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注塑模具,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包括吸气入子和侧抽入子,所述吸气入子包括第一吸气入子,所述第一吸气入子的中部设有纵向贯穿的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滑动安装有第二吸气入子;所述第二吸气入子的端部搭接在所述安装腔的一侧侧壁的端面上,且所述端部的该侧表面与该所述侧壁的表面齐平,并共同形成吸附表面,所述侧抽入子与所述吸附表面相对应;所述第一吸气入子与所述第二吸气入子之间设有连通气孔的气体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注塑模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注塑模具气孔易堵塞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注塑模具在实现网布良好定位的同时气孔不会被堵塞,且简单易操作,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模具
,特别涉及一种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注塑工艺是一种工业产品生产制造的方法,是将熔融的塑胶料利用压力注进注塑模具中,冷却成型即可得到各种塑胶件。由于注塑工艺可批量生产出结构复杂的塑胶件,且操作简便,生产出的产品即为最后的成品,不再需要其它加工,因此注塑工艺被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如电子、电器、玩具和灯饰等行业。目前,在一些电子塑胶产品中往往含有网布,如耳机、扬声器和麦克风等,此类产品在实际应用中对网布都有透光性和光滑度的要求,因此在生产实际中,网布的定位问题便成了制约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目前注塑行业对网布的定位方式主要采取气孔吸附的方法,即在注塑模具上设置气孔,通过气孔的吸附力将网布固定在注塑模具上。此方法虽能对网布实现准确的定位,但该方法在注塑生产时存在气孔进胶的问题,从而就需要定期的对模具气孔进行拆装清理,大大的降低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也增加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注塑模具,此注塑模具网布定位准确牢固,不会发生气孔进胶的不良,从而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成本。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注塑模具,包括吸气入子和侧抽入子,所述吸气入子包括第一吸气入子,所述第一吸气入子的中部设有纵向贯穿的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滑动安装有第二吸气入子;所述第二吸气入子的端部搭接在所述安装腔的一侧侧壁的端面上,且所述端部的该侧表面与该所述侧壁的表面齐平,并共同形成吸附表面,所述侧抽入子与所述吸附表面相对应;所述第一吸气入子与所述第二吸气入子之间设有连通气孔的气体通道。其中,所述侧壁的端面上设有第一齿形结构,所述第二吸气入子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齿形结构相啮合的第二齿形结构。其中,所述第一齿形结构和所述第二齿形结构的凸齿均为梯形齿。其中,所述第二吸气入子的底部穿出所述安装腔固定在连接座上,所述连接座上纵向设有回位针。其中,所述连接座安装在基座上,所述连接座的底部与所述基座之间安装有弹性部件。其中,所述基座上对应所述连接座的位置设有凹槽,所述连接座约束安装在所述凹槽内。其中,所述弹性部件为弹簧。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技术注塑模具包括吸气入子和侧抽入子,吸气入子包括第一吸气入子,第一吸气入子的安装腔内纵向滑动安装有第二吸气入子,第二吸气入子的端部搭接在安装腔的一侧侧壁的端面上,且在该侧共同形成一吸附表面,侧抽入子与吸附表面相对应,第一吸气入子与第二吸气入子之间设有连通气孔的气体通道。本技术注塑模具的第二吸气入子可在第一吸气入子内上下滑动,所以在合模之前第二吸气入子上滑,在吸附表面的二者相衔接的位置留出一条缝隙,该条缝隙与气体通道相通形成吸气缝隙,从而能够将网布吸附在吸附表面上,实现网布的定位,在合模的时候第二吸气入子会被动模下压向下滑动,同时侧抽入子抵在网布上固定网布,第一吸气入子与第二吸气入子之间的吸气缝隙闭合,因而气路被关闭不再对网布进行吸附,此时进行注塑操作,塑胶将不会再进入到气孔中,从而实现了网布良好定位的同时有效的杜绝了模具气孔被堵塞的不良,不再需要定期的对模具气孔进行拆装清理,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有效的降低了生产成本。由于侧壁的端面上设有第一齿形结构,第二吸气入子上设有与第一齿形结构相啮合的第二齿形结构,将第一吸气入子与第二吸气入子相衔接的表面设计成相互啮合的齿形结构,可使得吸气缝隙为上下交错的波形结构,从而大大的增大了吸附面积,使得网布受力更均匀,增强了网布定位的准确性和牢固性。由于第二吸气入子的底部穿出安装腔固定在连接座上,连接座上纵向设有回位针。