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组,其包括:至少一个单体电池,沿排列方向排列布置,各单体电池具有极性相反的两个极耳;转接板,设置于所述至少一个单体电池的上方;多个导电片,设置于转接板的上表面上,各导电片用于与所述至少一个单体电池的对应极耳焊接。各导电片具有:支撑部,固定于转接板的上表面上;弯折包覆部,从支撑部延伸。转接板设置有:多个穿孔,贯穿转接板,穿孔的数量与所述至少一个单体电池的极耳数量相同。各极耳穿过转接板的对应一个穿孔并沿排列方向弯折贴附在对应一个导电片的支撑部上,该对应一个导电片的弯折包覆部弯折包覆在该极耳上,从而各极耳夹设在对应一个导电片的支撑部和弯折包覆部之间并焊接在一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储能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电池组。
技术介绍
目前在一些大功率用途的多串并聚合物电池组,其各电芯极片串并联均使用烙铁焊锡的方式实现电气性能连接。使用烙铁焊锡的缺点在于,锡焊需要高温约350℃,高温会通过电芯极片传递至电芯的顶封破坏电芯的密封结构,导致电芯损坏。另外锡焊在焊接过程中会产生无法避免的锡珠及焊锡残渣,造成电路短路故障。还有就是聚合物电芯正极极片为铝极片,因为要使用烙铁锡焊,铝片还要转接成可焊性高的材料如镍、铜等,耗费工时和增加成本。基于此,于2014年5月28日授权公告的中国专利文献CN203617376U公开了一种电池组件,其采用设置在保护电路板上的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对应的正极极耳弯折点焊在正极极柱上而对应的负极极耳弯折点焊在负极极柱上。点焊采用电阻焊或激光焊。但是这种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尽管正极极耳弯折点焊在正极极柱上而负极极耳弯折点焊在负极极柱上,由于接触面积有限,导致焊接质量不高,影响正极极耳和正极极柱的电连接以及负极极耳和负极极柱的电连接的可靠性,尤其是在电池组件用在电动汽车时在颠簸状况下的电连接的稳定性不强;此外由于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直接设置在保护电路板上的表面上,保护电路板通常为有机纤维材料的PCB板,采用激光焊接时,会导致有机纤维材料碳化掺杂入焊接点位置,降低焊接质量。此外,当采用激光焊接时,极耳通常为铝材质,如果直接对铝极耳进行激光点焊,焊头与铝极耳熔焊到一起或铝极耳熔穿,导致焊接质量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组,其能提高极耳与转接片之间的焊接质量、电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组,其包括:至少一个单体电池,沿排列方向排列布置,各单体电池具有极性相反的两个极耳;转接板,设置于所述至少一个单体电池的上方;多个导电片,设置于转接板的上表面上,各导电片用于与所述至少一个单体电池的对应极耳焊接。各导电片具有:支撑部,固定于转接板的上表面上;以及弯折包覆部,从支撑部延伸。转接板设置有:多个穿孔,贯穿转接板,穿孔的数量与所述至少一个单体电池的极耳数量相同。各极耳穿过转接板的对应一个穿孔并沿所述至少一个单体电池的排列方向弯折贴附在对应一个导电片的支撑部上,且该对应一个导电片的弯折包覆部弯折包覆在该极耳上,从而各极耳夹设在对应一个导电片的支撑部和弯折包覆部之间并焊接在一起。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在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电池组中,由于各极耳夹设在对应一个导电片的支撑部和弯折包覆部之间并焊接在一起,从而使得导电片与极耳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提高了焊接质量,进而提高了极耳导电片之间的电连接的可靠性,尤其是在电池组件受颠簸冲击的场合(例如采用电池组的电动汽车在崎岖不平的路面上行进或电池组跌落)下更能保证了极耳导电片之间的电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池组组装后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分解立体图,其中为了清楚起见,极耳已弯折;图3是图2的进一步分解的立体图,其中为了清楚起见,极耳已弯折;图4是图3的转接板和导电片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图4的转接板和导电片的组装立体图;图6是图3的导电片和极耳的沿宽度方向做出的组装剖面图;图7是另一实施例的导电片的立体图;图8是图7的转接片与图3的对应极耳的沿宽度方向做出的组装剖面图;图9是又一实施例的导电片的立体图;图10是图9的导电片与图3的对应极耳的沿宽度方向做出的组装剖面图;图11是再一实施例的导电片的立体图;图12是图11的导电片与图3的对应极耳的沿宽度方向做出的组装剖面图;图13是还一实施例的导电片的立体图;图14是图13的导电片与图3的对应极耳的沿宽度方向做出的组装剖面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单体电池4固定海绵11极耳5绝缘固定框S排列方向6绝缘纸2转接板7连接器20上表面8外壳21穿孔81左侧盖22开口82右侧盖3导电片83顶盖31支撑部W宽度方向32弯折包覆部具体实施方式尽管本专利技术很容易具有多种不同形式的实施例,但示出在附图中且本文将详细说明的是具体实施例,同时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应视为本专利技术的原理的一示例且不意欲将本专利技术限制于本文所示出的图样。由此,参照的特征或方面旨在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一实例的一特征或方面,并不暗示本专利技术的每个实施例都必须具有所描述的特征或方面。而且,应注意的是,说明书列举了很多特征。尽管某些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以示出潜在的系统设计,但是这些特征也可以用于未明确公开的其它组合。因此,除非另有说明,所描述的组合不意欲是限制。