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向收折雨伞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54788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1 21: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反向收折雨伞,包括第一伞布及伞骨,伞骨包括伞中棒、多根外顶骨及多根内顶骨,伞中棒上至少设有上伞巢及下伞巢,伞中棒的一端设有把手,另一端设有伞尾,该上伞巢固定于伞中棒靠近伞尾的一端,该伞中棒于上伞巢靠近把手的一端设有一限位环,下伞巢可活动的设于限位环与把手之间,所述第一伞布的一端设于下伞巢靠近把手的一端,所述多根外顶骨的一端枢接于下伞巢,另一端支撑第一伞布,所述内顶骨的一端枢接于上伞巢,另一端枢接在外顶骨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将第一伞布连接下伞巢,使该下伞巢动作时,该第一伞布跟随动作,完成开收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减少开收伞空间,防止收伞后滴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伞具,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防风抗风的反向收折雨伞
技术介绍
伞具是人们生活常备用品,不只用于挡雨,其功能亦可使用于遮阳、挡风等情形。现有的雨伞包括伞布及伞骨,该伞骨包括伞中棒、多根外顶骨及多根内顶骨,伞中棒至少设有上伞巢及下伞巢,伞布的一端固定于伞上槽上,各外顶骨的一端枢接于上伞巢,另一端支撑伞布,各内顶骨的一端枢接在下伞巢,另一端枢接在外顶骨上。使用时,通过控制伞下槽的位置来使内顶固撑开或者收合,进而控制该雨伞的收合,在使用这种结构的雨伞时,大都数人都会遇到遇到以下困扰:1、撑伞者在雨天用完伞后,容易碰到收起后的伞面水滴,造成衣服潮湿;且收起的雨伞还会不停的滴水,弄湿室内地板,使地板潮湿易滑。2、撑伞欲进入车内时,由于车顶或车门的限制,撑伞者只能在车外将伞收合后才能进入车内,若遇到较大的风雨,撑伞者未进入车内已淋湿,将伞收进车内后,雨伞上的雨滴会滴落在车内;由车内到车外时,同样受车门的限制,使用者必须站在车外才能将伞完全撑开,同样存在还未撑伞已经淋湿的状况。3、在人群拥挤的露天场所使用雨伞同样存在极大的不便,在撑开伞时,需要将雨伞举高,在头顶上开伞,尽管如此,仍然会碰到周围的人,给别人造成不便,收伞时亦同。4、当碰到风雨交加的日子时,强大的风力常会使伞面出现上翻“开伞花”的状况,给使用者造成不安全感,且伞上翻后,欲恢复原状,需要将上翻的伞骨一节一节的往回翻,使用极其不便。有鉴于此,本设计人针对上述伞结构设计上未臻完善所导致的诸多缺失及不便,而深入构思,且积极研究改良试做而开发设计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减小开伞与收伞空间,防止伞面水滴外露,且可抗风的反向收折伞,使开收伞更加便利,并可避免雨伞的水滴弄湿屋内地面。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反向收折雨伞,包括第一伞布及伞骨,伞骨包括伞中棒、多根外顶骨及多根内顶骨,伞中棒上至少设有上伞巢及下伞巢,伞中棒的一端设有把手,另一端设有伞尾,该上伞巢固定于伞中棒靠近伞尾的一端,该伞中棒于上伞巢靠近把手的一端设有一限位环,下伞巢可活动的设于限位环与把手之间,所述第一伞布的一端设于下伞巢靠近把手的一端,所述多根外顶骨的一端枢接于下伞巢,另一端支撑第一伞布,所述内顶骨的一端枢接于上伞巢,另一端枢接在外顶骨上。所述上伞巢靠近伞尾的一端另固设有一第二伞布,该第二伞布的另一端与外顶骨连接。所述各外顶骨与第一、第二伞布分别通过伞珠连接,各伞珠上设有一套孔及一穿孔,各套孔对应外顶骨设置,所述第一、第二伞布缝固于该穿孔上。所述伞中棒靠近把手的一端设有一弹性凸出该伞中棒的弹片,该弹片于对应把手及伞尾的两端分别形成一斜面。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一种反向收折伞是将第一伞布连接下伞巢,使该下伞巢动作时,该第一伞布跟随动作,完成开收伞。收伞时,被雨淋的一面伞布往内收,使第一伞布未淋浴的一面位于该雨伞的外面,如此可避免潮湿的伞面碰到使用者,并且开伞时,第一伞布是由固定于下伞巢的一端向上移动,使第一伞布的另一端呈放射状向外撑开,同样收伞时,第一伞布由固定于下伞巢的一端往把手的方向移动将第一伞布的另一端往伞中棒靠拢,形成第一伞布开口朝伞尾的状态,此种开收伞方式可大大减少开收伞空间,不会受到车门的限制,避免开收伞时被雨淋湿,并且在人群拥挤的地方也可轻易打开或收合,在该雨伞收合后拧紧伞布可避免伞布潮湿的内面往外滴水,避免伞布上的水弄湿屋内的地面。