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047625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5 18: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柱帽,设于多根梁与单根柱的相交处且套设于柱,柱帽包括梁的末端和柱的末端,柱帽的横截面积大于柱的横截面积,柱帽包括若干U形开口箍和若干环形闭合箍,U形开口箍的开口朝上,环形闭合箍水平设置且套设于U形开口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柱帽,增大了混凝土进入多根梁与单根柱相交处的梁柱节点区的途径与空间,便于混凝土浇捣工作的顺利进行;柱帽采用U形开口箍与环形闭合箍构造成一个整体,符合“强节点”的抗震理念,且柱帽不参与梁柱节点受力,不影响梁柱本身的结构强度计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柱帽。
技术介绍
在混凝土结构中,会经常遇到多根梁与单根柱相交,特别是复杂商业建筑中,由于板面荷载大,梁柱配筋也很大、钢筋根数相应也非常多,导致在梁柱相交区域钢筋非常密集,现场施工时无法有效进行浇捣,也就无法实现抗震的基本要求“强柱弱梁,更强节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多跟梁与单根柱相交处钢筋密集导致浇捣困难的缺陷,提供一种柱帽。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柱帽,其特点在于,所述柱帽设于多根梁与单根柱的相交处且套设于所述柱,所述柱帽包括所述梁的末端和所述柱的末端,所述柱帽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柱的横截面积,所述柱帽包括若干U形开口箍和若干环形闭合箍,所述U形开口箍的开口朝上,所述环形闭合箍水平设置且套设于所述U形开口箍。较佳地,所述柱帽的侧面与所述柱的侧面之间的间距为500mm。柱帽的外扩距离视梁柱重叠区域的面积大小来定,对于一般程度的梁柱重叠区,柱帽的外扩距离取500mm即可。较佳地,所述柱帽的顶面与所述梁的顶面齐平。上述柱帽高度不高于梁高,基本不会对室内空间产生影响。较佳地,所述U形开口箍锚接于所述梁的梁板面。较佳地,所述柱帽的底面与最高的所述梁的底面齐平。较佳地,所述柱帽的底面与最低的所述梁的底面齐平。较佳地,若干所述U形开口箍包括若干第一U形箍和若干第二U形箍,若干所述第一U形箍互相平行,若干所述第二U形箍互相平行,所述第一U形箍垂直于所述第二U形箍。较佳地,相邻的所述第一U形箍之间的间距相等,相邻的所述第一U形箍之间的间距为200mm;相邻的所述第二U形箍之间的间距相等,相邻的所述第二U形箍之间的间距为200mm;所述U形开口箍的直径为12mm。上述12mm直径的U形开口箍符合一般条件下的柱帽承重,若柱帽外扩较多,直径可取更大值。较佳地,相邻的所述环形闭合箍之间的间距相等,相邻的所述环形闭合箍之间的间距为200mm,所述环形闭合箍的直径为10-14mm。上述10-14mm直径的环形闭合箍符合一般条件下的柱帽承重,若柱帽外扩较多,直径可取更大值。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技术各较佳实例。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技术公开的柱帽相较原本梁柱节点区的范围要大,使得现场浇捣混凝土时能从柱帽与梁的空隙处浇灌,同时由于梁柱节点处顶面底面钢筋密集但侧面钢筋相对稀疏,加上商品混凝土和易性良好,混凝土浇捣和振动都能较好的传递到节点核心区,使得梁柱节点混凝土浇捣能顺利完成;此外,抗震设计要求“强节点”,而本技术公开的柱帽设置U形开口箍与环形闭合箍组合构造钢筋,使得柱帽形成一个受力整体,能更好地匹配该设计理念。综上,本技术公开的柱帽,增大了混凝土进入多根梁与单根柱相交处的梁柱节点区的途径与空间,便于混凝土浇捣工作的顺利进行;柱帽采用U形开口箍与环形闭合箍构造成一个整体,符合“强节点”的抗震理念,且柱帽不参与梁柱节点受力,不影响梁柱本身的结构强度计算。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柱帽俯视示意图。图2为图1沿A-A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柱帽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柱帽俯视示意图。图5为图4沿B-B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柱帽立体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柱帽俯视示意图。图8为图7沿C-C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柱帽立体示意图。实施例1附图标记说明:10:柱帽,11:U形开口箍,111:第一U形箍,112:第二U形箍,12:环形闭合箍,20:梁,21:第一梁体,a:第一梁体高度,22:第二梁体,b:第二梁体高度,30:柱。实施例2附图标记说明:40:柱帽,41:U形开口箍,411:第一U形箍,412:第二U形箍,42:环形闭合箍,50:梁,51:第一梁体,c:第一梁体高度,52:第二梁体,d:第二梁体高度,60:柱。