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发射电路及具有该电路的红外收发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23570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0 02: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红外发射电路及具有该电路的红外收发器,红外发射电路包括红外发光二极管和三极管,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发射极和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串联连接在供电电源端和接地端之间,所述三极管的基极接收待发射信号,所述三极管的基极还连接有分压电阻网络,所述分压电阻网络包括串联连接在所述供电电源端和所述接地端之间的第一分压电阻支路和第二分压电阻支路,所述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在所述第一分压电阻支路和所述第二分压电阻支路的连接节点处,至少在所述第一分压电阻支路和所述第二分压电阻支路中的其中一个分压电阻支路中设置有数字电位器。应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智能化调整红外发射距离及红外收发器的检测灵敏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电力电子
,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红外发射电路及具有该电路的红外收发器
技术介绍
红外收发器包括有红外发射电路和红外接收电路,红外发射电路利用发射管将电信号转换为红外线信号并发出;当红外线信号被目标遮挡时,会发生反射或散射;被发射或散射的红外线可以被红外接收电路检测到。那么,根据红外接收电路的检测信号可以判断在检测范围内是否存在目标;根据红外发射电路发出红外线的时间、红外接收电路检测到信号的时间及红外线传输速度,可以计算出目标距离或高度。因而,红外收发器被广泛应用在目标探测、测距及测高等场合。灵敏度是红外收发器的一个重要指标,而灵敏度可调整是反映红外收发器高性能的重要性能指标。现有部分红外收发器中的红外发射电路可以通过调整发射功率来调节红外发射距离,进而实现红外收发器的灵敏度可调,但是,红外发射电路发射功率的调整只能手动来操作,无法实现智能自动调整,且调整范围较小,限制了在智能化产品及更广领域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红外发射电路,该红外发射电路能够智能化调整发射距离。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红外发射电路,包括红外发光二极管和三极管,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发射极和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串联连接在供电电源端和接地端之间,所述三极管的基极接收待发射信号,所述三极管的基极还连接有分压电阻网络,所述分压电阻网络包括串联连接在所述供电电源端和所述接地端之间的第一分压电阻支路和第二分压电阻支路,所述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在所述第一分压电阻支路和所述第二分压电阻支路的连接节点处,至少在所述第一分压电阻支路和所述第二分压电阻支路中的其中一个分压电阻支路中设置有数字电位器。如上所述的红外发射电路,为增大调整范围,所述第一分压电阻支路的一端连接所述供电电源端,所述第二分压电阻支路的一端连接所述接地端,所述第一分压电阻支路包括所述数字电位器和第一调整电阻,所述数字电位器与所述第一调整电阻串联连接,所述第二分压电阻支路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一模拟电位器和第二调整电阻。如上所述的红外发射电路,为提高电路抗干扰能力、降低误测率,所述红外发射电路还包括输出所述待发射信号的调制电路,所述调制电路包括方波调制器、连接在所述方波调制器的输出端和所述接地端之间的第一调制电阻、与所述第一调制电阻并联连接的第二模拟电位器以及正极与所述第二模拟电位器的滑动端连接的隔直电容,所述隔直电容的负极连接在所述第一分压电阻支路和所述第二分压电阻支路的连接节点处、进而与所述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方波调制器的电源端与所述供电电源端连接。如上所述的红外发射电路,所述供电电源端为受控电源端,以实现通过对电源的控制对红外发射电路进行工作控制。本技术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能实现灵敏度智能化调整的红外收发器,包括红外发射电路和红外接收电路,所述红外发射电路采用上述的结构来实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1、本技术提供的红外发射电路中,在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分压电阻网络,在分压电阻网络的其中一个分压电阻支路中设置数字电位器,数字电位器能够通过编程控制信号自动改变所输出的电阻值,进而改变三极管的基极电压;三极管的基极电压变化,引起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发射功率变化,发射功率的变化引起红外发射距离的变化,从而实现了智能化调整红外发射电路发射距离的目的。将该红外发射电路构成红外收发器,则实现了红外收发器灵敏度的智能化调整。2、在构成分压电阻网络的一个分压电阻支路中设置数字电位器,在另一个分压电阻支路中设置模拟电位器,能够通过两个电位器阻值的配合,控制三极管处于深度饱和与截止交替的工作状态;通过调整深度饱和程度,能够获得宽范围的驱动电流,进而增大红外发射距离的调整范围;而当三极管处于截止状态时,彻底关闭发光二极管,节省电能。