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式起重机的上部主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89389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9 18:23
上部主体(30)包括:轴承座面(50),通过轴承螺栓被固定于回转轴承(5)的上面;回转框架(40),包含与轴承座面(50)相交叉的交叉侧板(42),并被固定于轴承座面(50);以及力分散部件(60)。力分散部件(60)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纵板(63)。至少一个纵板(63)固定于轴承座面(50)之中避开力分散对象区域(55)的区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移动式起重机的上部主体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记载以往的移动式起重机。该文献的说明书摘要中记载“上部回转体通过回转轴承以可绕回转中心轴回转的方式搭载于下部行驶体,该上部回转体包括具备左右侧板(6L、6R)的回转框架(7)和……”。其中,对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附图标记附上括号。在以往的移动式起重机中,轴承螺栓的轴向力(轴承螺栓轴向力(axialforce))局部性地增大。该问题的详细内容如下。在图17中示意性地示出作用于以往的移动式起重机1001的上部主体1630等的力的流动。移动式起重机1001在作业时或组装时,因吊起物L带来的吊起负荷f1及动臂1021的自重f2而使压缩力f3作用于回转框架1040的前侧X1部分,并在起伏绳索1024上产生张力f5。张力f5使朝向上侧Z1(垂直向上)且前侧X1方向的力f6作用于回转框架1040的后侧X2端部(下部吊具(spreader)1025)。结果导致压缩负荷f21作用于回转轴承1005的前侧X1部分,拉伸负荷f22作用于回转轴承1005的后侧X2部分。该拉伸负荷f22由图18所示的轴承螺栓1006承受。在图18中,仅对多个轴承螺栓1006中的一部分附上了附图标记。轴承螺栓1006是将图17所示的回转轴承1005和轴承座面1050紧固连接的螺栓。如图18所示,从上下方向Z观察时,将回转框架1040的侧板1042和轴承座面1050相交叉的位置设为侧板交叉位置1042a。图19表示轴承螺栓1006的轴向力(轴承螺栓轴向力)和角度θ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轴承螺栓轴向力在侧板交叉位置1042a(参照图18)及其周边(图19所示的例子中为θ≒±45°)局部性地增大。如该例子可知,以往的移动式起重机,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回转框架的侧板与轴承座面相交叉的位置及其周边,局部性地增大轴承螺栓轴向力。轴承螺栓的强度有时取决于轴承螺栓的轴向力,而移动式起重机的吊起能力及强度有时也取决(被约束)于轴承螺栓的强度。在此情况下,为了提高移动式起重机的吊起能力及强度,需要降低轴承螺栓的轴向力的最大值。一般而言,通过增加轴承座面的板厚,可以提高轴承座面的刚性,从而轴承座面的负荷分布得以分散(可抑制局部集中),可以降低轴承螺栓轴向力的最大值。但是,当增加轴承座面的板厚时,发生移动式起重机的重量增加的问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8-110833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式起重机的上部主体,不需增加轴承座面的板厚,就能够降低轴承螺栓轴向力的最大值。基于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的移动式起重机的上部主体通过轴承螺栓固定于回转轴承,并通过该回转轴承安装于下部行驶体。所述移动式起重机的上部主体包括:轴承座面,通过所述轴承螺栓被固定于所述回转轴承的上面;回转框架,被固定于所述轴承座面,当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包含与所述轴承座面相交叉的交叉侧板;以及力分散部件,配置于所述回转框架的所述交叉侧板和所述轴承座面之间,用于使从所述交叉侧板向所述轴承座面传递的力分散到多个路径,其中,所述轴承座面具有力分散对象区域,所述力分散对象区域是指,从上下方向观察时所述轴承座面和所述交叉侧板相交叉的侧板交叉位置及该侧板交叉位置的附近,并且比所述回转轴承的回转中心靠向后侧,而且是所述轴承座面之中在所述回转轴承的径向即轴承径向上位于该轴承座面的两端部之间的中央部的位置,所述力分散部件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纵板,所述至少一个纵板被固定在所述轴承座面之中避开所述力分散对象区域的区域。附图说明图1是从机械宽度方向Y观察移动式起重机1的模式图。图2是从机械宽度方向Y观察图1所示的上部主体30的模式图。图3是从上侧Z1观察图1所示的上部主体30的模式图。图4是图3所示的上部主体30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沿图3所示的F5-F5线的组合切断部的端面图。图6是图3所示的角度θ和轴承螺栓轴向力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图7是第2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5的图。图8是第3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5的图。图9是第4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3的图。图10是第5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3的图。图11是第6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3的图。图12是第7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3的图。图13是第7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2的图。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2所示的力分散部件760等的立体图。图15是第8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3的图。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5所示的力分散部件860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7是从机械宽度方向Y观察以往的移动式起重机1001的模式图。图18是从上侧Z1观察图17所示的以往的上部主体1630的模式图。图19是图18所示的角度θ和轴承螺栓轴向力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图20是比较例2的上部主体1730的立体图。图21是从上侧Z1观察图20所示的上部主体1730的模式图。图22是第9实施方式的上部主体的立体图。图23是表示图22所示的上部主体的变形例的图。图24是第9实施方式的上部主体的侧视图。图25是第9实施方式的上部主体的俯视图。图26是图22的XXVI-XXVI剖视图。图27是动臂自己站立时的起重机的侧视图。图28是作用于图27的主要部分G的力的说明图。图29是表示约束条件的模式图。图30是表示负荷条件的模式图。图31是不设有肋的样本的扭曲评价的模式图。图32是分别设有水平肋和垂直肋的样本的扭曲评价的模式图。图33是设有倾斜肋的样本的扭曲评价的模式图。图34是第1变形例的上部主体的立体图。图35是图34的XXXV-XXXV剖视图。图36是第2变形例的相当于图35的图。图37是第3变形例的相当于图35的图。图38是第4变形例的上部主体的立体图。