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化合物生物技术生产领域,尤其是一种α-酮基丁酸的发酵生产工艺。
技术介绍
α-酮基丁酸的生产方法包括化学合成法和生物合成法。化学法是由草酸二乙酯和丙酸乙酯混合水解得到α-酮基丁酸。生物法合成α-酮基丁酸主要为前体物转化法和直接发酵法。Nakahara等(1994)以1,2-丁二醇为碳源和底物,采用马红球菌(Rhodococcusequi)IF03730将其转化为α-酮基丁酸,培养32h转化率为68.2%。随后研究发现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utita)和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stutzeri)SDM分别能将巴豆酸和DL-2-羟基丁酸转化为α-酮基丁酸,其产量为4.8g/L。马翠卿等(ZL201110376233.8)报道了以L-苏氨酸为底物利用含L-苏氨酸脱水酶的假单胞菌、棒杆菌属或芽孢杆菌属为生物催化剂制备α-酮基丁酸的方法,转化液中α-酮基丁酸的浓度为25.6g/L,转化率为99.6%。陈宁等(201410132996.1)构建了过表达的苏氨酸脱水酶编码基因ilvA、敲除乙酰羟基酸合成酶Ⅰ大亚基编码基因ilvB、乙酰羟基酸合成酶Ⅲ大亚基编码基因ilvI以及苏氨酸操纵子前导肽编码基因thrL的基因工程大肠杆菌,该菌株以葡萄糖为底物发酵20-24h后,α-酮基丁酸最高产量达到15.7g/L。该方法通过低拷贝质粒pwsk29直接过表达苏氨酸脱水酶编码基因ilvA,且出发菌株为大肠杆菌E.coliMG1655标准株。目前工业生产α-酮基丁酸主要采用化学合成法,但该方法存在反应条件复杂、能耗大、污染重等问题。而生物法 ...
【技术保护点】
一种α‑酮基丁酸的发酵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对大肠杆菌E.coliTHRD(保藏号CGMCC No.11074)苏氨酸脱水酶编码基因ilvA进行定点突变、解除L‑异亮氨酸对ilvA的反馈抑制的基础上过表达ilvA;敲除了乙酰羟基酸合成酶III的大亚基编码基因ilvI;利用温度控制诱导的方式,采用发酵法生产α‑酮基丁酸,其中,最佳诱导时机和最合适的升温诱导模式为:35‑37℃培养菌体,生长到OD600为20‑25时,0.5h内升温至40‑4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α-酮基丁酸的发酵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对大肠杆菌E.coliTHRD(保藏号CGMCCNo.11074)苏氨酸脱水酶编码基因ilvA进行定点突变、解除L-异亮氨酸对ilvA的反馈抑制的基础上过表达ilvA;敲除了乙酰羟基酸合成酶III的大亚基编码基因ilvI;利用温度控制诱导的方式,采用发酵法生产α-酮基丁酸,其中,最佳诱导时机和最合适的升温诱导模式为:35-37℃培养菌体,生长到OD600为20-25时,0.5h内升温至40-4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α-酮基丁酸的发酵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利用温控诱导方式制备α-酮基丁酸,具体步骤如下:Ⅰ、摇瓶发酵积累α-酮基丁酸<1>活化斜面培养:将产生α-酮基丁酸的基因工程菌划线接于1支新鲜AmpR抗性斜面,37℃培养16h左右;<2>摇瓶种子培养:从新鲜活化斜面上挑取1环菌体接于30mL的种子培养基中,200r/min,35-37℃恒温振荡培养,种子培养期间根据指示剂苯酚红颜色变化,用25%(W/V)氨水调节pH≈6.7-7.0;<3>摇瓶发酵培养:保证溶氧充足情况下,500mL挡板三角瓶装液量30mL,9层纱布封口;待种子液培养至OD600值约为8-10时,种龄为10-12h,按8-10%接种量接入发酵培养基中,200r/min,32-35℃恒温振荡培养;待发酵4-6h,菌体OD600值约为10-15时,将发酵温度从32-35℃直接提高到40-42℃开始升温诱导,直至24h发酵结束,发酵期间补加25%(W/V)的氨水维持发酵液pH≈6.7-7.0;上述步骤(3)所得α-酮基丁酸的产量可达到9.4-12.5g/L;或Ⅱ、7.5L发酵罐发酵积累α-酮基丁酸<1>活化斜面培养:将产生α-酮基丁酸的基因工程菌划线接于4支新鲜AmpR抗性斜面,37℃培养16h左右;<2>7.5L罐种子培养:吸取适量灭菌的去离子水于4支新鲜的活化斜面,刮下所有菌体后将菌悬液接入装有2L种子培养基的5L发酵罐;种子培养温度为35-37℃,通气量变化范围为2-5L/min,搅拌转速变化范围为100-500r/min,期间通过流加25%(W/V)的氨水控制pH≈6.7-7.0;<3>7.5L罐发酵培养:种子液培养至OD600=10-15时,种龄约为7h,将500mL左右种子液转移到含有3.5L新鲜无菌发酵培养基的7.5L发酵罐中,总装液量为4L,接种量为8-10%;32-35℃开始进行发酵培养;待种子液OD600值为20-25时,在0.5-1.0h内将发酵温度从32-35℃提高到40-42℃开始升温诱导,直至28h发酵结束,发酵过程中通过自动流加25%(W/V)氨水控制pH≈6.7-7.0,溶氧控制在30-50%,通气量变化范围为2-8L/min,搅拌转速变化范围为200-900r/min;当发酵培养基中葡萄糖耗完后,将80%(W/V)葡萄糖溶液按1-1.5mL/min的脉冲速度流加至培养基中以维持发酵液中残糖浓度控制在0-1g/L;上述步骤(3)所得α-酮基丁酸的产量可达到16.5-22.8g/...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希贤,陈宁,齐俊生,范晓光,徐庆阳,张成林,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