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巨丰专利>正文

一种灭弧防雷击绝缘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81820 阅读:2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6 22: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灭弧防雷击绝缘子,包括脚球、绝缘子、灭弧通道、若干裙边和一个拦弧裙边,所述的脚球与绝缘子固定连接,所述绝缘子(1)的顶部设置有引弧电极(11),引弧电极镶嵌于脚球内部,绝缘子的底部设置有帽窝,绝缘子的表面呈螺旋形设置有灭弧通道;所述裙边固定设置在绝缘子上,所述的拦弧裙边内设有拦弧栅,所述的裙边和拦弧裙边的直径为300‑450mm;所述的灭弧通道中间隔一定的距离固定设置有导弧金属球,灭弧通道的内腔设置有通过所述的引弧电极通过导线与灭弧通道的第一个导弧金属球连接,最后一个导弧金属球与底部设置有帽窝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绝缘子灭弧防雷击
,具体是一种灭弧防雷击绝缘子。
技术介绍
绝缘子是高压、超高压电力输送线路上的必用品,作用是把电位不相同的导体分隔开来,不让导体之间有电流通过,以保持它们之间不同的电位。绝缘子一般由电阻极高的绝缘材料制成,用这种材料可以隔离带电的或者不同电位的导体,使电流能按一定的方向流通。按照绝缘材料的不同,绝缘子可以分为瓷绝缘子、玻璃绝缘子和复合绝缘于三大类。最早只有瓷和玻璃绝缘子,瓷绝缘子的整体机械电气性能低,电绝缘性能、耐电腐蚀性能、抗老化性能、减震性能、抗蠕变性能弱,瓷绝缘子的电气强度、抗张强度、抗弯强度、耐污秽性能差,维护成本高,人力投入较大。玻璃绝缘子则抗张强度、抗弯强度、减震性能、耐气候性能差。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高温硫化硅橡胶复合绝缘子首先在德国问世,与瓷、玻璃等传统绝缘子相比,具有重量轻、强度大、耐污闪能力强、维护和运输方便等优点。复合绝缘子由芯棒、伞裙以及金属端头三部分构成。复合绝缘子,又称合成绝缘子、有机绝缘子、非瓷绝缘子、橡胶绝缘子、聚合物绝缘子。作为传统瓷绝缘子更新换代的产品,复合绝缘于以其优异的耐酸碱、耐水、雾、冰以及乌粪等污湿、高比强度、重量轻、耐冲击、运行维护方便以及固有的防击穿型结构等特点,80年代以来在各国电力系统得到了大量的使用。优异的耐污湿性能是多国家电力运行部门选用复合绝缘子的重要原因。复合绝缘子被用于各类中等及重污秽地区,有效防止了原来瓷绝缘子频繁发生的污闪事故,并且大大减小了污秽地区输变电设备的运行维护工作量。目前,绝缘子发生损害而影响输电线路的正常工作,主要是因为输电线路受雷击,而在绝缘子处发生闪络,烧坏绝缘子,尤其是在雷区,此类故障尤为频繁;为了解决雷击闪络问题,人们通常是给绝缘子并联一个灭弧间隙装置;如本申请人在先申请的一系列专利技术专利(CN201110090288.2,CN200910114248.X,CN201010569443.4,CN201210371579.3,CN201420140124.5等等)。增设并联的灭弧装置虽然很好的解决了雷击闪络的问题,但是其灭弧次数有限,且需要进行定时的检修维护,增加了输电线路的运营成本,而且灭弧装置增加了输电线路的本身重量,需要进一步增强杆塔的承重能力。当遇到雷雨交加的恶劣天气,上述绝缘子的爬距小,电弧易与灭弧通道形成对称分布,极大降低了绝缘子的灭弧效果和灭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灭弧防雷击绝缘子,具有能够通过雷电脉冲触发并吸引、控制和改变雷电冲击电弧的发展轨迹,能够在整体灭弧结构中大尺度的分段电弧,且结构简单,效率高的特点,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灭弧防雷击绝缘子,包括脚球、绝缘子(1)、灭弧通道(2)、若干裙边(3)和一个拦弧裙边(3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脚球与绝缘子(1)固定连接,所述绝缘子(1)的顶部设置有引弧电极(11),引弧电极(11)镶嵌于脚球内部,绝缘子的底部设置有帽窝,绝缘子的表面呈螺旋形设置有灭弧通道;所述裙边固定设置在绝缘子上,所述的拦弧裙边内设有拦弧栅,所述的裙边和拦弧裙边的直径为300-450mm;所述的灭弧通道中间隔一定的距离固定设置有导弧金属球,灭弧通道的内腔设置有通过所述的的引弧电极通过导线与灭弧通道的第一个导弧金属球连接,最后一个导弧金属球与底部设置有帽窝连接。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根据国家标准,本技术防雷击灭弧绝缘子通过脚球连接(脚球下端与引弧电极固定连接)安装好之后,当输电线路发生雷击时,本技术防雷击灭弧绝缘子具有较之普通绝缘子大得多的裙边且拦弧裙边(最顶端的裙边)设有拦弧栅来增大电弧爬距使之与灭弧通道形成较大的绝缘不对称性(即灭弧通道比绝缘子更易闪络),同时通过引弧电极将电弧引入绝缘子表面的螺旋形的灭弧通道中,灭弧通道很细可有效压缩细化电弧,在灭弧通道中相隔一定的距离固定安放有导弧球,导弧球的存在用来保证电弧沿着既定的灭弧通道发展。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以上所述的每两个导弧金属球之间的灭弧通道为灭弧间隙,其表面均规则的分布设置有喷弧气孔。这样在每两个导弧球之间就形成了固定长度的相对独立的灭弧间隙,整个灭弧通道就由很多个这样的灭弧间隙串联而成每个灭弧间隙的表面都规则的分布着一定数量的喷弧气孔。