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风道行李架结构,包括风道板和行李架板,所述风道板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客车车体上与车顶之间形成风道,所述车顶上设有第一型材,所述风道板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定位部、平面部、曲面部及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固定在客车的侧壁上,所述第二定位部固定在所述第一型材上,所述平面部设有出风口,所述曲面部向风道方向弯曲;所述行李架板一端与所述风道板通过第二型材可拆卸连接,所述行李架板的另一端可拆卸固定至第三型材,所述第三型材可拆卸固定在行李架吊柱的下端,所述行李架吊柱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型材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用于风道行李架结构,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内饰
,特别涉及一种风道行李架结构。
技术介绍
大中型客车内饰使用的风道行李架现阶段未整体设计,模块化设计差;当客户在选择一款客车后,对内饰风道行李架的选择会出现三种情况:(1)选择只安装风道,不装行李架(如附图1);(2)选择装风道和不带仓盖的普通行李架(如附图2、附图3);(3)选择装风道和带仓盖的航空行李架(如附图4);现在的客车生产厂家针对此情况会采用三种不同截面的风道行李架来应对客户的需求。在使用不同的风道行李架截面后,与风道行李架对接的内饰前、后顶装饰件的形状尺寸必然不同,需要开发多套模具,造成客车生产厂家资源浪费,成本升高。另外现有的风道行李架结构复杂,安装效率低,本技术因此而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风道行李架结构,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基于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风道行李架结构,包括风道板和行李架板,所述风道板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客车车体上与车顶之间形成风道,所述车顶上设有第一型材,所述风道板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定位部、平面部、曲面部及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固定在客车的侧壁上,所述第二定位部固定在所述第一型材上,所述平面部设有出风口,所述曲面部向风道方向弯曲;所述行李架板一端与所述风道板通过第二型材可拆卸连接,所述行李架板的另一端可拆卸固定至第三型材,所述第三型材可拆卸固定在行李架吊柱的下端,所述行李架吊柱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型材上。进一步的,在风道内部设有行李架内吊柱,所述行李架内吊柱一端固定在车顶上,所述行李架内吊柱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型材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型材包括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向所述第一型材内部弯折形成第三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向所述第一型材内部弯折形成第四固定部,所述第一型材还包括向外伸出的第一凸条和第二凸条而使所述第一型材整体呈三角形,所述第一凸条延伸至车顶,所述第二凸条压接至所述曲面部顶端的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在车顶上,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贴合且固定连接,所述行李架吊柱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三、第四固定部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型材还设有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第一、第二卡槽位于所述第三、第四固定部与所述行李架吊柱之间,所述第一、第二卡槽之间卡接有装饰件。进一步的,在客车车顶位于所述行李架板的上方设有长条灯组件,所述长条灯组件的一端搭接在所述第二凸条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型材包括第五固定部和第六固定部,所述第五固定部和所述第六固定部通过连接板连接呈三角形,所述第五固定部贴合在所述曲面部下端且固定在所述曲面部,所述第六固定部与所述行李架板的一端贴合且它们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型材还包括第三凸条和第四凸条,所述第三凸条压接至所述平面部的底部,所述第四凸条压接至所述行李架板底部的第二定位槽内。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型材还包括第五凸条和第六凸条,在行李架内部设有型材盖板,所述型材盖板的两端分别抵靠在所述曲面部和所述行李架板上,所述型材盖板上设有卡槽,所述第五凸条和所述第六凸条卡设在所述卡槽内。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型材上铰接有行李架舱盖。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部的下方设有窗帘滑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是:1、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风道板与行李架板之间通过型材可拆卸连接,可根据需要在客车内装配风道或同时装配风道和行李架,可采用统一的风道模块,降低了生产成本;2、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结构简单,稳定性好,装配方便,提高了生产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风道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一种风道行李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现有技术中另一种风道行李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现有技术中另一种风道行李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风道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风道行李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8为图6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设置行李架舱盖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型材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