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牟永告专利>正文

一种双球囊贮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134740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0 16: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双球囊贮液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一个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一个脑内药物释放囊2和连接两者的胶质导管3构成。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为头盔形或者扁椭圆形或者不规则形,囊壁可反复穿刺;所述脑内药物释放囊2为球形或者扁椭圆形或者不规则形,其未注入药液时为收缩塌陷状态,在药液注入时扩张饱满,囊侧壁有均匀对称或者不对称的微孔21;所述胶质导管3为圆柱形的腔道,其与头皮下药物蓄液囊接合处或者胶质导管圆柱形腔道中带有单向的活瓣开关31,由头皮下药物蓄液囊向脑内药物释放囊开放。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便于临床应用,针对脑胶质瘤术后患者放疗、化疗联合用药的新型治疗用具,可引流头皮下药物蓄液囊残余药液,减少对头皮组织的破坏,装置密封效果较好并有效防止感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球囊贮液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外对于胶质瘤的治疗普遍为手术、中医药、放疗、化疗、X刀、和γ刀。胶质瘤手术治疗基于胶质瘤的生长特点,理论上手术不可能完全切除,生长在脑干等重要部位的肿瘤有的则根本不能手术,所以手术的治疗目的比较局限;胶质瘤放疗几乎是各型胶质瘤的常规治疗,但疗效评价不一;胶质瘤化疗原则上用于恶性肿瘤。国外采用ommaya囊为其放化疗治疗,但由于其为“T”形结构,垂直管直接与脑室引流管相接,装接困难,管长容易打折。若长度不合适则很难对接,且容易脱管,造成治疗事故,过短则易脱出脑室,造成装置失败。引流速度不容易控制,穿刺针和头皮接触点密闭性差,容易感染。此外,囊内残余药物也会对周围头皮的破坏,其引流效果不佳。因此,专利技术一种可同时进行放化疗且引流残余药物效果好、高效低毒、能提高患者耐受性和生活质量的一种脑室引流治疗用的装置是急需解决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的放化疗装置存在装接困难、易滑脱、残余药物损害等缺点,提供一种安全、简单、快速的脑室引流治疗用的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了下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采用一种脑室引流治疗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一个头皮下药物蓄液囊、一个脑内药物释放囊和连接两者的胶质导管构成。头皮下药物蓄液囊为头盔形或者扁椭圆形或者不规则形,囊壁可反复穿刺;所述脑内药物释放囊为球形或者扁椭圆形或者不规则形,其未注入药液时为收缩塌陷状态,在药液注入时扩张饱满,囊侧壁有均匀对称或者不对称的微孔;所述胶质导管为圆柱形的腔道,其与头皮下药物蓄液囊接合处或者胶质导管圆柱形腔道中带有单向的活瓣开关,由头皮下药物蓄液囊向脑内药物释放囊开放。手术操作时将是先在颅骨对应位置钴孔,导入收缩塌陷的脑内药物释放囊,胶质导管经做成的骨槽与头皮下药物蓄液囊连接,此头皮下药物蓄液囊置入半球形的颅骨凹穴中,囊在头皮与颅骨间是为半固定状态,通过穿刺头皮下药物蓄液囊注射药物,再在挤压下,药液进入脑内药物释放囊;当穿刺引流头皮下药物蓄液囊残余药液时,可通过穿刺针留置针头后,注射器反复抽吸冲洗液清除残余药液。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了下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是:所述双球囊贮液装置由一个头皮下药物蓄液囊、一个脑内药物释放囊和连接两者的胶质导管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是:所述双球囊贮液装置由一个头皮下药物蓄液囊、一个脑内药物释放囊和连接两者的胶质导管构成,所述头皮下药物蓄液囊为头盔形或者扁椭圆形或者不规则形。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是:所述双球囊贮液装置由一个头皮下药物蓄液囊、一个脑内药物释放囊和连接两者的胶质导管构成,所述头皮下药物蓄液囊为头盔形或者扁椭圆形或者不规则形,囊壁可反复穿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是:所述双球囊贮液装置由一个头皮下药物蓄液囊、一个脑内药物释放囊和连接两者的胶质导管构成,所述脑内药物释放囊为球形或者扁椭圆形或者不规则形。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是:所述双球囊贮液装置由一个头皮下药物蓄液囊、一个脑内药物释放囊和连接两者的胶质导管构成,所述脑内药物释放囊为球形或者扁椭圆形或者不规则形,囊未注入药液时为收缩塌陷状态,在药液注入时扩张饱满。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是:所述双球囊贮液装置由一个头皮下药物蓄液囊、一个脑内药物释放囊和连接两者的胶质导管构成,所述脑内药物释放囊为球形或者扁椭圆形或者不规则形,囊未注入药液时为收缩塌陷状态,在药液注入时扩张饱满,囊侧壁有均匀对称或者不对称的微孔。