图39是第10实施方式的上部主体的立体图。图40是图39的XL-XL剖视图。图41是第5变形例的相当于图40的图。图42是第6变形例的相当于图40的图。图43是第7变形例的相当于图40的图。图44是第8变形例的相当于图40的图。图45是第9变形例的相当于图40的图。图46是第10变形例的相当于图40的图。图47是从机械宽度方向Y观察移动式起重机1的模式图。图48是从上侧Z1观察图47所示的上部主体1130的模式图。图49是从机械宽度方向Y观察图47所示的上部主体1130的模式图。图50是图47所示的盒状部件60等的立体图。图51是作用于图49所示的侧板42的力的图。图52是图49所示的加强结构部件70等的图。图53是图48所示的角度θ和轴承螺栓轴向力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图54是第12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48的图。图55是第12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49的图。图56是第13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48的图。图57是第13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49的图。图58是第14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48的图。图59是第14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49的图。图60是图58及图59所示的箭头F14方向剖面的模式图。图61是第15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48的图。图62是第15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49的图。具体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6,对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式起重机1的上部主体30进行说明。移动式起重机1是通过动臂21(将在后面叙述)进行吊起物L的吊起作业等的机械。移动式起重机1具备下部行驶体3、回转轴承5和上部回转体10。下部行驶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移动式起重机的上部主体

【技术保护点】
一种移动式起重机的上部主体,该上部主体通过轴承螺栓被固定于回转轴承,并通过该回转轴承安装于下部行驶体,其特征在于,该上部主体包括:轴承座面,通过所述轴承螺栓被固定于所述回转轴承的上面;回转框架,被固定于所述轴承座面,当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包含与所述轴承座面相交叉的交叉侧板;以及力分散部件,配置于所述回转框架的所述交叉侧板和所述轴承座面之间,用于使从所述交叉侧板向所述轴承座面传递的力分散到多个路径,其中,所述轴承座面具有力分散对象区域,所述力分散对象区域是指,从上下方向观察时所述轴承座面和所述交叉侧板相交叉的侧板交叉位置及该侧板交叉位置的附近,并且比所述回转轴承的回转中心靠向后侧,而且是所述轴承座面之中在所述回转轴承的径向即轴承径向上位于该轴承座面的两端部之间的中央部的位置,所述力分散部件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纵板,所述至少一个纵板被固定在所述轴承座面之中避开所述力分散对象区域的区域。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5.16 JP 2014-102010;2014.06.03 JP 2014-114991.一种移动式起重机的上部主体,该上部主体通过轴承螺栓被固定于回转轴承,并通过该回转轴承安装于下部行驶体,其特征在于,该上部主体包括:轴承座面,通过所述轴承螺栓被固定于所述回转轴承的上面;回转框架,被固定于所述轴承座面,当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包含与所述轴承座面相交叉的交叉侧板;以及力分散部件,配置于所述回转框架的所述交叉侧板和所述轴承座面之间,用于使从所述交叉侧板向所述轴承座面传递的力分散到多个路径,其中,所述轴承座面具有力分散对象区域,所述力分散对象区域是指,从上下方向观察时所述轴承座面和所述交叉侧板相交叉的侧板交叉位置及该侧板交叉位置的附近,并且比所述回转轴承的回转中心靠向后侧,而且是所述轴承座面之中在所述回转轴承的径向即轴承径向上位于该轴承座面的两端部之间的中央部的位置,所述力分散部件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纵板,所述至少一个纵板被固定在所述轴承座面之中避开所述力分散对象区域的区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起重机的上部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板被沿着所述轴承座面的边缘部固定于所述轴承座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式起重机的上部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纵板包含配置于所述轴承径向的内侧的内侧纵板以及配置于所述轴承径向的外侧的外侧纵板,所述内侧纵板及所述外侧纵板以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的姿势使该内侧纵板及该外侧纵板的上端部相连接,所述内侧纵板及所述外侧纵板的各自的上端部被固定于所述回转框架的所述交叉侧板。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移动式起重机的上部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板包括配置于比所述轴承座面靠向所述轴承径向的内侧的座面内侧纵板,所述座面内侧纵板具备切口部,所述切口部被形成在所述座面内侧纵板之中的以下位置,即,从上下方向观察时,所述座面内侧纵板的延长线和所述轴承座面的比所述回转中心靠向后侧的部位相交叉的纵板交叉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移动式起重机的上部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力分散部件还具备包含多个纵板部件的蜂窝部,该多个纵板部件分别具有从所述纵板的上侧部分向下侧部分延伸的形状,所述蜂窝部被固定于所述力分散对象区域,并且,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呈多个中空的多角形剖面。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移动式起重机的上部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框架具备:底部,水平地设置于所述回转轴承上;一对侧板,沿所述移动式起重机的左右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地分别直立设置于所述底部上,该一对侧板分别与所述移动式起重机的前后方向平行地配置;以及一对加强部件,安装于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相向的各侧板的侧面,其中,所述一对侧板的至少一方是所述交叉侧板,各加强部件从所述移动式起重机的前方向后方且从下方向上方倾斜,并且,该各加强部件配置于比所述回转轴承的回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岛康博佐藤伸志中川知和片冈保人山上贵颂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神钢建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