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电池充电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099931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8 02: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锂电池充电电路,包括充放电接口、电池接口、充电控制晶体管、放电控制晶体管、第一至第三三极管、第一控制端、第二控制端和第一至第七电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锂电池保护电路的零伏充电电路,即使在锂电池开路电压为零伏时,依然可通过外部的充电器为锂电池充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简单,便于在产品设计中实用;提高了保护系统的性能;未增加组装部件,方便生产;采用器件均为切换控制器件,无高压、大功率等特殊要求,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锂电池充电电路,涉及电池充放电

技术介绍
由于锂离子电池的化学特性,在正常使用过程中,其内部进行电能与化学能相互转化的化学正反应。在某些条件下,如对锂电池过充电、过放电和过电流将会导致电池内部发生化学副反应,该副反应加剧后,会严重影响电池的性能与使用寿命,并可能产生大量气体,使电池内部压力迅速增大后爆炸而导致安全问题。因此所有的锂离子电池都需要一个保护电路,用于对电池的充、放电状态进行有效监测,并在某些条件下关断充、放电回路以防止对电池发生损害。目前,绝大部分的锂电池保护电路是从自身锂电池上取电,当自身锂电池的电量全部放空时,控制芯片由于无法得电,从而无法控制外部的开关器件。特别是处于采用P沟道晶体管做正极切断的电路时,会出现无法充电的极端状况发生,从而导致产品无法继续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锂电池充电电路,该电路解决了现有锂电池保护电路在电池为零伏时无法正常充电的问题,实现了零伏充电功能。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锂电池充电电路,包括充放电接口、电池接口、充电控制晶体管、放电控制晶体管、第一至第三三极管、第一控制端、第二控制端以及第一至第七电阻,其中,所述第一控制端和第四电阻的一端相连,第四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相连,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和第一电阻的一端、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相连,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相连后接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第三电阻的一端相连,第三电阻的另一端分别和第二电阻的一端、充电控制晶体管的栅极相连,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分别和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充电控制晶体管的源极、充放电接口的正极相连;第二控制端和第七电阻的一端相连,第七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三三极管的基极相连,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第五电阻的一端相连,第五电阻的另一端分别和第六电阻的一端、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栅极相连,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漏极和充电控制晶体管的漏极相连,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源极分别和第六电阻的另一端、电池接口的正极相连,电池接口的负极和充放电接口的负极相连。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充电控制晶体管和放电控制晶体管均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至第三三极管的型号均为3DG9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第四电阻和第七电阻的大小均为10欧姆。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均为N沟道增强型管。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锂电池的电量完全放空(开路电压几乎为零伏)时,保护板无法从电池上取电,导致无法控制外部的开关管通断,从而无法为电池充电。加上本专利技术保护电路后,即使在锂电池开路电压为零伏时,依然可通过外部的充电器为锂电池充电。本专利技术设计简单,便于在产品设计中实用;提高了保护系统的性能;未增加组装部件,方便生产;采用器件均为切换控制器件,无高压,大功率等特殊要求,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电路连接示意图;其中:R1至R7依次为第一至第七电阻;Q1为充电控制晶体管,Q2为放电控制晶体管,T1至T3分别为第一至第三三极管;P1为电池接口,P2为充放电接口;A1为第一控制端,A2为第二控制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图如图1所示,所述锂电池充电电路,包括充放电接口、电池接口、充电控制晶体管、放电控制晶体管、第一至第三三极管、第一控制端、第二控制端以及第一至第七电阻,其中,所述第一控制端和第四电阻的一端相连,第四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相连,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和第一电阻的一端、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相连,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相连后接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第三电阻的一端相连,第三电阻的另一端分别和第二电阻的一端、充电控制晶体管的栅极相连,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分别和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充电控制晶体管的源极、充放电接口的正极相连;第二控制端和第七电阻的一端相连,第七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三三极管的基极相连,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第五电阻的一端相连,第五电阻的另一端分别和第六电阻的一端、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栅极相连,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漏极和充电控制晶体管的漏极相连,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源极分别和第六电阻的另一端、电池接口的正极相连,电池接口的负极和充放电接口的负极相连。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充电控制晶体管和放电控制晶体管均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更进一步的所述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均为N沟道增强型管。作为上述具体实施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至第三三极管的型号均为3DG9011;所述第四电阻和第七电阻的大小均为10欧姆。锂电池的电量完全放空(开路电压几乎为零伏)时,保护板无法从电池上取电,导致无法控制外部的开关管通断,从而无法为电池充电。加上本专利技术保护电路后,即使在锂电池开路电压为零伏时,依然可通过外部的充电器为锂电池充电。本专利技术设计简单,便于在产品设计中实用;提高了保护系统的性能;未增加组装部件,方便生产;采用器件均为切换控制器件,无高压,大功率等特殊要求,成本低。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的修改、等同替换与改进等,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锂电池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充放电接口、电池接口、充电控制晶体管、放电控制晶体管、第一至第三三极管、第一控制端、第二控制端以及第一至第七电阻,其中,所述第一控制端和第四电阻的一端相连,第四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相连,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和第一电阻的一端、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相连,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相连后接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第三电阻的一端相连,第三电阻的另一端分别和第二电阻的一端、充电控制晶体管的栅极相连,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分别和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充电控制晶体管的源极、充放电接口的正极相连;第二控制端和第七电阻的一端相连,第七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三三极管的基极相连,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第五电阻的一端相连,第五电阻的另一端分别和第六电阻的一端、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栅极相连,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漏极和充电控制晶体管的漏极相连,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源极分别和第六电阻的另一端、电池接口的正极相连,电池接口的负极和充放电接口的负极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锂电池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充放电接口、电池接口、充电控制晶体管、放电控制晶体管、第一至第三三极管、第一控制端、第二控制端以及第一至第七电阻,其中,
所述第一控制端和第四电阻的一端相连,第四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相连,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和第一电阻的一端、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相连,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相连后接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第三电阻的一端相连,第三电阻的另一端分别和第二电阻的一端、充电控制晶体管的栅极相连,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分别和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充电控制晶体管的源极、充放电接口的正极相连;
第二控制端和第七电阻的一端相连,第七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三三极管的基极相连,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第五电阻的一端相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连敏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