结合附图阅读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技术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红外发射电路一个实施例的结构框图;图2是本技术红外发射电路另一个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请参见图1,该图所示为本技术红外发射电路一个实施例的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意,该实施例的红外发射电路包括红外发光二极管D和三极管U,红外发光二极管D的阳极与供电电源端VCC连接,其阴极与三极管U的集电极c连接,三级管U的发射极e与接地端GND连接,而三极管U的基极b与提供待发射信号S的电路连接,用来接收待发射信号S。此外,三极管U的基极b还连接有分压电阻网络。具体来说,分压电阻网络包括第一分压电阻支路和第二分压电阻支路,第一分压电阻支路一端与供电电源端VCC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分压电阻支路连接,第二分压电阻支路的另一端与接地端GND连接,而三极管U的基极b连接在第一分压电阻支路和第二分压电阻支路的连接节点处。其中,第一分压电阻支路或/和第二分压电阻支路中设置有数字电位器,也即,至少在其中一个分压电阻支路中设置有数字电位器。数字电位器能够通过控制器发出的控制信号自动改变所输出的电阻值,那么,当数字电位器的电阻值发生变化时,分压电阻网络中的电流变化,第二分压电阻支路上的电压变化,也即三极管U的基极电压和基极电流发生变化。三极管U的基极电压和基极电流变化,其集电极电流变化,也即流过发光二极管D的电流发生变化。由于发光二极管D的压降固定不变,当其流过的电流变化时,发光二极管D的发射功率发生变化,而发射功率的变化会使得红外发射距离发生变化。因此,利用控制器发出控制信号自动调整数字电位器,能够实现红外发射距离的变化,进而实现了对红外发射电路发射距离的智能化调整。在用上述红外发射电路加上红外接收器形成红外收发器时,红外发射距离的远近反映了红外收发器的检测灵敏度,红外发射距离越远,检测灵敏度也高。因而,通过对红外发射电路进行发射距离的智能化调整,实现了红外收发器灵敏度的智能化调整。请参见图2,该图示出了本技术红外发射电路另一个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如图2所示意,该实施例的红外发射电路包括红外发光二极管DS11和三极管U8,红外发光二极管DS11的阳极通过电阻R12、R13及R14构成的并联电阻网络连接供电电源端VC_5V2,其阴极与三极管U8的集电极3c连接;三极管U8的发射极2e与接地端GND连接。在该实施例中,数字电位器U6与第一调整电阻R16串联连接,形成第一分压电阻支路,且数字电位器U6的供电端VCC连接供电电源端VC_5V2;第一模拟电位器R29与第二调整电阻R21并联连接,形成第二分压电阻支路,且在第二分压电阻支路中,第一模拟电位器R29滑动端所连接的第二分压电阻支路的一端(图2中为上端)与第一调整电阻R16连接,第二分压电阻支路的另一端(图2中为下端)与接地端GND连接。三极管U8的基极1b连接在第一分压电阻支路与第二分压电阻支路的连接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红外发射电路,包括红外发光二极管和三极管,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发射极和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串联连接在供电电源端和接地端之间,所述三极管的基极接收待发射信号,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极管的基极还连接有分压电阻网络,所述分压电阻网络包括串联连接在所述供电电源端和所述接地端之间的第一分压电阻支路和第二分压电阻支路,所述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在所述第一分压电阻支路和所述第二分压电阻支路的连接节点处,至少在所述第一分压电阻支路和所述第二分压电阻支路中的其中一个分压电阻支路中设置有数字电位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外发射电路,包括红外发光二极管和三极管,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发射极和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串联连接在供电电源端和接地端之间,所述三极管的基极接收待发射信号,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极管的基极还连接有分压电阻网络,所述分压电阻网络包括串联连接在所述供电电源端和所述接地端之间的第一分压电阻支路和第二分压电阻支路,所述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在所述第一分压电阻支路和所述第二分压电阻支路的连接节点处,至少在所述第一分压电阻支路和所述第二分压电阻支路中的其中一个分压电阻支路中设置有数字电位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发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压电阻支路的一端连接所述供电电源端,所述第二分压电阻支路的一端连接所述接地端,所述第一分压电阻支路包括所述数字电位器和第一调整电阻,所述数字电位器与所述第一调整电阻串联连接,所述第二分压电阻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振钢付民魏兆强刘焕斌李欣林喜军王燚吴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海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