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分体式转向管柱,其具有上管柱组件,与所述上管柱组件滑动插装的下管柱组件,以及将所述上管柱组件组装于车身的安装支架,所述上管柱组件包括刚性的第一上管柱组件,以及与所述第一上管柱组件固连的铝合金制的第二上管柱组件,所述下管柱组件插装于所述第二上管柱组件内,所述安装支架装配于所述第二上管柱组件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分体式转向管柱,通过将上管柱组件构造成刚性的第一上管柱组件和铝合金制的第二上管柱组件,并使下管柱组件与第二上管柱组件配合,利用铝合金铸造成型机加工后的第二上管柱组件的高精度,实现与下管柱组件的精确配合,提高了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转向
,特别涉及一种车辆用的分体式转向管柱。
技术介绍
车辆转向管柱,做为车辆转向用的操作部件,其结构将直接影响车辆转向使用过程中的性能。为了提高转向管柱的使用性能,现有的车辆转向管柱,多具有转向管柱调节机构,其主要结构中,多包括上管柱组件、与上管柱组件插装配合的下管柱组件,以及设置在上管柱组件上的安装支架,在安装支架上设有锁紧装置,以在上转向管柱相对于下转向管柱轴向滑动时,对上管柱组件和下管柱组件之间进行锁紧。由于上管柱组件相对于下管柱组件的滑动,使得上管柱组件具有轴向上的两个极限位置,即转向管柱具有较长的轴向长度的第一极限位置,以及具有轴向长度较短的第二极限位置。如上结构中,由于上管柱组件和下管柱组件之间形成间隙配合,在将二者锁紧时,二者间的间隙无法消除,导致晃动方向盘时存在旷动,其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分体式转向管柱,以提高上管柱组件和下管柱组件之间的配合精度,提高转向管柱的使用效果。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分体式转向管柱,具有上管柱组件,与所述上管柱组件滑动插装的下管柱组件,以及将所述上管柱组件组装于车身的安装支架,所述上管柱组件包括刚性的第一上管柱组件,以及与所述第一上管柱组件固连的铝合金制的第二上管柱组件,所述下管柱组件插装于所述第二上管柱组件内,所述安装支架装配于所述第二上管柱组件上。进一步的,于所述第一上管柱组件上固定有法兰盘,于所述第二上管柱组件上形成有与所述法兰盘贴合的、以与所述法兰盘螺接的配合部。进一步的,于所述安装支架上连接有将所述下管柱组件和所述第二上管柱组件锁紧的锁紧装置。进一步的,所述分体式转向管柱包括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上管柱组件上的至少一个第一限位配合部,以及设置在所述上管柱组件的移动路径上并相对于车身固定设置的、与所述第一限位配合部数量相应的第二限位配合部;因所述上管柱组件沿所述下管柱组件的轴向移动,所述第一限位配合部构成与所述第二限位配合部的阻挡配合。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限位配合部为沿所述第二上管柱组件的轴向间距设置的两个,以与所述第二限位配合部构成所述上管柱组件轴向位移的限定。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限位配合部为所述安装支架的两相对侧的侧边,所述第一限位部为分置于所述安装支架两侧的、设置于所述第二上管柱组件上的两个橡胶块。进一步的,两个所述橡胶块之一,被构造成沿所述第二上管柱组件的径向间距设置的两个橡胶分块。进一步的,于所述第二上管柱组件上固定有防转支架,两个所述橡胶分块装卡于所述防转支架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限位配合部包括固连于所述第二上管柱组件上的第二橡胶块,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二上管柱组件上的、沿所述第二上管柱组件的轴向延伸设置的贯通槽;所述第二限位配合部包括所述安装支架一侧的、与所述第二橡胶块形成阻挡配合的侧边,以及固连于所述下管柱组件上并被限制于所述贯通槽内的第一橡胶块。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橡胶块被构造成沿所述第二上管柱组件的径向间距设置的两个橡胶分块。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本技术所述的分体式转向管柱,通过将上管柱组件构造成刚性的第一上管柱组件和铝合金制的第二上管柱组件,并使下管柱组件与第二上管柱组件配合,利用铝合金铸造成型机加工后的第二上管柱组件的高精度,确保了与下管柱组件的滑动配合精度,极大限度的避免转向管柱锁紧状态下的旷动,提高了使用效果。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转向管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第二上管柱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与第一限位配合部拆分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转向管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上管柱组件、下管柱组件以及支架的拆分状态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上管柱组件,101-第一上管柱组件,102-第二上管柱组件,1021-贯通槽,1022-空腔,1023-圆弧边,103-法兰盘,104-配合部,105-螺栓,2-下管柱组件,3、安装支架,301-销轴,302-手柄,303-扭簧,304-侧边,401-第一橡胶块,4011-卡接柱,402-第二橡胶块,4021-橡胶分块,4022-插装孔,403-支撑架,4031-通孔,5-防转支架,501-螺钉,502-插装部,6-配合支架。