在合模时只需要下压回位针,连接座便会带动第二吸气入子下滑,封闭气道,操作方便,且不需要碰触第二吸气入子,可保证注塑产品整体不被破坏。由于连接座安装在基座上,连接座的底部与基座之间安装有弹性部件。在合模之前,弹性部件能够自动的将第二吸气入子弹起,打开气道,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了模具操作简便性,提高了生产效率。由于基座上对应连接座的位置设有凹槽,连接座约束安装凹槽内,凹槽对连接座起到了导向作用,可保证吸气缝隙闭合得更为严密,更加有效的杜绝了气孔被堵塞的不良。综上所述,本技术注塑模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注塑模具气孔易堵塞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注塑模具在实现网布良好定位的同时气孔不会被堵塞,且简单易操作,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注塑模具的吸气入子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注塑模具合模前的吸气入子的状态图—未包括连接座及基座;图3是本技术注塑模具合模后的吸气入子的状态图—未包括连接座及基座;图4是本技术注塑模具合模后固定有网布的状态图;图5是本技术注塑模具的吸气入子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中:10、基座,20、连接座,22、回位针,30、第一吸气入子,300、第一齿形结构,302、安装腔,32、第二吸气入子,320、第二齿形结构,34、侧抽入子,40、吸气缝隙,42、吸附表面,50、静模模仁,60、网布。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本说明书中涉及到的方位均以本技术注塑模具正常工作时的方位为准,不限定其存储及运输时的方位,仅代表相对的位置关系,不代表绝对的位置关系。如图1、图2和图5共同所示,一种注塑模具,包括静模和动模(图中未示出),静模包括静模模仁50,静模模仁50上安装有吸气入子。吸气入子包括安装在静模模仁50上的第一吸气入子30,第一吸气入子30的中部设有一纵向延伸并贯穿其上、下两端的安装腔302,安装腔302内滑动安装有一第二吸气入子32。第二吸气入子32的上端部覆盖住整个安装腔302,且其靠近静模模仁50的一侧还向外延伸并搭接在安装腔302的该侧侧壁的上端面上,第二吸气入子32的上端部的该侧表面与安装腔302的该侧侧壁外表面齐平,共同形成用于吸附网布的吸附表面42。当第二吸气入子32向上滑动,其在吸附表面42侧与第一吸气入子30之间形成吸气缝隙40,吸气缝隙40通过设置在第一吸气入子30与第二吸气入子32之间的气体通道连通模具气孔。第二吸气入子32的底部穿出安装腔302固定在一连接座20上,连接座20为矩形结构,第二吸气入子32固定在连接座20的中部,位于第二吸气入子32两侧的连接座20上还分别固定有一回位针22,回位针22为圆柱结构,竖直固定在连接座20上,本实施方式优选两个回位针22对角设置。如图1所示,连接座20安装在一基座10上,基座10上对应连接座20的位置设有凹槽,连接座20的下半部分约束安装在该凹槽内。连接座20的底部与凹槽之间安装有弹性部件,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弹性部件为弹簧。如图2和图4共同所示,注塑模具还包括一侧抽入子34,侧抽入子34与吸附表面42相对应,在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注塑模具,包括吸气入子和侧抽入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入子包括第一吸气入子,所述第一吸气入子的中部设有纵向贯穿的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滑动安装有第二吸气入子;所述第二吸气入子的端部搭接在所述安装腔的一侧侧壁的端面上,且所述端部的该侧表面与该所述侧壁的表面齐平,并共同形成吸附表面,所述侧抽入子与所述吸附表面相对应;所述第一吸气入子与所述第二吸气入子之间设有连通气孔的气体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1.注塑模具,包括吸气入子和侧抽入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气入子包括第一吸气入子,所述第一吸气入子的中部设有纵向贯穿
的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滑动安装有第二吸气入子;
所述第二吸气入子的端部搭接在所述安装腔的一侧侧壁的端面上,且所述
端部的该侧表面与该所述侧壁的表面齐平,并共同形成吸附表面,所述侧抽入
子与所述吸附表面相对应;
所述第一吸气入子与所述第二吸气入子之间设有连通气孔的气体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的端面上设有
第一齿形结构,所述第二吸气入子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齿形结构相啮合的第二齿
形结构。
3.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坤,孙绍峰,
申请(专利权)人: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