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及其振子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62298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2 20: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振子连接结构以及使用该振子连接结构的天线,该振子连接结构包括相连接的上线路板、下线路板,其还包括馈电柱、第一电缆、第二电缆,该馈电柱固定于上线路板或下线路板,该第一电缆的第一端与上线路板电连接,该第二电缆的第一端与移相器连接,该第一电缆的第二端与该第二电缆的第二端在馈电柱内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振子连接结构是通过第一电缆、第二电缆在馈电柱内相连,从而避免了使用一根电缆时由于弯折需要而挤占了振子高度空间,解决了电缆弯折易断的问题,通过电缆搭接的方式节省了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天线及其振子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在现在的基站天线中,由于受天线罩高度尺寸限制,振子高度同样受到限制,而振子高度是决定天线阻抗带宽的重要因素,振子越高,带宽越大,天线频率也越高。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天线频率越来越高,因此在狭小的空间里增加振子的有效高度成为目前天线技术发展的重要课题。如图1所示,PCB振子往往通过一根电缆110连接线路板120、130和移相器,电缆需经过由竖直变为水平的90度折弯,由于电缆弯曲半径不能太小,90度折弯角的存在将大大挤占振子的高度空间,如图1所示,电缆110与下线路板130之间的距离大概有13.45mm,该结构影响性能同时又有电缆断裂的风险。因而迫切的需要一种新的电缆连接方式,可以消除电缆折弯的不良影响,减小挤占振子所需空间。因此,提供一种应用于PCB振子的占用空间小的、安全性高的新型振子连接结构实为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占用空间小的振子连接结构以及采用该振子连接结构的天线。为实现本技术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振子连接结构,其包括相连接的上线路板、下线路板,其还包括馈电柱、第一电缆、第二电缆,该馈电柱固定于上线路板或下线路板,该第一电缆的第一端与上线路板电连接,该第二电缆的第一端与移相器连接,该第一电缆的第二端与该第二电缆的第二端在馈电柱内电连接。本技术振子连接结构是通过第一电缆、第二电缆在馈电柱内相连,从而避免了使用一根电缆时由于弯折需要而挤占了振子高度空间,解决了电缆弯折易断的问题,通过电缆搭接的方式节省了空间。优选的,该馈电柱为上端、下端分别固定在上线路板和下线路板的中空柱状结构,该第一电缆置于该馈电柱内,该第二电缆的第二端插入该馈电柱内与该第一电缆的第二端连接。优选的,该馈电柱下端设有侧向开口,该第二电缆的第二端从该侧向开口插入。在馈电柱侧向开口,可以更大程度的节省空间,两根电缆相互垂直于馈电柱内相连接。优选的,该第一电缆去除外导体置于该馈电柱内,该第二电缆的第二端的内导体插入馈电柱内与第一电缆连接。第一电缆剥去外导体后塞入馈电柱中焊接在线路板上,第二电缆焊接在移相器上且内导体插入馈电柱内,两根电缆内导体焊接在一起,该连接结构十分节省空间,而且有较好的电连接,安全性较高。馈电柱开槽使两根电缆之间焊接简单化。优选的,该第一电缆与第二电缆的内导体通过焊接相连接,该馈电柱为上端、下端分别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上线路板和下线路板。优选的,该下线路板设有开孔,该馈电柱通过该开孔,该馈电柱下部设有凸台,该凸台与下线路板下面相抵触定位。该结构使连接固定更可靠。优选的,该下线路板上设有定位孔,该馈电柱的凸台上设有凸起,该凸起插入该定位孔中以定位。该结构使连接固定更可靠更稳定。优选的,该上线路板设有定位孔,该馈电柱上端设有定位插条,该定位插条插入该定位孔中以固定。该结构使连接固定更可靠更稳定。优选的,该上线路板上还安装有隔离片、介质、铆钉,该介质安装在上线路板与隔离片之间,通过铆钉将隔离片与介质固定在上线路板。将隔离片固定在振子上,通过在振子上固定隔离片调节隔离性能,可以优化天线隔离,装配简单,且节省反射板空间。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天线,其包括如上所述的振子连接结构。对比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振子连接结构是通过第一电缆、第二电缆在馈电柱内相连,从而避免了使用一根电缆时由于弯折需要而挤占了振子高度空间,解决了电缆弯折易断的问题,通过电缆搭接的方式节省了空间。采用本技术可以有效解决电缆弯折挤占振子高度空间的影响,同时,还可以消除电缆折弯断裂的风险,利于天线整体排布,使其结构更加紧凑。而且将隔离片固定在振子上,通过在振子上固定隔离片调节隔离性能,可以优化天线隔离,装配简单,且节省反射板空间。