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钞把自动码垛运送捆扎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08136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8 23: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钞把自动码垛运送捆扎机构,包括成叠钞把运送单元、码垛单元、输送带单元、定位送给单元和捆扎单元,定位送给单元将输送带单元上转移位中的钞把送入码垛单元的码垛斗,成叠钞把运送单元中的铲具将码垛斗中码垛后的钞把送入捆扎单元的置钞口中,其中,成叠钞把运送单元中铲具的中心线、码垛单元中码垛斗的中心线、输送带单元上转移位的中心线和捆扎单元中置钞口的中心线分布在同一立面上。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上述具体设计,具有结构设计简单紧凑、接续平顺、运送稳定可靠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钞把自动码垛运送捆扎机构
技术介绍
银行在纸币流转过程中,需要对纸币实施百张成把、十把成捆。现在十把成捆的设备比较成熟,但是需要手工置入和取出,现有技术有将钞把自动集聚进入捆钞机捆扎的,但存在一些问题。用皮带输送或推送容易翻倒,因钞把码垛成叠后处于松散状态,皮带输送或推送的距离越长,越不可靠,小额币和旧币则更甚;为此,现有技术也有采取加扶板推送的,但推送距离长,结构复杂,问题仍未得到很好地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普通码垛运送捆扎机构结构设计松散复杂、推送距离长、可靠性较低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钞把自动码垛运送捆扎机构,该钞把自动码垛运送捆扎机构的结构设计简单紧凑、接续平顺、运送稳定可靠。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成叠钞把运送单元、码垛单元、输送带单元、定位送给单元和捆扎单元,定位送给单元将输送带单元上转移位中的钞把送入码垛单元的码垛斗,成叠钞把运送单元中的铲具将码垛斗中码垛后的钞把送入捆扎单元的置钞口中,其中,成叠钞把运送单元中铲具的中心线、码垛单元中码垛斗的中心线、输送带单元上转移位的中心线和捆扎单元中置钞口的中心线分布在同一立面上。定位送给单元位于码垛单元和输送带单元的上方,定位送给单元包括拨钞板、拨钞板驱动机构和定位挡板,定位挡板设置在输送带单元上转移位侧上方的机架上,机架上还设置光电传感器,拨钞板设置在转移位的上方一侧,拨钞板连接固接于机架的拨钞板驱动机构。码垛单元包括托钞板、托钞板驱动机构和码垛斗,托钞板的上表面设有通槽,托钞板由托钞板驱动机构驱动在码垛斗中上下移动,机架上设有托钞板升降位置传感器。码垛斗由两侧板与两整钞气缸组成,两整钞气缸固定设置在两侧的机架上,两侧板分别与两整钞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两侧板的上端位置固定设置光电计数传感器。成叠钞把运送单元包括相连的运送臂和铲具,运送臂与机架水平导轨滑动配合,铲具成“L”形,由立板部和叉臂部固定连接而成,立板部的一侧侧壁上固定推板驱动机构,立板部上设有通孔,推板驱动机构的驱动杆穿过通孔与立板部另一侧设置的推板固定连接。立板部与运送臂的右端面固定相连,在机架上固定设置与运送臂相配合的左位置传感器、中位置传感器和右位置传感器。本专利技术通过上述具体设计,具有结构设计简单紧凑、接续平顺、运送稳定可靠的优点。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详细内容。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在钞把运送到位铲具退出状态的结构示意。图3是图1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成叠钞把运送单元1、码垛单元2、输送带单元3、定位送给单元4和捆扎单元5,定位送给单元4将输送带单元3上转移位6中的钞把7送入码垛单元2的码垛斗8,成叠钞把运送单元1中的铲具9将码垛斗8中码垛后的钞把7送入捆扎单元5的置钞口10中,其中,成叠钞把运送单元1中铲具9的中心线、码垛单元2中码垛斗8的中心线、输送带单元3上转移位6的中心线和捆扎单元5中置钞口10的中心线分布在同一立面上。定位送给单元4位于码垛单元2和输送带单元3的上方,定位送给单元4包括拨钞板11、拨钞板驱动机构12和定位挡板13,定位挡板13设置在输送带单元3上转移位6侧上方的机架上,机架上还设置光电传感器14,拨钞板11设置在转移位6的上方一侧,拨钞板11连接固接于机架的拨钞板驱动机构12。码垛单元2包括托钞板15、托钞板驱动机构16和码垛斗8,托钞板15的上表面设有通槽18,托钞板15由托钞板驱动机构16驱动在码垛斗8中上下移动,机架上设有托钞板升降位置传感器19。码垛斗8由两侧板8A与两整钞气缸8B组成,两整钞气缸8B固定设置在两侧的机架上,两侧板8A分别与两整钞气缸8B的活塞杆固定连接,两侧板8A的上端位置固定设置光电计数传感器20。成叠钞把运送单元1包括相连的运送臂21和铲具9,运送臂21与机架水平导轨23滑动配合,铲具9成“L”形,由立板部9A和叉臂部9B固定连接而成,立板部9A的一侧侧壁上固定推板驱动机构24,立板部9A上设有通孔25,推板驱动机构24的驱动杆26穿过通孔25与立板部22A另一侧设置的推板17固定连接。