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本技术涉及的分体式转向管柱,其整体结构上具有上管柱组件,与所述上管柱组件滑动插装的下管柱组件,以及将所述上管柱组件组装于车身的安装支架,其设计思想在于,上管柱组件包括刚性的第一上管柱组件,以及与所述第一上管柱组件固连的铝合金制的第二上管柱组件,所述下管柱组件插装于所述第二上管柱组件内,所述安装支架装配于所述第二上管柱组件上。通过将上管柱组件构造成刚性的第一上管柱组件和铝合金制的第二上管柱组件,并使下管柱组件与第二上管柱组件配合,利用铝合金铸造成型机加工后的第二上管柱组件的高精度,确保了与下管柱组件的滑动配合精度,极大限度的避免转向管柱锁紧状态下的旷动,提高了使用效果。实施例一基于如上整体结构描述,图1示出了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图2示出了图1仰视的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由图1结合图2所示,下管柱组件2插装于上管柱组件1内,以使上管柱组件1沿着下管柱组件2的轴向移动,通过该移动,以实现上管柱组件1于下管柱组件2上的位移调整,该位移调整具有两个位置,其一是上管柱组件1与下管柱组件2之间具有最大插装深度的第一极限位置,此时,整个转向管柱的长度最短;其二是上管柱组件1与下管柱组件2之间具有最小插装深度的第二极限位置,此时,整个转向管柱的长度最长,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下的转向管柱长度差,则为上管柱组件1的位移,在该位移下,上管柱组件1于下管柱组件2的轴向方向上往复移动。为了提高上管柱组件1和下管柱组件2插装配合下的精度,以确保二者相对滑动下的平顺性,避免上管柱组件1和下管柱组件2之间抱紧下间隙的产生,由图1结合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上管柱组件1包括刚性的第一上管柱组件101,以及与第一上管柱组件101固连的铝合金制的第二上管柱组件102。为了实现第一上管柱组件101和第二上管柱组件102之间的固连,本实施例中,在第一上管柱组件101的、靠近第二上管柱组件102处,固连有法兰盘103,该法兰盘103可以通过焊接的形式构成与第一上管柱组件101的固连,也可以和第一上管柱组件101一体成型;对应该法兰盘103,在第二上管柱组件102上设有与法兰盘103的盘面贴合的配合部104,通过配合部104和法兰盘103的设置,可以将第一上管柱组件101和第二上管柱组件102通过螺栓105螺接在一起。图3示出了第二上管柱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由图3所示,在第二上管柱组件102的内部形成有空腔1022,该空腔1022供下管柱组件2滑动插入,以实现上管柱组件1相对于下管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分体式转向管柱,具有上管柱组件(1),与所述上管柱组件(1)滑动插装的下管柱组件(2),以及将所述上管柱组件(1)组装于车身的安装支架(3),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管柱组件(1)包括刚性的第一上管柱组件(101),以及与所述第一上管柱组件(101)固连的铝合金制的第二上管柱组件(102),所述下管柱组件(2)插装于所述第二上管柱组件(102)内,所述安装支架(3)装配于所述第二上管柱组件(102)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体式转向管柱,具有上管柱组件(1),与所述上管柱组件(1)滑动插装的下管柱组件(2),以及将所述上管柱组件(1)组装于车身的安装支架(3),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管柱组件(1)包括刚性的第一上管柱组件(101),以及与所述第一上管柱组件(101)固连的铝合金制的第二上管柱组件(102),所述下管柱组件(2)插装于所述第二上管柱组件(102)内,所述安装支架(3)装配于所述第二上管柱组件(102)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第一上管柱组件(101)上固定有法兰盘(103),于所述第二上管柱组件(102)上形成有与所述法兰盘(103)贴合的、以与所述法兰盘(103)螺接的配合部(10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安装支架(3)上连接有将所述下管柱组件(2)和所述第二上管柱组件(102)锁紧的锁紧装置。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分体式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分体式转向管柱包括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上管柱组件(102)上的至少一个第一限位配合部,以及设置在所述上管柱组件(1)的移动路径上并相对于车身固定设置的、与所述第一限位配合部数量相应的第二限位配合部;因所述上管柱组件(1)沿所述下管柱组件(2)的轴向移动,所述第一限位配合部构成与所述第二限位配合部的阻挡配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体式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配合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笑语,杨永刚,王京,刘长生,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