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是:所述双球囊贮液装置由一个头皮下药物蓄液囊、一个脑内药物释放囊和连接两者的胶质导管构成,所述胶质导管为圆柱形的腔道。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是:所述双球囊贮液装置由一个头皮下药物蓄液囊、一个脑内药物释放囊和连接两者的胶质导管构成,所述胶质导管为圆柱形的腔道,胶质导管与头皮下药物蓄液囊接合处或者胶质导管圆柱形腔道中带有单向的活瓣开关,由头皮下药物蓄液囊向脑内药物释放囊开放。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结构筒单、操作方便,半固定的设计使其不易滑脱;脑内药物释放囊的设计能保证药物全部、均匀地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发挥药物的最佳效应,直接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穿刺头皮下药物蓄液囊可引流囊内残余药液,减少对头皮组织的破坏,装置密封效果较好并有效防止感染。本专利技术是一种便于临床应用,针对脑胶质瘤术后患者放疗、化疗联合用药的新型治疗用具,解决现有的放化疗装置存在装接困难、易滑脱、残余药物损害等缺点,提供一种安全、简单、快速的脑室引流治疗用的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脑室引流治疗用的装置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2、脑内药物释放囊2;3、胶质导管;21、微孔;31、活瓣开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脑室引流治疗用的装置包括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和脑内药物释放囊2及胶质导管3。参照图1,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与胶质导管3接合处或者胶质导管3圆柱形腔道中带有单向的活瓣开关31,由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向脑内药物释放囊2开放,在挤压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的压力下,保证药液正常进入脑内药物释放囊2,且在穿刺引流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残余药液时不存在挤压力,由于脑室外压力差关闭活瓣开关31,保证冲洗液不会进入脑内药物释放囊2。上述技术方案中,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为头盔形或者扁椭圆形或者不规则形,在置入半球形的颅骨凹穴的半固定设计下,贴合骨皮质和头皮,使其不易滑脱,囊壁可反复穿刺,便于穿刺引流;所述脑内药物释放囊2为球形或者扁椭圆形或者不规则形,顺应骨颅的弧形设计,占颅腔空间小,避免增大颅内压,其未注入药液时为收缩塌陷状态,便于钻孔后导入,在药液注入时扩张饱满,囊侧壁有均匀对称或者不对称的微孔21,使脑内药物释放囊2中的药物全部、均匀地从微孔21中渗出,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发挥药物的最佳效应,直接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所述胶质导管3为圆柱形的腔道,其与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接合处或者胶质导管3圆柱形腔道中带有单向的活瓣开关31,由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向脑内药物释放囊2开放,在挤压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的压力下,保证药液正常地进入脑内药物释放囊2,且在穿刺引流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残余药液时不存在挤压力,由于脑室外压力差关闭活瓣开关31,可保证冲洗液不会进入内药物释放囊2。以上描述的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脑室引流治疗的双球囊贮液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一个头皮下药物蓄液囊、一个脑内药物释放囊和连接两者的胶质导管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脑室引流治疗的双球囊贮液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一个头皮下药物蓄液囊、一个
脑内药物释放囊和连接两者的胶质导管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球囊贮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头皮下药物蓄液囊为头盔形或
者扁椭圆形或者不规则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球囊贮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头皮下药物蓄液囊囊壁可反复
穿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球囊贮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脑内药物释放囊为球形或者扁
椭圆形或者不规则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牟永告
申请(专利权)人:牟永告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