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外部电源的防护电路,包括高压电容C1、第三压敏电阻R3、防雷管支路、第一自恢复保险F1、π形二极管防护阵列和第二电容C2,高压电容C1、第三压敏电阻R3和防雷管支路并接在外部电源输入端之间,防雷管支路包括依次串接的第一压敏电阻R1、第二瞬态二极管D2和第二压敏电阻R2,第一压敏电阻R1上连接有第一防雷管,第二瞬态二极管D2上连接有第二防雷管,第二压敏电阻R2上连接有第三防雷管,第一自恢复保险F1连接在π形二极管防护阵列和防雷管支路之间,第二电容C2连接在π形二极管防护阵列的输出端之间。有益效果是能够有效防止雷击电涌现象,同时能够滤除外部电源的差模干扰信号,防止反接,有效保障后续用电设备的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防雷击电涌保护电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外部电源的防护电路。
技术介绍
电涌被称为瞬态过电,是电路中出现的一种电压波动和短暂的过压电流,通常,所持续的时间约为百万分之一秒,雷击是发生电涌现象的原因之一,同时雷击也是造成电涌危害最大的原因,在雷击放电时,以雷击为中心1.5~2KM范围内,都可能产生危险的过电压,雷击引起电涌的特点是单相脉冲型,能量巨大,外部电涌的电压在几微秒内可从几百伏快速升高至两万伏,可以传输相当长的距离。外部电源接入用电设备前,缺少防雷击电涌的保护措施,现有的防雷击电涌的电路反应慢,排泄过压电流效率低,防护作用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外部电源的防护电路,能够有效防止雷击电涌现象,同时能够滤除外部电源的差模干扰信号,防止反接,有效保障后续用电设备的安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外部电源的防护电路,包括高压电容C1、第三压敏电阻R3、防雷管支路、第一自恢复保险F1、π形二极管防护阵列和第二电容C2,所述高压电容C1、所述第三压敏电阻R3和所述防雷管支路并接在外部电源输入端之间,所述防雷管支路包括依次串接的第一压敏电阻R1、第二瞬态二极管D2和第二压敏电阻R2,所述第一压敏电阻R1上连接有第一防雷管,所述第二瞬态二极管D2上连接有第二防雷管,所述第二压敏电阻R2上连接有第三防雷管,所述第一自恢复保险F1的输入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压敏电阻R1和所述第二瞬态二极管D2之间,所述π形二极管防护阵列连接到所述第一自恢复保险F1的输出端,所述第二电容C2连接在所述π形二极管防护阵列的输出端之间。进一步的,所述π形二极管防护阵列包括第一π形二极管D1、第三π形二极管D3和第四π形二极管D4,所述第三π形二极管D3和所述第四π形二极管D4同向并接,所述第一π形二极管D1串接在所述第三π形二极管D3和所述第四π形二极管D4之间,所述第一π形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自恢复保险F1的输出端,所述第一π形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四π形二极管D4的负极。进一步的,所述外部电源的正极端串接有第一共模电感L1,所述外部电源的接地端串接有第二共模电感L2。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外部电源的防护电路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共模电感L1和第二共模电感L2串接在外部电源的正极端和接地端上,能够有效滤除外部电源的部分共模干扰信号,并接在外部电源之间的高压电容C1,能够过滤强电压交流波,第一压敏电阻R1、第二压敏电阻R2和第三压敏电阻R3负责滤除残余的差模干扰信号,同时在电路遭受雷击,产生浪涌现象时,过压后,电阻减小,流经第一压敏电阻R1、第二压敏电阻R2和第三压敏电阻R3的电流增大,过电流能够通过第一防雷管和第三防雷管排泄入地,防止过电流对电路的危害,第二瞬态二极管D2具有瞬态反应速度,能够瞬间导通,将过电流通过第二防雷管排泄入地,有助于增强电路的反应速度,第一自恢复保险F1能够保护后续电路安全,π形二极管防护阵列能够防止外部电源反接,同时也有防过流的功能,本技术能够有效防止雷击电涌现象,同时能够滤除外部电源的差模干扰信号,防止反接,有效保障后续用电设备的安全。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电路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防雷管支路;11-第一防雷管;12-第二防雷管;13-第三防雷管;2-π形二极管防护阵列。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外部电源的防护电路,包括高压电容C1、第三压敏电阻R3、防雷管支路1、第一自恢复保险F1、π形二极管防护阵列2和第二电容C2,所述高压电容C1、所述第三压敏电阻R3和所述防雷管支路1并接在外部电源输入端之间,所述防雷管支路1包括依次串接的第一压敏电阻R1、第二瞬态二极管D2和第二压敏电阻R2,所述第一压敏电阻R1上连接有第一防雷管11,所述第二瞬态二极管D2上连接有第二防雷管12,所述第二压敏电阻R2上连接有第三防雷管13,所述第一自恢复保险F1的输入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压敏电阻R1和所述第二瞬态二极管D2之间,所述π形二极管防护阵列2连接到所述第一自恢复保险F1的输出端,所述第二电容C2连接在所述π形二极管防护阵列2的输出端之间。所述π形二极管防护阵列2包括第一π形二极管D1、第三π形二极管D3和第四π形二极管D4,所述第三π形二极管D3和所述第四π形二极管D4同向并接,所述第一π形二极管D1串接在所述第三π形二极管D3和所述第四π形二极管D4之间,所述第一π形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自恢复保险F1的输出端,所述第一π形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四π形二极管D4的负极。所述外部电源的正极端串接有第一共模电感L1,所述外部电源的接地端串接有第二共模电感L2。本实例的工作过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外部电源的防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高压电容(C1)、第三压敏电阻(R3)、防雷管支路、第一自恢复保险(F1)、π形二极管防护阵列和第二电容(C2),所述高压电容(C1)、所述第三压敏电阻(R3)和所述防雷管支路并接在外部电源输入端之间,所述防雷管支路包括依次串接的第一压敏电阻(R1)、第二瞬态二极管(D2)和第二压敏电阻(R2),所述第一压敏电阻(R1)上连接有第一防雷管,所述第二瞬态二极管(D2)上连接有第二防雷管,所述第二压敏电阻(R2)上连接有第三防雷管,所述第一自恢复保险(F1)的输入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压敏电阻(R1)和所述第二瞬态二极管(D2)之间,所述π形二极管防护阵列连接到所述第一自恢复保险(F1)的输出端,所述第二电容(C2)连接在所述π形二极管防护阵列的输出端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外部电源的防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高压电容(C1)、第
三压敏电阻(R3)、防雷管支路、第一自恢复保险(F1)、π形二极管防护
阵列和第二电容(C2),所述高压电容(C1)、所述第三压敏电阻(R3)和
所述防雷管支路并接在外部电源输入端之间,所述防雷管支路包括依次串接
的第一压敏电阻(R1)、第二瞬态二极管(D2)和第二压敏电阻(R2),所
述第一压敏电阻(R1)上连接有第一防雷管,所述第二瞬态二极管(D2)上
连接有第二防雷管,所述第二压敏电阻(R2)上连接有第三防雷管,所述第
一自恢复保险(F1)的输入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压敏电阻(R1)和所述第二瞬
态二极管(D2)之间,所述π形二极管防护阵列连接到所述第一自恢复保险
(F1)的输出端,所述第二电容(C2)连接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兴旺,徐洪超,孙兰鹏,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仪控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