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以上所述的每两个导弧金属球之间的灭弧通道内部均等间距的间隔分布设置有三角形栏栅和特殊栏栅。栏栅分为两种,有电弧喷孔的一边特殊的栏栅结构使得电弧更容易从电弧喷孔喷出,而没有电弧的一边栏栅成三角形与管壁呈60度角,有利于疏导电弧趋于喷弧气孔的方向发展。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以上所述的三角形栏栅和特殊栏栅在灭弧通道内部形成“Z”型的电弧行走通道。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以上所述的灭弧间隙呈圆管状。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以上所述的三角形栏栅与灭弧间隙管壁的夹角为六十度。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以上所述的喷弧气孔设置在特殊栏栅一侧。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以上所述的喷弧气孔设置在“Z”型的电弧行走通道的拐点处。灭弧间隙圆管内部等间距分布的两种形状的栏栅使电弧在管道内部沿Z型路线发展,可以有效拉长电弧,使之脆弱易灭,喷弧孔恰好规则的分布于“Z”型的电弧行走通道的拐点处。当电弧经过灭弧通道中每一个灭弧间隙时,灭弧间隙内因高温产生强气流,通过喷弧孔对电弧的拐点进行纵向吹拉和剥离,再次拉伸细化了电弧,使电弧更加容易被吹灭且不复燃。本技术的防雷击灭弧绝缘子通过雷电脉冲触发,优先吸引、控制和改变雷电冲击电弧的发展轨迹,使冲击电弧在被灭弧通道强烈压缩、折弯后,在灭弧通道中产生极高的轴压力梯度,把电弧由喷弧孔向外界喷出,使电弧在多点产生断口,形成整体灭弧结构中大尺度的分段电弧,从而电弧能量减弱,熄灭电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有益效果:1.设有拦弧栅。通过拦弧裙边内设有拦弧栅,使得绝缘子起弧界面的电极消除电弧尖峰,提高了电弧发展成沿面放电的难度。2.与传统的绝缘子裙边的直径为100-150mm相比,本技术的裙边直径为300-450mm,增大了2-4倍,不仅增大电弧爬距使,还使之之与灭弧通道形成较大的绝缘不对称性(即灭弧通道比绝缘子更易闪络)。3.本技术灭弧通道用导弧金属球间隔实现导电不通水,有效避免了下雨是形成水道引发短路,有效提高了灭弧效率。4.本技术采用螺旋式弯道突变点截弧,使得电弧剥离纵向截弧联合协同作用,实现了建弧抑制的多样化。5.本技术的灭弧通道采用双栏栅设计,实现电弧在“Z”型行走通道弯曲并在变弯道壁上的小孔喷出,起到拉长弱化电弧和多点截断电弧的双重作用。6.本防雷击灭弧绝缘子能够通过雷电脉冲触发并吸引、控制和改变雷电冲击电弧的发展轨迹,能够在整体灭弧结构中大尺度的分段电弧,减弱电弧能量并熄灭电弧,且结构简单,效率高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灭弧通道的外表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灭弧通道的纵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绝缘子;11-引弧电极;12-帽窝;2-灭弧通道;21-导弧金属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灭弧防雷击绝缘子,包括脚球、绝缘子(1)、灭弧通道(2)、若干裙边(3)和一个拦弧裙边(3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脚球与绝缘子(1)固定连接,所述绝缘子(1)的顶部设置有引弧电极(11),引弧电极(11)镶嵌于脚球内部,绝缘子(1)的底部设置有帽窝(12),绝缘子(1)的表面呈螺旋形设置有灭弧通道(2);所述裙边(3)固定设置在绝缘子(1)上,所述的拦弧裙边(31)表面设有拦弧栅(4),所述的裙边(3)和拦弧裙边(31)的直径为300‑450mm;所述的灭弧通道(2)中间隔一定的距离固定设置有导弧金属球(21),灭弧通道(2)的内腔设置有通过所述的引弧电极(11)通过导线与灭弧通道(2)的第一个导弧金属球(21)连接,最后一个导弧金属球(21)与底部设置有帽窝(12)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灭弧防雷击绝缘子,包括脚球、绝缘子(1)、灭弧通道(2)、若干裙边(3)和一个拦弧裙边(3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脚球与绝缘子(1)固定连接,所述绝缘子(1)的顶部设置有引弧电极(11),引弧电极(11)镶嵌于脚球内部,绝缘子(1)的底部设置有帽窝(12),绝缘子(1)的表面呈螺旋形设置有灭弧通道(2);所述裙边(3)固定设置在绝缘子(1)上,所述的拦弧裙边(31)表面设有拦弧栅(4),所述的裙边(3)和拦弧裙边(31)的直径为300-450mm;所述的灭弧通道(2)中间隔一定的距离固定设置有导弧金属球(21),灭弧通道(2)的内腔设置有通过所述的引弧电极(11)通过导线与灭弧通道(2)的第一个导弧金属球(21)连接,最后一个导弧金属球(21)与底部设置有帽窝(12)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灭弧防雷击绝缘子,其特征在于:每两个导弧金属球(21)之间的灭弧通道(2)为灭弧间隙,其表面均规则的分布设置有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丰德王学彬张华驿黄上师李籽剑戴琦郑传啸王巨丰王嬿蕾
申请(专利权)人:王巨丰王嬿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