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苏黎专利>正文

一种移动终端充放电电路及移动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24180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0 02: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充放电控制领域,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充放电电路及移动终端。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包括所述充放电接口、所述输入控制模块、所述电源模块、所述电压控制模块、所述输出控制模块以及所述微处理器的所述移动终端充放电电路,通过所述充放电接口接入直流电,并利用所述输入控制模块对所述电源模块进行充电,同时将所述电源模块输出的电流经所述电压控制模块做升压处理。在所述微处理器的控制下,利用所述输出控制模块将该电流输出至充放电接口,使得移动终端能够对其他电子终端放电,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充放电控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终端充放电电路及移动终端
技术介绍
移动终端作为简单通信设备伴随移动通信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自2007年开始,智能化引发了移动终端基因突变,从根本上改变了终端作为移动网络末梢的传统定位。移动智能终端几乎在一瞬之间转变为互联网业务的关键入口和主要创新平台,新型媒体、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平台,互联网资源、移动网络资源与环境交互资源的最重要枢纽,其操作系统和处理器芯片甚至成为当今整个ICT产业的战略制高点。移动智能终端引发的颠覆性变革揭开了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序幕,开启了一个新的技术产业周期。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持续发展,其影响力将比肩收音机、电视和互联网(PC),成为人类历史上第4个渗透广泛、普及迅速、影响巨大、深入至人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终端产品。目前的移动终端都内置有蓄电池,能够进行充电,然后供给移动终端本身使用,但是,在其他设备,例如其他手机或者音乐播放器没有电时,不能给其他用电电子产品供电,限制了移动终端的电量的使用,降低用户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充放电电路,旨在解决现有的移动终端不能对其他电子终端进行放电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移动终端充放电电路,包括输入控制模块、电源模块以及电压控制模块,所述移动终端充放电电路还包括:充放电接口、输出控制模块以及微处理器;所述输入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充放电接口的正极端,所述输入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源模块的电源端,所述电源模块的电源端连接所述电压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电压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输出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输出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充放电接口的正极端,所述充放电接口的负极端接地;所述微处理器的电源端连接所述电源模块的电源端,所述微处理器的充电控制端连接所述输入控制模块的受控端,所述微处理器的输出控制端同时连接所述电压控制模块的受控端与所述输出控制模块的受控端,所述微处理器的充电检测端连接所述输入控制模块的检测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还包括上述的移动终端充放电电路。本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包括所述充放电接口、所述输入控制模块、所述电源模块、所述电压控制模块、所述输出控制模块以及所述微处理器的所述移动终端充放电电路,通过所述充放电接口接入直流电,并利用所述输入控制模块对所述电源模块进行充电,同时将所述电源模块输出的电流经所述电压控制模块做升压处理。在所述微处理器的控制下,利用所述输出控制模块将该电流输出至充放电接口,使得移动终端能够对其他电子终端放电,提升用户使用体验。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移动终端充放电电路的模块结构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输入控制模块的示例电路结构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压控制模块的示例电路结构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输出控制模块的示例电路结构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源模块的示例电路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移动终端充放电电路的模块结构,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一种移动终端充放电电路,包括输入控制模块200、电源模块400以及电压控制模块500,移动终端充放电电路还包括:充放电接口100、输出控制模块600以及微处理器300。输入控制模块200的输入端连接充放电接口100的正极端,输入控制模块200的输出端连接电源模块400的电源端,电源模块400的电源端连接电压控制模块500的输入端,电压控制模块500的输出端连接输出控制模块600的输入端,输出控制模块600的输出端连接充放电接口100的正极端,充放电接口100的负极端接地。微处理器300的电源端连接电源模块400的电源端,微处理器300的充电控制端连接输入控制模块200的受控端,微处理器300的输出控制端同时连接电压控制模块500的受控端与输出控制模块600的受控端,微处理器300的充电检测端连接输入控制模块200的检测端。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采用充放电接口100接入外部直流电或输出电源模块400的电流,使得移动终端即能充电也能对其他用电设备进行放电。输入控制模块200可以配合微处理器300对电源模块400进行充电管理,微处理器300接收到输入控制模块200输出的充电完成信号后控制输入控制模块停止充电。在微处理器300的控制下,电源模块400输出的电流经过电压控制模块500升压处理后输出至输出控制模块600,通过充放电接口100输出该电流。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输入控制模块200的示例电路结构,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输入控制模块200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一二极管D2、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容C1、第一NMOS管Q1以及充电芯片U1;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共接形成输入控制模块200的输入端,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以及电阻R1的第一端共接于充电芯片U1的电源端VCC,电阻R1的第二端与第一NMOS管Q1的漏极共接于充电芯片U1的使能端CE,第一NMOS管Q1的栅极连接电阻R2的第一端,电阻R2的第二端与电阻R3的第一端共接形成输入控制模块200的受控端,充电芯片U1的检测端STDRY是输入控制模块200的检测端,充电芯片U1的充电端BATT与电容C1的第一端共接形成输入控制模块200的输出端,充电芯片U1的接地端GND、电容C1的第二端、电阻R3的第二端以及第一NMOS管Q1的源极共接于地。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压控制模块500的示例电路结构,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电压控制模块500包括: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第二NMOS管Q2以及升压芯片U2;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电容C2的第一端以及第二NMOS管Q2的漏极共接形成电压控制模块500的输入端,第二NMOS管Q2的栅极连接升压芯片U2的控制端,电容C2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4的第一端,电阻R4的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移动终端充放电电路,包括输入控制模块、电源模块以及电压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充放电电路还包括:充放电接口、输出控制模块以及微处理器;所述输入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充放电接口的正极端,所述输入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源模块的电源端,所述电源模块的电源端连接所述电压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电压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输出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输出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充放电接口的正极端,所述充放电接口的负极端接地;所述微处理器的电源端连接所述电源模块的电源端,所述微处理器的充电控制端连接所述输入控制模块的受控端,所述微处理器的输出控制端同时连接所述电压控制模块的受控端与所述输出控制模块的受控端,所述微处理器的充电检测端连接所述输入控制模块的检测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终端充放电电路,包括输入控制模块、电源模块以及电压控制模块,其特征
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充放电电路还包括:充放电接口、输出控制模块以及微处理器;
所述输入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充放电接口的正极端,所述输入控制模块的输出
端连接所述电源模块的电源端,所述电源模块的电源端连接所述电压控制模块的输入端,
所述电压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输出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输出控制模块的输出端
连接所述充放电接口的正极端,所述充放电接口的负极端接地;
所述微处理器的电源端连接所述电源模块的电源端,所述微处理器的充电控制端连接
所述输入控制模块的受控端,所述微处理器的输出控制端同时连接所述电压控制模块的受
控端与所述输出控制模块的受控端,所述微处理器的充电检测端连接所述输入控制模块的
检测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控制模块包括:
第一二极管、第一二极管、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容C1、第一NMOS管以及充电芯片;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共接形成所述输入控制模块的输入
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以及所述电阻R1的第一端共接于所述
充电芯片的电源端,所述电阻R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NMOS管的漏极共接于所述充电芯片的
使能端,所述第一N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电阻R2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2的第二端与所述电
阻R3的第一端共接形成所述输入控制模块的受控端,所述充电芯片的检测端是所述输入控
制模块的检测端,所述充电芯片的充电端与所述电容C1的第一端共接形成所述输入控制模
块的输出端,所述充电芯片的接地端、所述电容C1的第二端、所述电阻R3的第二端以及所述
第一NMOS管的源极共接于地。
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黎
申请(专利权)人:苏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