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车架衬套、后副车架总成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76060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6 01: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领域,提供一种副车架衬套、后副车架总成及车辆,所述副车架衬套包括内管和套设于所述内管外周的橡胶管以及连接于所述内管的下端的衬垫,所述衬垫上形成有与所述内管的轴向通道对应的安装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副车架衬套通过在内管下端连接衬垫,从而便于增大与连接螺栓头部的接触面积,能够在连接螺栓施加较大的紧固力,使得车身与副车架具有较高的连接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副车架衬套。在此基础上,本技术还涉及具有所述副车架衬套的后副车架总成及具有该后副车架总成的车辆。
技术介绍
车辆的副车架用作车身与悬架系统的中间连接件,能够有效改善乘坐舒适性。其中,若将车身刚性地连接至后副车架上,则由路面传来的大部分振动将被传递至车身,导致整车NVH性能较差。并且,由于这种振动,容易在颠簸或其他恶劣工况下造成车身在副车架上的安装点错动而产生异响。因此,为了改善驾乘环境,通常需要在副车架的用于连接车身的安装点设置副车架衬套。尤其是,对于动力系统前置的乘用车而言,在后副车架上设置副车架衬套能够有效改善后排乘客的乘坐舒适性。然而,设置副车架衬套应保证具有足够的连接强度,以免车身与副车架的不当分离。另外,设置具有衬套连接结构的副车架存在积水等问题,容易产生锈蚀等结构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副车架衬套,以便使车身与副车架具有较高的连接强度。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副车架衬套,包括内管和套设于所述内管外周的橡胶管,所述副车架衬套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内管的下端的衬垫,所述衬垫上形成有与所述内管的轴向通道对应的安装孔。进一步的,所述副车架衬套包括套设于所述橡胶管外周的尼龙外管。进一步的,所述尼龙外管的上端周缘形成有倒角,并且/或者,所述尼龙外管的下端形成有沿周向延伸的环形凸起。进一步的,所述橡胶管的上端形成有沿周向均匀分布且向上延伸的多个凸台。进一步的,沿向上方向,所述凸台的径向尺寸递减。进一步的,所述内管为铝质内管。进一步的,所述内管在上端延伸至超出所述橡胶管的上端。进一步的,所述内管的所述轴向通道内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凹槽,所述衬垫上形成有用于压装至所述凹槽内的插板。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副车架衬套具有以下优势:(1)本技术所述的副车架衬套在内管下端连接衬垫,从而便于增大与连接螺栓头部的接触面积,能够在连接螺栓施加较大的紧固力,使得车身与副车架具有较高的连接强度。(2)本技术所述的副车架衬套可以在橡胶管的上端形成多个凸台,从而能够在不同振幅时具有不同的刚度,提供能够与工况相适应的弹性作用力。在此基础上,本技术还提供具有所述副车架衬套的后副车架总成及具有该后副车架总成的车辆,该车辆的车身通过所述副车架衬套连接至所述后副车架总成上。所述后副车架总成和所述车辆与上述副车架衬套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所述的后副车架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所述的副车架衬套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副车架衬套的主视示意图;图4a为图2中的副车架衬套的内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b为图2中的副车架衬套的橡胶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c为图2中的副车架衬套的衬垫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d为图2中的副车架衬套的尼龙外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内管,11-轴向通道,12-凹槽,2-橡胶管,21-凸台,3-衬垫,31-安装孔,32-插板,4-尼龙外管,41-倒角,42-环形凸起,100-副车架衬套。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另外,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指参考附图所示的上、下方向,其与本技术提供的副车架衬套正常安装至车辆时所处的上、下方向一致;“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本技术所述“径向”、“周向”通常分别指衬套的径向和周向,如在随后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凸台21的径向尺寸,即为该凸台21在沿其所在的橡胶管2的壁厚方向(即径向)的尺寸。