连接在所述门槛梁(11)与所述座椅横梁(12)之间,用于支撑所述座椅横梁(1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横梁(12)的两端部均连接两根所述第一加强梁(13),一根所述第一加强梁(13)连接在所述座椅横梁(12)的前侧与对应端的所述门槛梁(11)之间,另一根所述第一加强梁(13)连接在所述座椅横梁(12)的后侧与对应端的所述门槛梁(11)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横梁(12)同一端的两根所述第一加强梁(13)与对应端的所述门槛梁(11)形成三角形。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部框架,其特征在于,形成三角形的两根所述第一加强梁(13)的长度相等,以形成等腰三角形支撑所述座椅横梁(12)。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底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梁(13)和所述座椅横梁(12)的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群刘爽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