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同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便携式钢轨竖向激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064414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6 12: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携式钢轨竖向激振装置,包括控制系统、反力系统和加载装置,所述加载装置分别与所述控制系统和所述反力系统连接。所述加载装置包括落锤、第一配重块、动力装置、第二配重块,所述第一配重块通过钢丝绳与所述动力装置进行连接,所述第一配重块的两个侧面上分别间隔设有两个滑轮,所述落锤与所述第一配重块之间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二配重块,所述第二配重块的中央设有一个圆孔,用于盛放传感器,所述落锤、所述第二配重块和所述第一配重块依次固定连接,所述传感器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便携式钢轨竖向激振装置便于携带,操作方便,试验装置尺寸合理,重量较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铁道工程
,涉及一种便携式钢轨竖向激振装置
技术介绍
当今社会,随着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列车的运营里程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因此,开展铁路线路动力学试验研究,尤其是对轨道结构的激振效应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技术难点是如何精确模拟列车荷载的特性,经查询相关的专利和科技文献数据库,目前尚未发现便携式的具有真实轮轨几何形状的加载装置。在现场原位测试中,模拟真实轮轨几何形状对于试验精确性至关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室内模型试验和现场原位测试在轮轨关系模拟精确度和便携性上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为研究铁路钢轨在竖向列车荷载下产生的激振效应,提供一种能够模拟列车运营时产生的钢轨激振的加载装置,不仅可以更加精确地模拟轮轨关系,而且便于携带,单人即可完成试验,从而实现在现场能够简易有效地进行钢轨竖向激振模拟试验。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便携式钢轨竖向激振装置,包括控制系统、反力系统和加载装置,所述加载装置分别与所述控制系统和所述反力系统连接。所述反力系统包括框架装置、左前加载竖梁、左后加载竖梁、右前加载竖梁和右后加载竖梁,所述左前加载竖梁、左后加载竖梁、右前加载竖梁和右后加载竖梁竖向设置分别位于框架装置内四个角上,与框架装置以第一高强螺栓进行连接。所述加载装置包括落锤、第一配重块、动力装置、第二配重块,所述第一配重块通过钢丝绳与所述动力装置进行连接,所述第一配重块的两个侧面上分别间隔设有两个滑轮,所述落锤与所述第一配重块之间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二配重块,所述第二配重块的中央设有一个圆孔,用于盛放传感器,所述落锤、所述第二配重块和所述第一配重块依次固定连接,所述传感器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所述左前加载竖梁、所述左后加载竖梁、所述右前加载竖梁和所述右后加载竖梁上均设有用于盛放滑轮的凹槽。所述左前加载竖梁、所述左后加载竖梁、所述右前加载竖梁和所述右后加载竖梁的材质为方形钢管。所述框架装置为一个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围成的结构,包括第一反力横梁、第二反力横梁、第三反力横梁、第四反力横梁、右反力纵梁和左反力纵梁,所述右反力纵梁为框架结构的右面,所述左反力纵梁为框架结构的左面,所述第一反力横梁和所述第二反力横梁横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反力横梁和所述第二反力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右反力纵梁和所述左反力纵梁以第二高强螺栓进行连接,所述第一反力横梁和所述第二反力横梁所在平面为前面,所述第三反力横梁和所述第四反力横梁横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三反力横梁和所述第四反力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右反力纵梁和所述左反力纵梁以第二高强螺栓进行连接,所述第三反力横梁和所述第四反力横梁所在平面为后面。所述框架装置的材质为方形钢管。所述右反力纵梁是由四根杆组成的结构,包括第一竖杆、第二竖杆、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所述第一竖杆和所述第二竖杆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竖杆和所述第二竖杆之间设有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横杆和所述第二横杆,所述第一横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竖杆和所述第二竖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横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竖杆和所述第二竖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左反力纵梁是由四根杆组成的结构,包括第三竖杆、第四竖杆、第三横杆和第四横杆,所述第三竖杆和所述第四竖杆平行设置,所述第三竖杆和所述第四竖杆之间设有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三横杆和所述第四横杆,所述第三横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竖杆和所述第四竖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横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竖杆和所述第四竖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滑轮分别与反力系统上所述左前加载竖梁、左后加载竖梁、右前加载竖梁和右后加载竖梁滑动连接。