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子产品领域,公开了一种导电接触连接装置,包括设于第一电子器件上的弹片本体及与设于第二电子器件上的导电柱体,所述弹片本体设有固定座和至少一个连接片,每一所述连接片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固定座,每一所述连接片的另一端设有导电接触部,所述导电柱体与所述导电接触部在所述第一电子器件与第一电子器件实现插接时对应接触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导电柱体与弹片本体连接,并可在导电柱体或/和弹片本体上施加一定的力,使弹片本体发生一定的弹性形变,弹片本体受弹性变形影响而具有恢复趋势,从而能够始终保证导电接触部与导电柱体可靠接触,提高了导电接触连接装置的导电接触连接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子产品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导电接触连接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一些电脑一体机,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显示模块和PC模块;当显示模块和PC模块分离时,显示模块可以独立运行安卓系统,充当一个平板电脑;当显示模块和PC模块插接为一个整体时,则为一个完整的电脑一体机。当PC模块的插头插接在显示模块的插槽中时,PC模块需要与显示模块良好接地,为了使PC模块与显示模块具有较好的接触连接,一般不对PC模块进行喷涂和氧化,导致PC模块的外观较差,或者只对PC模块的局部进行喷涂,以保证良好的接地效果,但是采用局部平喷涂需要在不喷涂的地方贴高温胶纸,工艺较为复杂,若单纯只靠PC模块的插头与显示模块实现接地连接,则这种接地连接可靠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导电接触连接装置,提高PC模块与电子仪器接地连接的可靠性,以满足PC模块在具有较好的外观的条件下,同时满足与整机接地连接的可靠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导电接触连接装置,包括设于第一电子器件上的弹片本体,所述弹片本体设有固定座和至少一个连接片,每一所述连接片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固定座,每一所述连接片的另一端设有导电接触部。本技术中,当第一电子器件与第二电子器件对应插接时,导电柱体与弹片本体的导电接触部接触连接,从可使第一电子器件与第二电子器件实现可靠接地;此外,当第一电子器件与第二电子器件对应插接时,使导电柱体通过导电接触部在弹片本体上施加一定的力,使弹片本体发生一定的弹性形变,弹片本体受弹性变形影响而具有恢复趋势,从而能够始终保证导电接触部与导电柱体可靠接触,提高了导电接触连接装置的导电接触连接的可靠性。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设于第二电子器件上的导电柱体,所述导电柱体与所述导电接触部在所述第一电子器件与第一电子器件实现插接时对应接触连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连接片连接在所述固定座的一侧。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连接片的数量为2-5个,所述连接片沿所述固定座的侧边依次排列,相邻的连接片之间设有间隙。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连接片与所述固定座的连接的部分比所述连接片的其余部分窄。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连接片的一端设有连接颈,所述连接片通过所述连接颈与所述固定座连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导电接触部为设置在所述连接片一个面上的盘状凸台。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连接片设有相对的A面及B面,其中的A面部分地向B面凹陷,使B面向外突出形成所述导电接触部。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连接片与所述固定座共面设置。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连接片与所述固定座不共面设置。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连接片与所述固定座垂直。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电子器件或所述第二电子器件为PC模块。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导电接触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导电接触连接装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导电接触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导电接触连接装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其中:(1,1′)、弹片本体;(11,11′)、固定座;(12,12′)、连接片;(13,13′)、导电接触部;14、连接颈;(15,15′)、固定孔;(2,2′)、导电柱体;(10,10′)、第一电子器件;(20,20′)、第二电子器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导电接触连接装置,包括弹片本体1及与弹片本体1接触连接的导电柱体2,弹片本体1设有固定座11和至少一个连接片12,每一连接片12的一端连接于固定座11的一侧,连接片12与固定座11共面设置,以适应将弹片本体1安装于第一电子器件内部的场合(详见下述),每一连接片12的另一端设有导电接触部13,导电柱体2与导电接触部13对应接触连接;可以在导电柱体2或/和弹片本体1上施加一定的力,使弹片本体1发生一定的弹性形变,弹片本体1受弹性变形影响而具有恢复趋势,从而能够始终保证导电接触部13与导电柱体2可靠接触,提高了导电接触连接装置的导电接触连接的可靠性。