将内顶骨的一端枢接于上伞巢,另一端枢接于外顶骨上,开伞时,内顶骨支撑外顶骨始终往把手的一端方向推出,可避免伞布上翻的“开伞花”的状况,具有抗风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伞骨的开伞状态图;图2为本技术的开伞状态图;图3为本技术伞骨开收伞动作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开收伞动作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伞骨的收折状态图;图6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开伞状态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如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一种反向收折雨伞,包括第一伞布1及伞骨2,伞骨2包括伞中棒21、多根外顶骨22及多根内顶骨23,伞中棒21上至少设有上伞巢24及下伞巢25,伞中棒21的一端设有把手3,另一端设有伞尾4,该上伞巢24固定于伞中棒21靠近伞尾4的一端,该伞中棒21于上伞巢24靠近把手3的一端设有一限位环25,下伞巢25可活动的设于限位环25与把手3之间,所述第一伞布1的一端设于下伞巢25靠近把手3的一端,所述多根外顶骨22的一端枢接于下伞巢25,另一端支撑第一伞布1,所述内顶骨23的一端枢接于上伞巢24,另一端枢接在外顶骨22上。所述伞中棒21靠近把手3的一端设有一弹性凸出该伞中棒21的弹片26,该弹片于对应把手3及伞尾4的两端分别形成一斜面27,使下伞巢25往把手3方向移动时,该弹片26可将下伞巢25卡至于靠近把手3的一端,固定收伞状态。所述各外顶骨22与第一伞布1分别通过伞珠5连接,各伞珠5上设有一套孔51及一穿孔52,各套孔51对应外顶骨22设置,所述第一伞布1缝固于该穿孔52上。如图6所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其是于所述上伞巢21靠近伞尾4的一端另固设有一第二伞布6,该第二伞布6的另一端与外顶骨21连接,使该雨伞具有双层伞布,两层伞布1、6可将撑开时外露的外顶骨22及内顶骨23包覆于内,除了更为美观,可也增加该雨伞的强度,增加防风抗风效果。各外顶骨22与第一伞布1、第二伞布6分别通过伞珠5连接,各伞珠5上设有一套孔51及一穿孔52,各套孔51对应外顶骨22设置,所述第一伞布1、第二伞布6缝固于该穿孔52上。本技术是将第一伞布1连接下伞巢25,使该下伞巢25动作时,该第一伞布1跟随动作,完成开收伞。收伞时,被雨淋的一面伞布往内收,使伞布未淋雨的一面位于该雨伞的外面,如此可避免潮湿的伞面碰到使用者,并且开伞时,第一伞布1是由固定于下伞巢25的一端向上移动,使第一伞布1的另一端呈放射状向外撑开,同样收伞时,第一伞布1由固定于下伞巢25的一端往把手3的方向移动将第一伞布1的另一端往伞中棒21靠拢,形成第一伞布1开口朝伞尾4的状态,此种开收伞方式可大大减少开收伞空间,不会受到车门的限制,避免开收伞时被雨淋湿,也可在人多拥挤的地方开收伞,在该雨伞收合后拧紧伞布可避免伞布潮湿的内面往外滴水,从而避免伞布上的水弄湿屋内的地面。将内顶骨23的一端枢接于上伞巢24,另一端枢接于外顶骨22上,开伞时,内顶骨23支撑外顶骨22始终往把手3的一端方向推出,可避免伞面上翻的“开伞花”的状况,具有抗风效果。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技术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技术的专利范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反向收折雨伞,包括第一伞布及伞骨,伞骨包括伞中棒、多根外顶骨及多根内顶骨,伞中棒上至少设有上伞巢及下伞巢,伞中棒的一端设有把手,另一端设有伞尾,其特征在于:该上伞巢固定于伞中棒靠近伞尾的一端,该伞中棒于上伞巢靠近把手的一端设有一限位环,下伞巢可活动的设于限位环与把手之间,所述第一伞布的一端设于下伞巢靠近把手的一端,所述多根外顶骨的一端枢接于下伞巢,另一端支撑第一伞布,所述内顶骨的一端枢接于上伞巢,另一端枢接在外顶骨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反向收折雨伞,包括第一伞布及伞骨,伞骨包括伞中棒、多根外顶骨及多根内顶骨,伞中棒上至少设有上伞巢及下伞巢,伞中棒的一端设有把手,另一端设有伞尾,其特征在于:该上伞巢固定于伞中棒靠近伞尾的一端,该伞中棒于上伞巢靠近把手的一端设有一限位环,下伞巢可活动的设于限位环与把手之间,所述第一伞布的一端设于下伞巢靠近把手的一端,所述多根外顶骨的一端枢接于下伞巢,另一端支撑第一伞布,所述内顶骨的一端枢接于上伞巢,另一端枢接在外顶骨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瑞端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奇雨洋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