所述动力装置为电机。所述第一配重块和所述第二配重块均由铸铁制成。所述控制系统为计算机控制系统,通过线路与加载装置相连以进行控制。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便携式钢轨竖向激振装置的轮轨关系模拟精确,适用范围广,加载用的落锤选择了更接近真实轮轨的几何形状,解决了现有试验装置由于采用简化轮轨形状而导致试验不精确的问题,能够提供更精确的模拟方法与试验结果,更好地反映铁路钢轨在竖向列车荷载下产生的激振效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便携式钢轨竖向激振装置便于携带,操作方便,试验装置尺寸合理,重量较小,横纵梁之间以高强螺栓连接,安装及拆卸方便,解决了现有试验装置尺寸过大的问题,从而实现了单人现场原位测试。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便携式钢轨竖向激振装置能够实现模拟列车对钢轨的激振效应,并能更精确地模拟轮轨关系,且试验装置便于携带,单人即可进行现场原位测试,为进一步开展铁路线路动力学试验研究,尤其是对轨道结构的激振效应研究提供了精确便捷的加载装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便携式钢轨竖向激振装置能够提供更精确的模拟方法与试验结果,更好地反映铁路钢轨在竖向列车荷载下产生的激振效应,同时具有极好的便携性,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便携式钢轨竖向激振装置由于采用可拆卸且轻质高强的横纵梁,使得整体装置拆卸方便且便于携带,能够完成单人原位测试。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钢轨竖向激振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便携式钢轨竖向激振装置的主视图。图3为图1所示的便携式钢轨竖向激振装置的主视图的右视图。图4为图1所示的便携式钢轨竖向激振装置中加载装置的部分组装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的加载装置的部分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落锤,2为第一配重块,3为滑轮,41为左前加载竖梁,42为左后加载竖梁,43为右前加载竖梁,44为右后加载竖梁,51为第一反力横梁,52为第二反力横梁,53为第三反力横梁,54为第四反力横梁,611为第一竖杆,612为第二竖杆,613为第一横杆,614为第二横杆,621为第三竖杆,622为第四竖杆,623为第三横杆,624为第四横杆,7为轨枕,8为动力装置,9为第一高强螺栓,10为第二高强螺栓,11为轨道板,12为传感器,13为钢丝绳,14为第二配重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例1如图1~3所示,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钢轨竖向激振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便携式钢轨竖向激振装置的主视图;图3为图1所示的便携式钢轨竖向激振装置的主视图的右视图。一种便携式钢轨竖向激振装置,包括控制系统、反力系统和加载装置,所述加载装置分别与所述控制系统和所述反力系统连接。所述控制系统为计算机控制系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便携式钢轨竖向激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系统、反力系统和加载装置,所述加载装置分别与所述控制系统和所述反力系统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钢轨竖向激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系统、反力系统和加载装置,
所述加载装置分别与所述控制系统和所述反力系统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钢轨竖向激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力系统包括框
架装置、左前加载竖梁、左后加载竖梁、右前加载竖梁和右后加载竖梁,所述左前加载竖梁、
左后加载竖梁、右前加载竖梁和右后加载竖梁竖向设置分别位于框架装置内四个角上,与框
架装置以第一高强螺栓进行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钢轨竖向激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装置包括落
锤、第一配重块、动力装置、第二配重块,所述第一配重块通过钢丝绳与所述动力装置进行
连接,所述第一配重块的两个侧面上分别间隔设有两个滑轮,所述落锤与所述第一配重块之
间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二配重块,所述第二配重块的中央设有一个圆孔,用于盛放传感器,所
述落锤、所述第二配重块和所述第一配重块依次固定连接,所述传感器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钢轨竖向激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前加载竖梁、
所述左后加载竖梁、所述右前加载竖梁和所述右后加载竖梁上均设有用于盛放滑轮的凹槽;
优选的,所述左前加载竖梁、所述左后加载竖梁、所述右前加载竖梁和所述右后加载竖
梁的材质为方形钢管。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钢轨竖向激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装置为一个
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围成的结构,包括第一反力横梁、第二反力横梁、第三反力横梁、
第四反力横梁、右反力纵梁和左反力纵梁,所述右反力纵梁为框架结构的右面,所述左反力
纵梁为框架结构的左面,所述第一反力横梁和所述第二反力横梁横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反
力横梁和所述第二反力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右反力纵梁和所述左反力纵梁以第二高强螺栓
进行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浩周顺华王毅肖军华杨新文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