如图1所示,连接片12的数量为3个,连接片12沿固定座11的侧边依次排列,相应地,导电柱体2的数量为3个,以进一步增加导电接触连接装置接触连接的可靠性;相邻的连接片12之间设有间隙,以保证相邻的连接片12的弹性形变相对独立,防止各连接片12的变形量不一致而导致接触连接相互影响。如图1所示,连接12的一端设有连接颈14,连接片12通过连接颈14与固定座11连接,连接颈14的宽度比连接片12的宽度窄,以使连接颈14比较容易发生弹性变形,防止连接片12受外力作用时,使固定座11发生翘曲。如图1所示,导电接触部13为设置在连接片12一个面上的盘状凸台,以实现与导电柱体2可靠接触连接。结合图1及图2所示,弹片本体1的固定座11上设有固定孔15,弹片本体1置于第一电子器件10的内部,螺钉依次穿过固定孔15及第一电子器件10的底壁将弹片本体1固定,待测设备的底座设有通孔(未图示),当弹片本体1处于自然状态Ⅰ时,导电接触部13可以从通孔中伸出;导电柱体2安装在第二电子器件20的一个面上,当第二电子器件20沿方向S插接在待测设备10上时,导电柱体2与导电接触部13接触连接,且导电柱体2将力F作用于导电接触部13上,使弹片本体1发生弹性形变而处于压缩状态Ⅱ,此时,弹片本体1受弹性变形影响而具有恢复趋势,从而能够始终保证导电接触部13与导电柱体2可靠接触,提高了导电接触连接装置的导电接触连接的可靠性。本实施例中,第一电子器件10为PC模块,第二电子器件20为显示模块。以上实施中的导电接触连接装置也可以省略导电柱体2,当PC模块与显示模块对应插接时,可以通过弹片本体1的导电接触部13直接与显示模块的外壳(金属材质的外壳)接触,实现PC模块与显示模块良好接地效果。实施例2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导电接触连接装置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似,不同之处在于,连接片12′与固定座11′不共面设置,即连接片12′与固定座11′具有一定夹角,此种结构可以适用于件弹片本体1′安装于第一电子器件外部的场合(详见下述),作为优选,连接片12′与固定座11′垂直设置,连接片12′设有相对的A面及B面,其中的A面部分地向B面凹陷,使B面向外突出形成导电接触部13′,本实施例中,连接片12的整个宽度整体向一侧凹陷形成导电接触部13′,在其它实施中,也可以是部分宽度向一侧凹陷形成导电接触部,例如圆形凹坑的外轮廓形成导电接触部。结合图3及图4所示,弹片本体1′的固定座11′上设有固定孔15′,弹片本体1′设在第一电子器件10′上,螺钉依次穿过固定孔15′及第一电子器件10′的底壁将弹片本体1′固定;导电柱体2′安装在待测设备10的侧壁,当第一电子器件10′插接在第二电子器件20′上时,导电柱体2′与导电接触部13′接触连接,且导电柱体2′顶推导电接触部13′,使弹片本体1′发生弹性形变而处于压缩状态,此时,弹片本体1′受弹性变形影响而具有恢复趋势,从而能够始终保证导电接触部13′与导电柱体2′可靠接触,提高了导电接触连接装置的导电接触连接的可靠性。本实施例中,第一电子器件10′为显示模块的PCBA板,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电接触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第一电子器件上的弹片本体,所述弹片本体设有固定座和至少一个连接片,每一所述连接片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固定座,每一所述连接片的另一端设有导电接触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电接触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第一电子器件上的弹片本体,所述弹片本体设有固定座和至少一个连接片,每一所述连接片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固定座,每一所述连接片的另一端设有导电接触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接触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第二电子器件上的导电柱体,所述导电柱体与所述导电接触部在所述第一电子器件与第二电子器件实现插接时对应接触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接触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片连接在所述固定座的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电接触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片的数量为2-5个,所述连接片沿所述固定座的侧边依次排列,相邻的连接片之间设有间隙。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接触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片与所述固定座的连接的部分比所述连接片的其余部分窄。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泽泰,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