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三级反馈控制放大电路,具体电路设计中使用到的电气元件包括第一至第十五电阻,第一至第四电容以及第一至第四三极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三级放大电路,放大效果明显,同时提供精确的反馈控制,简单实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三级反馈控制放大电路,涉及电力电子
技术介绍
三极管是增加信号幅度或功率的装置,它是自动化技术工具中处理信号的重要元件,它能把输入讯号的电压或功率放大的装置,由电子管或晶体管、电源变压器和其他电器元件组成。用在通讯、广播、雷达、电视、自动控制等各种装置中。三极管的放大作用是用输入信号控制能源来实现的,放大所需功耗由能源提供。对于线性三极管,输出就是输入信号的复现和增强。对于非线性三极管,输出则与输入信号成一定函数关系。三极管按所处理信号物理量分为机械三极管、机电三极管、电子三极管、液动三极管和气动三极管等,其中用得最广泛的是电子三极管。随着射流技术(见射流元件)的推广,液动或气动三极管的应用也逐渐增多。电子三极管又按所用有源器件分为真空管三极管、晶体管三极管、固体三极管和磁三极管,其中又以晶体管三极管应用最广。在自动化仪表中晶体管三极管常用于信号的电压放大和电流放大,主要形式有单端放大和推挽放大。此外,还常用于阻抗匹配、隔离、电流-电压转换、电荷-电压转换(如电荷三极管)以及利用三极管实现输出与输入之间的一定函数关系(如运算三极管)。现有技术中三极管电路设计往往存在放大层级不够,放大效果不明显,反馈控制不精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三级反馈控制放大电路。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三级反馈控制放大电路,包括第一至第十五电阻,第一至第四电容以及第一至第四三极管,其中,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第一电容的一端相连接并连接电路的输入端,第一电容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电阻的一端、第三电阻的一端、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接,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电阻的另一端、第六电阻的一端、第八电阻的一端、第十电阻的一端、第十三电阻的一端、第十四电阻的一端相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二电容的一端、第二电阻的另一端、第四电阻的一端相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经过第五电阻与第六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第四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七电阻的一端、第九电阻的一端、第十一电阻的一端、第十二电阻的一端相连接,第二电容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七电阻的另一端、第八电阻的另一端、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九电阻的另一端、第三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十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电容的一端、第四三极管的基极、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第三电容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与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第四电容的一端相连接,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第四电容的另一端经过第十五电阻与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第十一电阻和第十二电阻的连接处还与外接控制电压输入端相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第二三极管的型号为2N1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第三、第四三极管的型号为S805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第六电阻为滑动变阻器。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技术设计三级放大电路,放大效果明显,同时提供精确的反馈控制,简单实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电器元件连接示意图,其中:R1至R15为第一至第十五电阻,C1至C4为第一至第四电容,T1至T4为第一至第四三极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电器元件连接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种三级反馈控制放大电路,包括第一至第十五电阻,第一至第四电容以及第一至第四三极管,其中,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第一电容的一端相连接并连接电路的输入端,第一电容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电阻的一端、第三电阻的一端、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接,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电阻的另一端、第六电阻的一端、第八电阻的一端、第十电阻的一端、第十三电阻的一端、第十四电阻的一端相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二电容的一端、第二电阻的另一端、第四电阻的一端相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经过第五电阻与第六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第四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七电阻的一端、第九电阻的一端、第十一电阻的一端、第十二电阻的一端相连接,第二电容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七电阻的另一端、第八电阻的另一端、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九电阻的另一端、第三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十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电容的一端、第四三极管的基极、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第三电容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与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第四电容的一端相连接,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第四电容的另一端经过第十五电阻与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作为具体实施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第十一电阻和第十二电阻的连接处还与外接控制电压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一、第二三极管的型号为2N109;所述第三、第四三极管的型号为S8050;所述第六电阻为滑动变阻器。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的修改、等同替换与改进等,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三级反馈控制放大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至第十五电阻,第一至第四电容以及第一至第四三极管,其中,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第一电容的一端相连接并连接电路的输入端,第一电容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电阻的一端、第三电阻的一端、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接,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电阻的另一端、第六电阻的一端、第八电阻的一端、第十电阻的一端、第十三电阻的一端、第十四电阻的一端相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二电容的一端、第二电阻的另一端、第四电阻的一端相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经过第五电阻与第六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第四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七电阻的一端、第九电阻的一端、第十一电阻的一端、第十二电阻的一端相连接,第二电容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七电阻的另一端、第八电阻的另一端、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九电阻的另一端、第三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十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电容的一端、第四三极管的基极、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第三电容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与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第四电容的一端相连接,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第四电容的另一端经过第十五电阻与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级反馈控制放大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至第十五电阻,第一至第四电容以及第一至第四三极管,其中,
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第一电容的一端相连接并连接电路的输入端,第一电容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电阻的一端、第三电阻的一端、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接,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电阻的另一端、第六电阻的一端、第八电阻的一端、第十电阻的一端、第十三电阻的一端、第十四电阻的一端相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二电容的一端、第二电阻的另一端、第四电阻的一端相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经过第五电阻与第六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第四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七电阻的一端、第九电阻的一端、第十一电阻的一端、第十二电阻的一端相连接,第二电容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七电阻的另一端、第八电阻的另一端、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九电阻的另一端、第三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十电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晓冬,
申请(专利权)人:杨晓冬,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