型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a、风道板;2a、行李架板;3a、行李架扶手型材;1b、风道板;2b、行李架板;3b、行李架扶手型材;1c、风道板;1c-1、第一定位部;1c-2、平面部;1c-3、曲面部;1c-4、第二定位部;1c-5、第一定位槽;2c、;行李架板;2c-1、型材盖板;2c-2、卡槽;2c-3、第二定位槽;3、第三型材;4、行李架吊柱;5、行李架舱盖;6、窗帘滑轨;7、长条灯组件;8、第一型材;8-1、第一固定部8-2、第二固定部8-3、第一固定部;8-4、第四固定部8-5、装饰件8-6、第一凸条8-7、第二凸条8-8、第一卡槽8-9、第二卡槽;9、第二型材;9-1、第五固定部;9-2、第六固定部;9-3、第三凸条;9-4、第四凸条;9-5、第五凸条;9-6、第六凸条;10、行李架内吊柱;11、车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上述方案做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限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实施例中采用的实施条件可以根据具体厂家的条件做进一步调整,未注明的实施条件通常为常规实验中的条件。参见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风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风道板1a与车顶11之间形成的风道呈立方体型;参见图2,为现有技术中一种风道行李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中立方体型风道的侧面固定行李架,行李架板2a的一端固定在风道板1a上,行李架板2a的另一端固定在用于扶手的行李架扶手型材3a上,第三型材3固定在行李架吊柱4的下端,行李架吊柱4的上端固定在车顶11上;此种结构的风道行李架结构结构稳定性不足。参见图3为现有技术中另一种风道行李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行李架板2b呈横向布置的U字型,行李架板2b的下端固定在行李架扶手型材3a上,行李架板2b的上端固定在车顶11上,风道板1b与行李架板2b通过行李架扶手型材3a连接形成风道;参见图4,为现有技术中另一种风道行李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其在图3的基础上设置了行李架舱盖5,此种结构的风道行李架结构复杂,安装效率低,而且风道板不能单独用于只需要安装风道的场合,当客车只需要安装风道时,需要开设另外的模具生产风道板,增加了生产成本。参见图5-8,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提供一种风道行李架结构,包括风道板1c和行李架板2c,风道板1c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客车上与车顶11之间形成风道,在车顶11设有第一型材8,其中风道板1c包括依次设置在第一定位部1c-1、平面部1c-2、曲面部1c-3和第二定位部1c-4,第一定位部1c-1固定在客车的侧壁上,第二定位部1c-4固定在第一型材8上,在平面部1c-2设有出风口,曲面部1c-3向风道方向弯曲;行李架板2c的一端与风道板1c之间通过第二型材9可拆卸连接,行李架板2c的另一端可拆卸固定至用于手扶的第三型材3,第三型材3可拆卸固定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风道行李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风道板(1c)和行李架板(2c),所述风道板(1c)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客车车体上与车顶(11)之间形成风道,所述车顶(11)上设有第一型材(8),所述风道板(1c)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定位部(1c‑1)、平面部(1c‑2)、曲面部(1c‑3)及第二定位部(1c‑4),所述第一定位部(1c‑1)固定在客车的侧壁上,所述第二定位部(1c‑4)固定在所述第一型材(8)上,所述平面部(1c‑2)设有出风口,所述曲面部(1c‑3)向风道方向弯曲;所述行李架板(2c)一端与所述风道板(1c)通过第二型材(9)可拆卸连接,所述行李架板(2c)的另一端可拆卸固定至第三型材(3),所述第三型材(3)可拆卸固定在行李架吊柱(4)的下端,所述行李架吊柱(4)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型材(8)上。
【技术特征摘要】
1.风道行李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风道板(1c)和行李架板(2c),所述风道板(1c)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客车车体上与车顶(11)之间形成风道,所述车顶(11)上设有第一型材(8),所述风道板(1c)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定位部(1c-1)、平面部(1c-2)、曲面部(1c-3)及第二定位部(1c-4),所述第一定位部(1c-1)固定在客车的侧壁上,所述第二定位部(1c-4)固定在所述第一型材(8)上,所述平面部(1c-2)设有出风口,所述曲面部(1c-3)向风道方向弯曲;所述行李架板(2c)一端与所述风道板(1c)通过第二型材(9)可拆卸连接,所述行李架板(2c)的另一端可拆卸固定至第三型材(3),所述第三型材(3)可拆卸固定在行李架吊柱(4)的下端,所述行李架吊柱(4)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型材(8)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行李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风道内部设有行李架内吊柱(10),所述行李架内吊柱(10)一端固定在车顶(11)上,所述行李架内吊柱(10)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型材(9)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行李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型材(8)包括第一固定部(8-1)和第二固定部(8-2),所述第一固定部(8-1)向所述第一型材(8)内部弯折形成第三固定部(8-3),所述第二固定部(8-2)向所述第一型材(8)内部弯折形成第四固定部(8-4),所述第一型材(8)还包括向外伸出的第一凸条(8-6)和第二凸条(8-7)而使所述第一型材(8)整体呈三角形,所述第一凸条(8-6)延伸至车顶(11),所述第二凸条(8-7)压接至所述曲面部(1c-3)顶端的第一定位槽(1c-5);所述第一固定部(8-1)固定在车顶(11)上,所述第二固定部(8-2)与所述第二定位部(1c-4)贴合且固定连接,所述行李架吊柱(4)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三、第四固定部(8-3、8-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宝林,宁健,潘开扬,张启元,郭建敏,王家富,严则进,
申请(专利权)人: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