立板部9A与运送臂21的右端面固定相连,在机架上固定设置与运送臂21相配合的左位置传感器22A、中位置传感器22B和右位置传感器22C。工作过程是这样的:钞把7按一定的要求排列(例如每五把钞把其扎把纸带的位置相反),由输送带单元3承载向前输送,当钞把7在转移位6受到定位挡板13的阻挡而停止前进时,机架上的光电传感器14发出信号,拨钞板驱动机构12驱动拨钞板11拨钞,将钞把7送入下方的码垛单元2的码垛斗8内。输送带单元3和码垛单元2的前后位置可以互换,因此拨钞板11的拨钞方向根据具体设计可左可右。开始时,托钞板15处于高位,即托钞板15的上平面低于输送带单元3的上平面约18mm,当钞把7落入码垛斗8后,阻挡了设置在码垛斗8两侧板8A上端部的光电计数传感器20,光电计数传感器20发出信号,托钞板驱动机构16驱动托钞板15下降。当光电计数传感器20重新露出时,托钞板15即停止下降,等待第二把钞把的落入。如此反复,直至第十把钞把落入。在落入钞把的过程中,固定在两侧机架上的两整钞气缸8B也配合动作,让两侧板8A拍打钞把而整钞。十把钞把码垛完成,托钞板15再下降,直至托钞板升降位置传感器19发出信号而停止。此时的托钞板15的上平面高于叉臂部9B的上平面,等待叉臂部9B进入。在成叠钞把运送单元1未开始工作时,叉臂部9B位于托钞板15的左侧,工作开始后,运送臂21由驱动机构驱动沿着机架水平导轨23往右移动,到中位置传感器22B发出信号时停止,此刻叉臂部9B已进入托钞板15的通槽18内。再接着,托钞板驱动机构16再动作,使托钞板15再下降,让叉臂部9B托住成叠的钞把7。之后,运送臂21的驱动机构第二次启动,直至右位置传感器22C发出信号而停止,此刻,叉臂部9B连同成叠的钞把7已搭靠在捆扎单元5的置钞口10的边缘。接下去,推板驱动机构24驱动推板17往右,成叠的钞把7被运送至捆扎单元5的置钞口10内,并得到整理和定位。再接下去,运送臂21的驱动机构反向动作,带动叉臂部9B后退,后退时,推板驱动机构24继续呈工作状态,让成叠钞把7留在置钞口10内,而叉臂部9B则从钞把7下面抽出,运送臂21后退至左位置传感器22A发出信号后停止,最后,推板驱动机构24也带着推板17复位。成叠的钞把7在捆扎单元5的置钞口10内实施捆扎。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专利技术一种钞把自动码垛运送捆扎机构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专利技术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方案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外型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本专利技术一种钞把自动码垛运送捆扎机构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钞把自动码垛运送捆扎机构,其特征是包括成叠钞把运送单元(1)、码垛单元(2)、输送带单元(3)、定位送给单元(4)和捆扎单元(5),定位送给单元(4)将输送带单元(3)上转移位(6)中的钞把(7)送入码垛单元(2)的码垛斗(8),成叠钞把运送单元(1)中的铲具(9)将码垛斗(8)中码垛后的钞把(7)送入捆扎单元(5)的置钞口(10)中,其中,成叠钞把运送单元(1)中铲具(9)的中心线、码垛单元(2)中码垛斗(8)的中心线、输送带单元(3)上转移位(6)的中心线和捆扎单元(5)中置钞口(10)的中心线分布在同一立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钞把自动码垛运送捆扎机构,其特征是包括成叠钞把运送单元(1)、码垛单元(2)、输送带单元(3)、定位送给单元(4)和捆扎单元(5),定位送给单元(4)将输送带单元(3)上转移位(6)中的钞把(7)送入码垛单元(2)的码垛斗(8),成叠钞把运送单元(1)中的铲具(9)将码垛斗(8)中码垛后的钞把(7)送入捆扎单元(5)的置钞口(10)中,其中,成叠钞把运送单元(1)中铲具(9)的中心线、码垛单元(2)中码垛斗(8)的中心线、输送带单元(3)上转移位(6)的中心线和捆扎单元(5)中置钞口(10)的中心线分布在同一立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钞把自动码垛运送捆扎机构,其特征是定位送给单元(4)位于码垛单元(2)和输送带单元(3)的上方,定位送给单元(4)包括拨钞板(11)、拨钞板驱动机构(12)和定位挡板(13),定位挡板(13)设置在输送带单元(3)上转移位(6)侧上方的机架上,机架上还设置光电传感器(14),拨钞板(11)设置在转移位(6)的上方一侧,拨钞板(11)连接固接于机架的拨钞板驱动机构(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钞把自动码垛运送捆扎机构,其特征是码垛单元(2)包括托钞板(15)、托钞板驱动机构(16)和码垛斗(8),托钞板(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承然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飞越金融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