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参照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副车架衬套100可以用于后副车架总成中,以安装车身,减少来自地面的振动的传递。具体地,结合图2至图4d所示,根据本技术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副车架衬套,包括内管1和套设于该内管1外周的橡胶管2,所述内管1形成有轴向通道11,由此,连接螺栓可以穿过该轴向通道11而与设置于车身上的如螺母套管(未示出)连接,从而将车身安装于副车架上。其中,所述副车架衬套还包括连接于内管1下端的衬垫3,该衬垫3上形成有与所述内管1的轴向通道11对应的安装孔31。通常地,该安装孔31与内管1的轴向通道11同轴设置,从而连接螺栓可以穿过该安装孔31和轴向通道11连接至车身。由此,本技术的副车架衬套由于在内管1下端连接衬垫3,从而便于增大与连接螺栓头部的接触面积,能够在连接螺栓施加较大的紧固力,使得车身与副车架具有较高的连接强度。另外,进入内管1的轴向通道11内的积水可以通过内管1与衬垫3、衬垫3与连接螺栓的头部之间的间隙排出,从而便于有效防止积水沉积,避免相关部件过快锈蚀。结合图2、图3和图4d所示,本技术的副车架衬套还可以包括套设于橡胶管2外周的尼龙外管4,以便于将该副车架衬套压装置副车架上相应的结构孔中。进一步地,在该尼龙外管4的上端周缘还可以形成有倒角41,该倒角41角度可以为如15°,以便提高压装效率。由于尼龙材质具有成型工艺性好、弹性回复率高等优点,从而可以在整体上提高副车架衬套的性能。另外,可以在尼龙外管4的下端形成沿周向延伸的环形凸起42,用于支撑在形成于橡胶管2的下端周缘的凸起部(未标记)上,当向上压装至副车架中时,该环形凸起42提供了相对较大的作用面积,避免发生变形而影响压装效率。结合图2、图3和图4b所示,本技术的副车架衬套可以在橡胶管2的上端形成沿周向均匀布置的多个凸台21,该凸台21沿向上方向延伸,以形成锯齿状分布的上端包胶。由此,当悬架承受小幅冲击时,橡胶管2上的凸台21与车身底板接触,此时具有较小的刚度,有利于保证乘坐舒适性。所述凸台21可以形成为在沿向上的方向,其径向尺寸递减,以进一步在不同振幅时具有不同的刚度,提供能够与工况相适应的弹性作用力。结合图2、图3、图4a和图4c所示,本技术的副车架衬套中,内管优选为铝质内管,以具有质轻等优点。并且,内管1的上端可以延伸至超出所述橡胶管2的上端,以在车辆振幅较小时,橡胶管2不与车身底板接触,避免对车辆舒适性产生不良影响。另外,内管1的轴向通道11内可以进一步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多个凹槽12,不仅可以降低其重量,而且提供了连接衬垫3的结构。具体地,如图4a所示,内管1的轴向通道11内形成有对称设置的多个凹槽12,其中两个彼此相对。而在图4c所示的衬垫3上可以形成有插板32,例如,在加工其安装孔31时可以将其一部分预留并向上弯折,由此能够压装至内管1的相应凹槽12内。并且,可以通过适当的设置而在衬垫3与其上侧的橡胶管2之间形成空隙,以能够防止积水。在此基础上,本技术还提供设有上述副车架衬套的后副车架总成。对于动力系统前置的乘用车而言,本技术提供的后副车架总成能够有效改善后排乘客的乘坐舒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副车架衬套、后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副车架衬套,包括内管(1)和套设于所述内管(1)外周的橡胶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衬套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内管(1)的下端的衬垫(3),所述衬垫(3)上形成有与所述内管(1)的轴向通道(11)对应的安装孔(3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副车架衬套,包括内管(1)和套设于所述内管(1)外周的橡胶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衬套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内管(1)的下端的衬垫(3),所述衬垫(3)上形成有与所述内管(1)的轴向通道(11)对应的安装孔(3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衬套包括套设于所述橡胶管(2)外周的尼龙外管(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车架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尼龙外管(4)的上端周缘形成有倒角(41),并且/或者,所述尼龙外管(4)的下端形成有沿周向延伸的环形凸起(4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管(2)的上端形成有沿周向均匀分布且向上延伸的多个凸台(2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副车架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彦昆张星赵帅冯二龙王文栋王小伟牛金亮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