在图中所示出的实施例中,用于解释本申请中不同部件的结构和运动的方向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当部件处于图中所示的位置时,这些指示是恰当的。但是,如果部件位置的说明发生变化,那么这些指示也将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池组。参照图1至图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池组包括:至少一个单体电池1,沿排列方向S排列布置,各单体电池1具有极性相反的两个极耳11;转接板2,设置于所述至少一个单体电池1的上方;多个导电片3,设置于转接板2的上表面20上,各导电片3用于与所述至少一个单体电池1的对应极耳11焊接。各导电片3具有:支撑部31,固定于转接板2的上表面20上;以及弯折包覆部32,从支撑部31延伸。转接板2设置有:多个穿孔21,贯穿转接板2,穿孔21的数量与所述至少一个单体电池1的极耳11数量相同。各极耳11穿过转接板2的对应一个穿孔21并沿所述至少一个单体电池1的排列方向S弯折贴附在对应一个导电片3的支撑部31上,且该对应一个导电片3的弯折包覆部32弯折包覆在该极耳11上,从而各极耳11夹设在对应一个导电片3的支撑部31和弯折包覆部32之间并焊接在一起。在这里补充说明的是,转接板2设置于所述至少一个单体电池1的上方指的是转接板2相对极耳11而言的,当极耳11的方位变化时,转接板2设置于所述至少一个单体电池1的方位也相应地改变。此外,转接板2是绝缘材质,这是本领域公知的技术。同样地,上表面20的定义也是相对导电片3而言的,指的是转接板2设置导电片3的表面。在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电池组中,由于各极耳11夹设在对应一个导电片3的支撑部31和弯折包覆部32之间并焊接在一起,从而使得导电片3与极耳11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提高了焊接质量,进而提高了极耳导电片之间的电连接的可靠性,尤其是在电池组件受颠簸冲击的场合(例如采用电池组的电动汽车在崎岖不平的路面上行进或电池组跌落)下更能保证了极耳导电片之间的电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在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电池组中,单体电池1可锂离子二次电池、钠离子二次电池或锌离子二次电池。二次电池可为聚合物二次电池。在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电池组中,转接板2可为印刷电路板(PCB)。在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电池组中,各导电片3可为熔点不低于极耳11材质的熔点的金属片。金属片可为镍片、铜片或铝片。在一实施例中,极耳11的材质为铝,金属片为镍片。在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电池组中,焊接可为激光焊接。当各导电片3可为熔点不低于极耳11材质的熔点的金属片时,由于极耳11夹设在对应一个导电片3的支撑部31和弯折包覆部32之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组,包括:至少一个单体电池(1),沿排列方向(S)排列布置,各单体电池(1)具有极性相反的两个极耳(11);转接板(2),设置于所述至少一个单体电池(1)的上方;多个导电片(3),设置于转接板(2)的上表面(20)上,各导电片(3)用于与所述至少一个单体电池(1)的对应极耳(11)焊接;其特征在于,各导电片(3)具有:支撑部(31),固定于转接板(2)的上表面(20)上;以及弯折包覆部(32),从支撑部(31)延伸;转接板(2)设置有:多个穿孔(21),贯穿转接板(2),穿孔(21)的数量与所述至少一个单体电池(1)的极耳(11)数量相同;各极耳(11)穿过转接板(2)的对应一个穿孔(21)并沿所述至少一个单体电池(1)的排列方向(S)弯折贴附在对应一个导电片(3)的支撑部(31)上,且该对应一个导电片(3)的弯折包覆部(32)弯折包覆在该极耳(11)上,从而各极耳(11)夹设在对应一个导电片(3)的支撑部(31)和弯折包覆部(32)之间并焊接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组,包括:至少一个单体电池(1),沿排列方向(S)排列布置,各单体电池(1)具有极性相反的两个极耳(11);转接板(2),设置于所述至少一个单体电池(1)的上方;多个导电片(3),设置于转接板(2)的上表面(20)上,各导电片(3)用于与所述至少一个单体电池(1)的对应极耳(11)焊接;其特征在于,各导电片(3)具有:支撑部(31),固定于转接板(2)的上表面(20)上;以及弯折包覆部(32),从支撑部(31)延伸;转接板(2)设置有:多个穿孔(21),贯穿转接板(2),穿孔(21)的数量与所述至少一个单体电池(1)的极耳(11)数量相同;各极耳(11)穿过转接板(2)的对应一个穿孔(21)并沿所述至少一个单体电池(1)的排列方向(S)弯折贴附在对应一个导电片(3)的支撑部(31)上,且该对应一个导电片(3)的弯折包覆部(32)弯折包覆在该极耳(11)上,从而各极耳(11)夹设在对应一个导电片(3)的支撑部(31)和弯折包覆部(32)之间并焊接在一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各导电片(3)的弯折包覆部(32)沿与所述至少一个单体电池(1)的排列方向(S)垂直的宽度方向(W)弯折包覆在对应的极耳(11)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单体电池(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处于所述至少一个单体电池(1)的排列方向(S)外侧的单体电池(1)的极耳(11)均沿所述至少两个单体电池(1)的排列方向(S)向内弯折;除了作为电池组的总正输出使用的一个极耳(11)弯折并贴附在一个导电片(3)的支撑部(31)上和作为电池组的总负输出使用的一个极耳(11)
\t弯折并贴附在一个导电片(3)的支撑部(31)上之外,在宽度方向(W)的同一侧的两个相邻极耳(11)沿所述至少两个单体电池(1)的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宁顺刚,黄堪祝,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