实施例3附图标记说明:70:柱帽,71:U形开口箍,711:第一U形箍,712:第二U形箍,72:环形闭合箍,80:梁,81:第一梁体,82:第二梁体,90: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1如图1-3所示,一种柱帽10,设于多根梁20与单根柱30的相交处且套设于柱30,柱帽10包括梁20的末端和柱30的末端,柱帽10的横截面积大于柱30的横截面积。柱帽10的侧面与柱30的侧面之间的间距为500mm。柱帽10包括若干U形开口箍11和若干环形闭合箍12,U形开口箍11的开口朝上,环形闭合箍12水平设置且套设于U形开口箍11。若干U形开口箍11包括若干第一U形箍111和若干第二U形箍112,若干第一U形箍111互相平行,若干第二U形箍112互相平行,第一U形箍111垂直于第二U形箍112。相邻的第一U形箍111之间的间距相等,为200mm。相邻的第二U形箍112之间的间距相等,为200mm。U形开口箍11的直径为12mm。相邻的环形闭合箍12之间的间距相等,为200mm。环形闭合箍12的直径为10-14mm。本实施例1中,所有梁20的顶面平齐,柱帽10的顶面与梁20的顶面齐平。U形开口箍11锚接于梁20的梁板面。最高的梁20为第一梁体21。最低的梁20为第二梁体22。第一梁体高度a和第二梁体高度b相差小于200mm,柱帽10的底面与第二梁体22的底面齐平。实施例2如图4-6所示,一种柱帽40,设于多根梁50与单根柱60的相交处且套设于柱60,柱帽40包括梁50的末端和柱60的末端,柱帽40的横截面积大于柱60的横截面积。柱帽40的侧面与柱60的侧面之间的间距为500mm。柱帽40包括若干U形开口箍41和若干环形闭合箍42,U形开口箍41的开口朝上,环形闭合箍42水平设置且套设于U形开口箍41。若干U形开口箍41包括若干第一U形箍411和若干第二U形箍412,若干第一U形箍411互相平行,若干第二U形箍412互相平行,第一U形箍411垂直于第二U形箍412。相邻的第一U形箍411之间的间距相等,为200mm。相邻的第二U形箍412之间的间距相等,为200mm。U形开口箍41的直径为12mm。相邻的环形闭合箍42之间的间距相等,为200mm。环形闭合箍42的直径为10-14mm。本实施例2中,所有梁50的顶面平齐,柱帽40的顶面与梁50的顶面齐平。U形开口箍41锚接于梁50的梁板面。最高的梁50为第一梁体51。最低的梁50为第二梁体52。第一梁体高度c和第二梁体高度d相差大于200mm,柱帽40的底面与第一梁体51的底面齐平。实施例3如图7-9所示,一种柱帽70,设于多根梁80与单根柱90的相交处且套设于柱90,柱帽70包括梁80的末端和柱90的末端,柱帽70的横截面积大于柱90的横截面积。柱帽70的侧面与柱90的侧面之间的间距为500mm。柱帽70包括若干U形开口箍71和若干环形闭合箍72,U形开口箍71的开口朝上,环形闭合箍72水平设置且套设于U形开口箍71。若干U形开口箍71包括若干第一U形箍711和若干第二U形箍712,若干第一U形箍711互相平行,若干第二U形箍712互相平行,第一U形箍711垂直于第二U形箍712。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柱帽

【技术保护点】
一种柱帽,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帽设于多根梁与单根柱的相交处且套设于所述柱,所述柱帽包括所述梁的末端和所述柱的末端,所述柱帽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柱的横截面积,所述柱帽包括若干U形开口箍和若干环形闭合箍,所述U形开口箍的开口朝上,所述环形闭合箍水平设置且套设于所述U形开口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柱帽,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帽设于多根梁与单根柱的相交处且套设于所述柱,所述柱帽包括所述梁的末端和所述柱的末端,所述柱帽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柱的横截面积,所述柱帽包括若干U形开口箍和若干环形闭合箍,所述U形开口箍的开口朝上,所述环形闭合箍水平设置且套设于所述U形开口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柱帽,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帽的侧面与所述柱的侧面之间的间距为500mm。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柱帽,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帽的顶面与所述梁的顶面齐平。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柱帽,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开口箍锚接于所述梁的梁板面。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柱帽,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帽的底面与最高的所述梁的底面齐平。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柱帽,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虞晓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三益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