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油结构及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13653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9 04: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回油结构及压缩机。所述回油结构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气缸、电动机和消音器,所述气缸设置有第一气流通道,所述电动机设置有第二气流通道,所述消音器包括第一腔体和与第一腔体连通并向电动机方向延伸的第二腔体,所述气缸内的油气混合物自第一气流通道依次通过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后直接进入第二气流通道排出,从而避免了高速旋转的电动机作用于油气混合物而使油滴随气流排出至压缩机的问题,进而平稳了油量,确保了压缩机工作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回油结构及压缩机
技术介绍
压缩机是一种将低压气体提升为高压气体的机械装置,是制冷系统的心脏,具体而言,它从吸气管吸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电动机运转带动活塞对其进行压缩后,向排气管排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为制冷循环提供动力,从而实现压缩-冷凝-膨胀-蒸发(吸热)的制冷循环。目前滚动转子式压缩机普遍采用的回油结构如图1所示,该回油结构的工作原理是:首先,油气混合物(例如包括润滑油和气体)通过缸盖1中的排气孔(图1中未示出)进入消音器2,随后,油气混合物经过消音器2中的排气孔进入电动机3与缸盖1之间的电动机腔4,之后,油气混合物进入电动机3的定子5与转子6中的气流通道7,最后,由位于排气腔8中的排气管排出至压缩机,具体油气混合物的走向如图1中箭头所示。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的滚动转子式压缩机的回油结构不合理,具体地说,从消音器2流出的油气混合物在进入定子5与转子6中的气流通道7之前,还需经过电动机腔4,如此,油气混合物中的油滴容易被高速旋转的转子6的下平衡块9打散成小油滴,而小油滴容易被大流量的气流带出压缩机,导致压缩机的油面下降,使得供油不足,影响压缩机的可靠性,而且,带出的油滴集聚在制冷系统中,影响制冷系统的换热效率,制冷系统的能效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回油结构及压缩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因压缩机中的回油结构不合理而导致压缩机供油不足、制冷系统的能效降低等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回油结构,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气缸、电动机和消音器,所述气缸设置有一第一气流通道,所述电动机设置有一第二气流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音器包括第一腔体和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并向所述电动机方向延伸的第二腔体,所述气缸内的油气混合物自所述第一气流通道依次通过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后直接进入所述第二气流通道排出。优选的,在所述的回油结构中,所述第一腔体为一两端开口的碗托结构,所述第一腔体的一端开口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腔体的另一端开口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并且,所述第一腔体的一端开口的内径大于另一端开口的内径。优选的,在所述的回油结构中,所述第二腔体为一圆筒状结构,所述第二腔体的一端开口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第二腔体的另一端开口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连通。优选的,在所述的回油结构中,所述消音器为一等壁厚结构。优选的,在所述的回油结构中,所述电动机具有相对的两端,所述第二腔体向所述电动机方向延伸至所述电动机的其中一个端面。优选的,在所述的回油结构中,所述第二腔体的高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腔体壁厚的三倍。优选的,在所述的回油结构中,所述第二腔体壁厚为1.0mm~2.5mm。优选的,在所述的回油结构中,所述电动机包括一转子,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包括设置于所述转子上的转子通道,所述转子通道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优选的,在所述的回油结构中,所述转子通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转子通道沿所述转子的周向分布。优选的,在所述的回油结构中,所述转子通道的出口处设置有一挡油板,所述油气混合物自所述转子通道排出后与所述挡油板碰撞而油气分离。优选的,在所述的回油结构中,所述电动机和壳体之间形成有一排气腔,所述排气腔中设置有一排气管,所述油气混合物自所述转子通道排出后进入所述排气腔中并经所述排气管排出所述壳体外。优选的,在所述的回油结构中,所述排气管为一弯管结构。优选的,在所述的回油结构中,所述电动机还包括一定子,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包括设置于所述定子上的定子通道,所述定子通道用于接收所述油气混合物自所述转子通道排出后与所述壳体的内壁碰撞而分离的油滴。优选的,在所述的回油结构中,所述定子通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定子通道沿所述定子的周向分布。此外,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压缩机主体,所述压缩机主体上设置有回油结构,且所述回油结构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回油结构。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回油结构,通过将气缸内的油气混合物自第一气流通道依次通过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后直接进入第二气流通道排出,从而避免了高速旋转的电动机(主要是电动机中的转子)作用于油气混合物而使油滴被打散成小油滴,进而使油滴容易随气流排出至压缩机的问题,这样可以保证油量的平稳,确保压缩机工作的可靠性,而且,油气混合物通过消音器直接排出至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利于形成有效的回油模式,回油效果好。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回油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回油结构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排气管的示意图。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回油结构;11-壳体;12-气缸;121-气缸缸体;122-缸盖;122a-基部;122b-颈部;13-电动机;131-转子;132-定子;14-消音器;15-电动机腔;16-平衡块;17-曲轴;18-转子通道;19-挡油板;20-排气腔;21-排气管;22-定子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2~3对本技术提出的回油结构及压缩机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回油结构10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一种回油结构10,适用于一压缩机,它包括壳体11、设置于壳体11内的气缸12、电动机13和消音器14,其中,所述气缸12设置有第一气流通道(图2中未标示),所述电动机13上设置有第二气流通道(图2中未标示),并且所述消音器14包括第一腔体141和与第一腔体141连通并向电动机13方向(即所述第一气流通道方向)延伸的第二腔体142,以使气缸12内的油气混合物自所述第一气流通道依次通过第一腔体141和第二腔体142后直接进入所述第二气流通道排出,其中,所述油气混合物的走向可参阅图2中各个不带标示的箭头,这样,可以避免气缸12内的油气混合物进入电动机腔15(即电动机13与气缸12之间形成的腔室),从而避免电动机13中高速旋转的转子131作用于油气混合物而使油滴被打散成小油滴,进而使油滴随气流排出至压缩机,因而,平稳了油量,确保了压缩机工作的可靠性。此外,所述消音器14还具有降低噪声的作用,因此,隔音效果好。而且,油气混合物通过消音器14直接排出至第二气流通道,利于形成有效的回油模式,回油效果好。本实施例中,所述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回油结构,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气缸、电动机和消音器,所述气缸设置有一第一气流通道,所述电动机设置有一第二气流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音器包括第一腔体和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并向所述电动机方向延伸的第二腔体,所述气缸内的油气混合物自所述第一气流通道依次通过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后直接进入所述第二气流通道排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回油结构,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气缸、电动机和消音器,所述气缸设置有一第一气流通道,所述电动机设置有一第二气流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音器包括第一腔体和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并向所述电动机方向延伸的第二腔体,所述气缸内的油气混合物自所述第一气流通道依次通过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后直接进入所述第二气流通道排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为一两端开口的碗托结构,所述第一腔体的一端开口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腔体的另一端开口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并且,所述第一腔体的一端开口的内径大于另一端开口的内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体为一圆筒状结构,所述第二腔体的一端开口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第二腔体的另一端开口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连通。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音器为一等壁厚结构。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具有相对的两端,所述第二腔体向所述电动机方向延伸至所述电动机的其中一个端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体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腔体壁厚的三倍。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体壁厚为1.0mm~2.5mm。
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艳春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