【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振子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振子连接结构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振子连接结构的立体图二;图4为本技术振子连接结构的爆炸图;图5为本技术振子连接结构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5,本技术振子连接结构包括相连接的上线路板210、下线路板220,其还包括馈电柱250、第一电缆230、第二电缆240,该馈电柱固定于上线路板或下线路板,该第一电缆的第一端与上线路板电连接,该第二电缆的第一端与移相器连接,该第一电缆的第二端与该第二电缆的第二端在馈电柱内电连接。该馈电柱250为中空柱状结构,其上端、下端分别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上线路板210和下线路板220,该下线路板220设有开孔,该馈电柱250通过该开孔设置。该上线路板210与下线路板220之间还设有支撑片270以支撑整个结构。该第一电缆230置于该馈电柱250内,该第二电缆240的第二端插入该馈电柱250内与该第一电缆230的第二端连接。请结合参阅图4和图5,该馈电柱250下端设有侧向开口251,第一电缆230剥去外导体后塞入馈电柱250中,第一电缆230的第一端焊接在上线路板210上,该第一电缆230去除外导体后置于该馈电柱250内,第二电缆240第一端焊接在移相器上,该第二电缆240的第二端的内导体从该侧向开口251插入馈电柱250内与第一电缆230第二端的内导体焊接连接。两根电缆内导体焊接在一起,该连接结构十分节省空间,而且有较好的电连接,安全性较高,馈电柱开槽使两根电缆之间焊接简单化。该馈电柱250下部设有凸台252,该凸台252与下线路板220下面相抵触定位。该馈电柱的凸台252上设有凸起253,该下线路板上设有定位孔,该凸起253插入该定位孔中以定位。该上线路板210设有定位孔,该馈电柱上端设有定位插条254,该定位插条插入该定位孔中以固定。该结构使连接固定更可靠更稳定。该上线路板210上还安装有隔离片261、介质262、铆钉263,该介质262安装在上线路板210与隔离片261之间,通过铆钉263将隔离片261与介质262固定在上线路板210。将隔离片固定在振子上,通过在振子上固定隔离片调节隔离性能,可以优化天线隔离,装配简单,且节省反射板空间。本技术振子连接结构通过第一电缆、第二电缆在馈电柱内相连,从而避免了使用一根电缆时由于弯折需要而挤占了振子高度空间,解决了电缆弯折易断的问题,通过电缆搭接的方式节省了空间,如图5所示,第二电缆240与下线路板220之间的距离大概只有7.93mm,比现有技术大大节省了空间。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基于本技术技术方案上的等效变换均属于本技术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振子连接结构,其包括相连接的上线路板、下线路板,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馈电柱、第一电缆、第二电缆,该馈电柱固定于上线路板或下线路板,该第一电缆的第一端与上线路板电连接,该第二电缆的第一端与移相器连接,该第一电缆的第二端与该第二电缆的第二端在馈电柱内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振子连接结构,其包括相连接的上线路板、下线路板,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馈电柱、第一电缆、第二电缆,该馈电柱固定于上线路板或下线路板,该第一电缆的第一端与上线路板电连接,该第二电缆的第一端与移相器连接,该第一电缆的第二端与该第二电缆的第二端在馈电柱内电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子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馈电柱为上端、下端分别固定在上线路板和下线路板的中空柱状结构,该第一电缆置于该馈电柱内,该第二电缆的第二端插入该馈电柱内与该第一电缆的第二端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子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馈电柱下端设有侧向开口,该第二电缆的第二端从该侧向开口插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振子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缆去除外导体置于该馈电柱内,该第二电缆的第二端的内导体插入馈电柱内与第一电缆连接。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振子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哲才成钢杨丹余明江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通宇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